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生物学

为什么会发生赤潮?

为什么会发生赤潮?

全部回答

2005-12-26

0 0
    为什么会发生赤潮? 1、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随着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含有有机质和丰富营养盐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造成进岸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不容易被稀释扩散,因此这些地区是赤潮多发区。
  海水养殖密度高的区域由于自身污染也往往存在水体的富营养化,形成赤潮的可能性较大。   2、海域中存在赤潮生物种源。海洋中有330多种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有毒的种类大约有80多种,目前在中国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约有150种。
   3、合适的海流作用和天气形势。一般在海潮流缓慢、水体交换弱、天气形势稳定、风力较小、湿度大、气压低、阳光充足时,易发生赤潮。  海流、风有时能使赤潮生物聚集在一起,沿岸的上升流可以将含有大量营养盐物质的下层水带到表层,为赤潮的发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如果风力适当,风向适宜的话,就会促进赤潮生物的聚集, 从而使赤潮的产生更加容易。 4、适宜的水温和盐度。不同海区的不同类型赤潮爆发对温盐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在表层水温的突然增加和盐度降低时,会促进赤潮的发生。
    在水体交换弱的封闭海湾,赤潮一般发生于雨过天晴之后。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
  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  1803年法国人马克 · 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
  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
    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  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网。

2006-01-05

213 0
    1、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随着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含有有机质和丰富营养盐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造成进岸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不容易被稀释扩散,因此这些地区是赤潮多发区。
  海水养殖密度高的区域由于自身污染也往往存在水体的富营养化,形成赤潮的可能性较大。   2、海域中存在赤潮生物种源。海洋中有330多种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有毒的种类大约有80多种,目前在中国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约有150种。
   3、合适的海流作用和天气形势。一般在海潮流缓慢、水体交换弱、天气形势稳定、风力较小、湿度大、气压低、阳光充足时,易发生赤潮。  海流、风有时能使赤潮生物聚集在一起,沿岸的上升流可以将含有大量营养盐物质的下层水带到表层,为赤潮的发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如果风力适当,风向适宜的话,就会促进赤潮生物的聚集, 从而使赤潮的产生更加容易。 4、适宜的水温和盐度。不同海区的不同类型赤潮爆发对温盐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在表层水温的突然增加和盐度降低时,会促进赤潮的发生。
    在水体交换弱的封闭海湾,赤潮一般发生于雨过天晴之后。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
  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  1803年法国人马克 · 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
  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
    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  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1、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随着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含有有机质和丰富营养盐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造成进岸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不容易被稀释扩散,因此这些地区是赤潮多发区。
    海水养殖密度高的区域由于自身污染也往往存在水体的富营养化,形成赤潮的可能性较大。 2、海域中存在赤潮生物种源。海洋中有330多种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有毒的种类大约有80多种,目前在中国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约有150种。
   3、合适的海流作用和天气形势。一般在海潮流缓慢、水体交换弱、天气形势稳定、风力较小、湿度大、气压低、阳光充足时,易发生赤潮。  海流、风有时能使赤潮生物聚集在一起,沿岸的上升流可以将含有大量营养盐物质的下层水带到表层,为赤潮的发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如果风力适当,风向适宜的话,就会促进赤潮生物的聚集, 从而使赤潮的产生更加容易。 4、适宜的水温和盐度。不同海区的不同类型赤潮爆发对温盐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在表层水温的突然增加和盐度降低时,会促进赤潮的发生。
    在水体交换弱的封闭海湾,赤潮一般发生于雨过天晴之后。 。

2006-01-05

182 0
营养过剩,人类农业污染。

2006-01-01

181 0
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有关

2005-12-31

182 0
人类排放的有机物的增多。

2005-12-30

210 0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的自然生态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赤潮可以分成许多类型。 按照发生地点,分为外海性和近岸和内湾性赤潮;按照来源分为外来型和原发型赤潮;按照赤潮生物的所占比又可以分为单相型、双相型和复合型赤潮。
   赤潮虽然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  我国自1933年首次报道以来,至1994年共有194次较大规模的赤潮,其中60年代以前只有4次,1990年后则有157起。
  赤潮发生的越来越频繁,规模和危害越来越大,与人类的活动是分不开的。人类对赤潮发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人类把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不经过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到大海中,造成水中氮磷等营养盐迅速增多,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物大量增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赤潮生物的繁殖,成为赤潮频繁发生的首要原因。
    例如,含磷的洗涤剂曾经被大量使用,造成大量水体的富营养化,但大部分最终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海洋。在我国,使用大量化肥的土地在水土流失后也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盐通过河流等渠道进入海洋。
  在海滨城市,伸向海中的排污口也是随处可见。 其次,随着全国沿海养殖业的大发展,尤其是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  也产生了严重的自身污染问题。在对虾养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
  由于养殖技术陈旧和不完善,往往造成投饵量偏大,池内残存饵料增多,严重污染了养殖水质。另一方面,由于虾池每天需要排换水,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这些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使其增殖加快,特别是在高温、闷热、无风的条件下最易发生赤潮。
    由此可见,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也使赤潮发生的频率增加。 虽然目前普遍认为,赤潮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营养盐和有机物过剩,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但是有机物和营养盐过剩又不是引起赤潮的唯一原因。
  在物理因子方面,比如,人们在远离海岸的大养牲畜也发现过赤潮,而那里却并没有被严重污染。  另外,暴雨过后,海水表层盐度迅速降低也能一起赤潮生物大量繁殖。 除了人类的因素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和研读影响着细胞中酶的活性,调控着赤潮藻的生理活动,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各种赤潮生物都有其生长和繁殖的最适温盐范围。  20—30℃ 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 海洋中的流域赤潮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系,除了赤潮生物的物理性聚集与流有关,刘对赤潮的分散、扩散和对营养物质的运移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由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
  这些硅藻类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  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另外,赤潮生物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种族增值竞争的现象,生物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赤潮的发生和发展。 赤潮的发生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起始、发展、维持、消亡四个阶段。   在起始阶段,海域内有一定数量的赤潮生物,并且,此时水中的物理、化学条件基本适于某种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
   在发展阶段,海域内的各种赤潮生物有一定个体数量,且外界的物理化学因素达到该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适范围,赤潮生物进入增殖期,开始较快地向赤潮发展。 维持阶段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水体的物理稳定性和各种营养盐的富有程度,以及当营养盐被大量消耗后的补充速率和补充量。
    如果这阶段风平浪静,水团相对稳定,且营养亚等又能及时地得到补充,赤潮就可能持续比较长的时间。相反,如果条件不能达到上述要求,赤潮现象就会很快消失。 消亡阶段是指赤潮现象的消亡过程。
  引起消失的原因可以是刮风下雨和营养盐的耗尽,也可以使温度超过赤潮生物的适宜范围和潮流冲散。  赤潮的消失过程是赤潮对渔业危害最严重的阶段。 引起赤潮的生物多是海洋中某些微小(2-20微米)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 甚至更小的细菌,其中最主要的生物为藻类。
  海洋中约有4000余种浮游藻类,其中约300种是可导致海水变色的赤潮种。中国沿海的赤潮生物有148种,其中43种曾引发过赤潮。  以下为中国近海主要的赤潮生物: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erythraeum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asteromphalus巨型圆筛藻Coscinodiscusgigas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radiatu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danic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掌状冠盖藻Stephanopyxispalmeriana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nordenskioldi细长翼根管藻 acillma脆根管藻Rhizosoleniafragillissima半棘钝根管藻 mispina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setigera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affinis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中华盒形藻 Bidduiphia sinensis浮动弯角藻 Eucampia zoodiacus菱形海线藻 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佛氏海毛藻 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日本星杆藻Asterionella japonica( ) 并不是所有的赤潮生物都是有毒的,但诸如红海束毛藻等在我国南海大量分布的生物可以产生类似神经毒素的藻毒素,对渔业的生产造成危害。
    赤潮的危害主要。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生物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数学
化学
天文学
环境学
建筑学
工程技术科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心理学
物理学
生物学
生物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