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调
一、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分析
(一)战后资本主义新发展的总体特征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而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自我调节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第一,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19世纪中叶曾经感叹,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唤出了巨大财富。 现在,这种“法术”继续施展着它的“ 魔力”。二战以后50多年来,经过重挫的资本主义重新显现出惊人的活力,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所创造的一切惊人纪录。同时,经济增长普遍比较持续 稳定,资本主义的反危机能力大大提高,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很少出现20世纪20、30年代 那样的经济产值骤跌过半的危机。
第二,科...全部
一、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分析
(一)战后资本主义新发展的总体特征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而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自我调节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第一,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19世纪中叶曾经感叹,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唤出了巨大财富。
现在,这种“法术”继续施展着它的“ 魔力”。二战以后50多年来,经过重挫的资本主义重新显现出惊人的活力,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所创造的一切惊人纪录。同时,经济增长普遍比较持续 稳定,资本主义的反危机能力大大提高,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很少出现20世纪20、30年代 那样的经济产值骤跌过半的危机。
第二,科学技术高屋建瓴,“第一生产力”的特性日益显现。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 上共发生四次科技革命:“蒸汽革命”(机械化)、“电力革命”(电气化)、“电子革命 ”(自动化)和“信息革命”(信息化),其中,信息革命是电子革命的继续与发展,目前 方兴未艾,所以也有论者将第三、四次科技革命并称为“第三次浪潮”。
值得注意的是 ,后两次科技革命时间间隔很近,都发生在战后,但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非常突出。目 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20世纪初的20%左右提高到7 0%以上。科学技术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生产力的每一要素、生产力系统的整体结构以及 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发动机。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引 发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指引方向、提供手段和决定水平的作 用,从而成为真正的“第一生产力”。
第三,经济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极大变化。科技革命使传统经济中资本、原材料 、土地、劳动力等有形要素的重要性逐渐被以知识为主的无形要素所替代,知识在生产 中的地位日益具有决定意义。
科技革命、产业革命造成了经济结构的重大改变:首先是 按三大产业划分的就业人数的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就业比重开 始超过了农业和工业。到90年代,发达国家的农业就业比重普遍降到5%以下,服务业比 重升到60%以上。
其次是就业人口中知识型劳动者与非知识型劳动者比例的变化。就业 人口从以“蓝领工人”为主发展到以“白领工人”为主。第四次科技革命后,传统的“ 蓝领”、“白领”概念已无法涵盖职工的劳动性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造性劳动 的“知识型劳动者”队伍不断壮大。
据统计,美国近年的就业人员中90%是知识型劳动 者。经济结构的改变导致阶级阶层结构也发生重大改变。从工人内部的情况看,有三个 增加:非物质部门的劳动者增加、新兴部门的劳动者增加、脑力劳动者增加。
随着劳动 条件、物质收入、劳资关系等的改善,资本主义初期的“血汗工厂”已经或正在消失, 与“血汗工厂”联系在一起的那种贫困工人也已经或正在消失。从资产阶级的情况看, 家族资本家日益减少,经理资本家成为控制公司的绝对主体,“新技术新贵”跻身于大 富豪行列。
1999年《福布斯》公布的400位超级富豪中,“新技术新贵”占了71位。从 中间阶层的情况看,具有知识优势的“新中间阶层”如律师、医生、教师、工程技术人 员、科研人员、畅销书作者等逐步取代了旧中间阶层如小农场主、小企业主、手工业者 、小食利阶层等。
出现阶层细分化,利益群体多样化的状况。
第四,生产关系的调整尤其令人瞩目。首先,在所有制关系上,普遍盛行“混合经济 ”模式。随着资本运作的日益社会化,单一的私人占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已有重大改变, 形成了以私有制为基础,股份制、合作制、国有制、股份合作制多样化存在的所有制结 构。
其次,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国家调控成为经济健康运行、减少危机和波动的必要条 件,政府干预经济制度化。企业普遍实行“两权分离”,逐步实现了经营管理的专业化 ,提高了资本效益。其三,在劳资关系方面,通过国家的协调作用,推行集体谈判制、 共决制等,使劳资双方朝着社会伙伴关系发展,阶级对立和冲突缓解。
其四,在社会分 配领域,通过税收调节、社会保障、反贫困计划等对国民收入进行二次分配,逐步建立 了水平不一的福利国家制度,扩大了社会公平,有效遏止了两极分化,缓和了社会矛盾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