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焦虑症?我家宝宝9月份刚入幼儿园学
孩子还没有在幼儿园中获得安全感,还没有适应新的环境,还没有确立在新的环境中的行为方式。此时,孩子感到不安、无助是正常的,她需要时间去探索和调整。因此,父母、老师应该给孩子心理支持,对孩子每一点滴的进步和努力都应该赞扬,不是要等到孩子某方面表现好了才赞扬。 不要怕宠坏孩子,急着纠正孩子现在的行为。孩子只是有压力、有不安,当这些问题解决后,行为问题自然会解决。
把孩子接回家后,父母不要围绕着吃、睡来询问孩子,而应给孩子以鼓励和赞许:“老师都夸宝宝了。 ”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夸奖,第二天会做得更好。
做好孩子入园的过渡期:孩子刚入园时,妈妈应主动向老师介绍孩子的习惯、爱好、个性以及...全部
孩子还没有在幼儿园中获得安全感,还没有适应新的环境,还没有确立在新的环境中的行为方式。此时,孩子感到不安、无助是正常的,她需要时间去探索和调整。因此,父母、老师应该给孩子心理支持,对孩子每一点滴的进步和努力都应该赞扬,不是要等到孩子某方面表现好了才赞扬。
不要怕宠坏孩子,急着纠正孩子现在的行为。孩子只是有压力、有不安,当这些问题解决后,行为问题自然会解决。
把孩子接回家后,父母不要围绕着吃、睡来询问孩子,而应给孩子以鼓励和赞许:“老师都夸宝宝了。
”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夸奖,第二天会做得更好。
做好孩子入园的过渡期:孩子刚入园时,妈妈应主动向老师介绍孩子的习惯、爱好、个性以及家庭教育的方法,了解幼儿园对孩子要达到的要求或目标。孩子如果一开始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送孩子去幼儿园或托儿所时,父母不要马上走开,和孩子玩一会儿,但时间不要太长,走时,明确地告诉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孩子回家。
幼儿园生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关键转折期,当他走出围着他转的家庭,走进集体,开始了他的新生活时,由于幼儿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幼儿新入园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父母应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家园衔接工作,以尽快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
入园焦虑:
研究发现,幼儿入园焦虑一般为分离性焦虑,持续时间通常是13个月。有的幼儿一开始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对新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而随着新鲜感的消失,他们开始想家,开始哭闹;有的孩子一入园就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上幼儿园;有的孩子则整天眼泪汪汪,神经质地自言自语“我要回家,我要妈妈”;还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如头痛、肚痛、尿频等现象,一回家症状马上消失。
孩子这些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表现如不及时加以纠正,会严重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产生原因:
行为科学认为,幼儿年龄小,身体机能的发育尚不完善,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善,使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都比较差。
而且幼儿园和家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幼儿已适应了家庭那种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进入幼儿园后,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伙伴和教师以及幼儿园的一套常规,孩子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亲人朝夕相处,建立了依恋情感,一旦离开,孩子会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恋和安全而产生焦虑。
有的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到吃午饭、睡午觉的时候就会想家、想妈妈
激发孩子入园的美好愿望
由于孩子年纪小,又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怀抱,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过群体生活,初期会不适应是意料中事。
因此,事前替孩子做多些准备工夫,可帮助孩子尽快投入幼儿园的生活,激发孩子入园的美好愿望。
1、日日谈论上幼儿园的事?
从报名到开学这段时间,经常提起“宝贝,要上幼儿园喽”,“在幼儿园,好多小朋友和你玩哟”,“宝宝大啦,要上学啦”,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是长大了的表现,是一种值得骄傲的行为,从而对上幼儿园便有一种热切的期待。
2、模拟上课情景?
在幼儿园的活动教学中,有一种叫“角色扮演”的活动,就是由小朋友扮演不同角色,如医生、病人、爸爸妈妈等,从中学习现实生活中的知识。父母可以在家中模拟一个上课的环境,由父母与孩子轮流扮老师和学生,使孩子虽然还未开始上学,但已有上学的概念,这样令孩子在开学后,能尽快融入幼儿园的环境及生活,而不会产生强烈的抗拒。
3、带孩子参观幼儿园?
父母可以抽时间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参观,让孩子了解周围的环境,幼儿园上下课时,看看老师及小朋友的模样,这样实地观察,又比口头上的讲解来得更有效。熟悉幼儿园各处的环境,鼓励他与园里的老师、小朋友交谈,分享食物、玩具。
邀请老师到家里来家访,帮孩子消除对环境、老师、小朋友的陌生感。
4、让孩子认识“大”朋友?
这里所说的“大”朋友,其实是指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子,或只是读大班的还未上小学的,因为这些小孩子和你的孩子年龄相距不远,容易沟通,而且他们说起幼儿园的生活,和你孩子有密切关系,更容易令孩子产生“向往”的感觉,这种真实个案及教育,比空谈收效更大。
“宝宝长大了,也可以上幼儿园了,幼儿园的小朋友玩的真开心,老师真好,教小朋友唱歌、跳舞。妈妈真想进去,你想不想上幼儿园呀?……”给孩子正面的、积极的引导,刺激他进去参与的欲望并对自己的长大、上幼儿园有所期待。
千万不能说“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去幼儿园,让老师收拾你。”给孩子负面的影响。
5、临近入园的一二天,还可以给孩子策划一个“庆祝大典”,给孩子送礼物、邀请小朋友来聚会、拍照留念,让孩子为自己的长大而感到自豪。
两岁的孩子正是处于第一反抗期
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2~5岁和12~15岁是两个特殊的发育时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做事不愿让别人干涉,以逆反为特点,心理学家称之为反抗期。
2~5岁为第一反抗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勺子还用不好,就要自己吃饭,不让他做,就会哭闹。历来温顺、听话的孩子,此期变得急躁、不听话、调皮。尽管这种反抗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现程度不同,但却是一种普遍现象。
12~15岁为第二反抗期(又称危险期)。此期孩子已进入青春发育期,突出的表现是具有逐渐增长的自我意识,而社会经验不足,故易出现各种问题。
如喜欢与父母一起去公园的孩子变得不愿跟着父母,一向很听话的孩子也常常不听话,情绪急躁,向父母发脾气,做什么事都我行我素,不愿与父母商量,而且爱冲动和冒险。
据统计,此期不能顺利度过者,常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严重者可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其实,孩子的反抗期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并不是坏事,如能顺利度过,对心理健康和成长都大有益处。有人进行了对比研究,在对高反抗性和低反抗性儿童的追踪观察中,发现高反抗性一组中,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低反抗性一组中,只有26%的孩子具备这种能力,大多数则遇事不能独立承担和处理,做事不果断。
面对孩子的反抗,不同的教育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不问情由地采取粗暴态度,常常导致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形成退缩、孤僻等不良性格。而在孩子反抗时,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暂时依着他,然后通过说服、引导,使其顺利度过反抗期,则是有效、有益的做法。
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样的反抗期呢?
其一、尊重孩子,让孩子有所选择。处于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欢别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或被迫接受某种意见——哪怕这意见和行为是正确的。这时,你可以把自己所企盼孩子接受的做法与其他几种可能摆在一起让他选择。
孩子在你规定的范围内行驶了自主权,既让创始们表现了他的独立性,又往往能心甘情愿地顺从你的建议,双方皆大欢喜。
其二、巧搭梯子,让孩子自然下台。孩子有时是为了逞能而耍犟,这时,你要顾全他的面子,帮他“搭梯子”,让他体面下台。
如果因故考试成绩一落千丈,你不能对他嘲笑讽刺,否则会适得其反,迫使孩子走上“反抗的不归路”。
其三、因热利导,不要破坏孩子情绪。孩子玩得高兴的时候,父母打断而要求他做他不愿意的事,这正是引起孩子对抗的导火线,甚至还会发展到与父母对抗。
近年报刊不上时披露的青少年弃家出走,不少说是孩子在感情上与父母疏远,对抗而采取的极端之举。
如此种种,巧妙施用,就可以帮助孩子健康、自信地渡过人生关键的“黄金时代”。
防止1-3岁幼儿发脾气的有效方法:
1、避免可能让孩子沮丧的情形:例如,给孩子玩的玩具,应适合他的年龄特点。
2、有规律做事:让刚学步的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做事要有规律,这样他们才能做得最好。
3、手边准备好零食:避免孩子因为饥饿而变得暴躁。
4、鼓励孩子睡午觉:孩子休息得不好,脾气也会变得很坏。
5、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如果你感觉到孩子的情绪越来越紧张,这时可以用玩具或者放些音乐跳跳舞,甚至带孩子去户外做游戏。
二、控制孩子的情绪
假如,发现孩子控制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父母应先保持冷静,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孩子控制住他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能帮助你控制住孩子脾气。
1、温柔地讲话:如果孩子在叫嚷,这时父母应注意简化自己的用语,用平静祥和地语气和孩子说话。
2、给孩子提供限定的选择:如果孩子的面前有太多选择,他也会变得急躁。例如,不要对孩子说,“你午饭想吃什么?”而是对孩子说,“你想吃花生酱还是金枪鱼三明治?”
3、靠得更近:父母和孩子间的身体亲密接触能达到很好的安慰效果。
让孩子坐在你的大腿上,或者亲密地坐在孩子身边,都有助于让他平静下来。
4、在出现什么变化之前,给孩子足够的提示:不要说,“我们现在就走!”试着说,“等你画完画,10分钟内我们就要走了。”
5、让“激战”变成可笑的事:小家伙暴跳如雷的时候,为什么不和他一起跳呢?
6、从1数到10:这是一种不需要任何技巧就能让孩子平静下来的方法,简单、有效。
孩子发脾气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父母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这很重要。另外,威胁并不是一个安慰和控制孩子情绪的好方法。
采编自:《0-8岁最佳育儿建议》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