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桑地亚哥

简析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

全部回答

2018-02-09

0 0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干净利落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简单而离奇的故事: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逮住了一条大得惊人的大马林鱼,他与大鱼在海上奋战了三天才将其制服,然而却在返回途中遭遇鲨鱼围攻,最后仅带回了大马林鱼的鱼头、鱼尾和一条长长的脊骨。
    故事一经问世,主人公桑地亚哥就成为海明威笔下诸多硬汉形象的最经典代表,他的精神,正如他所说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津津乐道。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的确是一则令人振奋的硬汉箴言,然而,假如我们能够让心灵再敏感一些,也许将不难发现在激越背后另隐藏的冲突与不和谐。
    它所强调的是外在肉体的苦难与内在意志的坚忍,即,一个人外在的肉体尽可以受折磨,但内在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这是对人格愈挫愈磨愈强悍的一种积极宣告,是硬汉精神之所在,而同时恰也凸显出个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持久剧烈的矛盾冲突,直指人生的悲剧体验。
  或可说硬汉与悲剧原本就有着不解之缘,作为这则箴言的忠实的履行者,硬汉子桑地亚哥注定了首先是一个悲剧人物。   情况看来也确实如此,故事一开始就在展现老渔夫的失意人生:尽管年轻时也曾英雄了得,晚景却很是凄惨,妻子逝世后无儿无女的他孤苦伶仃,有时连顿像样的饭菜也吃不上;分明有一身打鱼的好本事,却偏偏“倒了血霉”的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收获,只好被周围的人们嘲笑和轻视。
  接下来故事述说了他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失败:他拼尽全力苦苦周旋好容易打上大鱼却遭鲨鱼围攻,他与鲨鱼殊死搏斗直至精疲力竭可那大鱼还是被吃得只剩一副骨架。  一场努力皆成空,就连那副见证过他的奋斗和勇气的鱼骨架也如一堆垃圾般扔在海边,沦为无知的人们无聊的谈资。
  最后两手空空的桑地亚哥冷冷清清地睡着了,除了一个孩子再没人能理解他,四周一片寂寞!造化将一切的不幸、失败甚至毁灭摊开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们去看去感受那些血迹、痛苦甚至绝望,这都是悲剧的绝妙素材。
    然而,渲染苦难,这就是悲剧的全部意义吗?如果只是这样,这个作为悲剧形象而存在的桑地亚哥光彩何在? 我想,作为审美的艺术,悲剧的意义应当更在于悲剧承担者们对待苦难的态度,那是以不屈的抗争撞开血路实现自我超越,从血迹、痛苦、绝望里开掘生命的硬与力,展现人性的美与强,使人们再去审视那些苦难生命时眼光不再是怜悯与同情而是惊叹与崇拜。
    悲剧之美,悲剧形象之美尽在于此!我们欣赏悲剧的桑地亚哥其实就是为了欣赏桑地亚哥面对苦难的态度:那是在“倒了血霉”的八十四天后,在人们的嘲笑和轻视里毅然出海,并且为钓大鱼决心“驶向更远”;那是在与大鱼周旋时斗争到底,以“我跟你奉陪到死”的精神制服了原本比自己力量强大得多的大鱼;那更是在受到一大群鲨鱼围攻时毫无惧色的反抗——鱼叉没了就把小刀绑在桨把上,刀子折了就用短棍,短棍丢了就改用舵把,直道出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样的豪情壮语。
    誓不低头、全力以赴、舍命一搏、九死无悔,在对苦难厄运的顽强抗争里,生命之美,人性光辉,那些胆识、勇气、坚韧、力量等等都被激发到了极致,悲剧的桑地亚哥因此光彩夺目。 也许正如有些美学理论家,比方说英国斯马特和我国朱光潜先生阐述的那样,悲剧之美并非让人单单欣赏苦难里的眼泪与断肠,假如一味的逆来顺受,那就不存在真正的悲剧,更谈不上悲剧美。
    从这个角度来说,悲剧美的确更多着落在悲剧里的硬汉们身上,而决非那些生性懦弱的软骨头。前者,如这《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即便是一场失败也能被他演绎得如同胜利者一样优雅从容,以至于在阅读时,我们总是要情不自禁地沉溺在他硬汉子的英雄主义色彩里,而忽视了,或者说,是不愿再承认这其实还是个悲剧。
     参阅百度。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舞蹈
文学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