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大熊猫就是传说中的“食铁兽”吗?

全部回答

2018-04-15

0 0
     大熊猫原是“食铁兽” 被称为“国宝”的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宝贵物种。它衣着清淡素雅,情性温顺,惹人喜爱。由于它的外表似熊非熊,似猫非猫,现代俗称之为大熊猫。
   人们一般都认为,大熊猫是吃竹子长大的,其实大熊猫的食谱非常特殊,几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区可以找到的各种竹子,大熊猫也偶尔食肉(通常是动物的尸体有时也是竹鼠)。  大熊猫独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当地人称作"竹熊"。
  竹子缺乏营养,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营养,大熊猫逐步进化出了适应这一食谱的特性。所以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大熊猫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 大熊猫是有吃铁习惯的。四川省的《北川县志》把大熊猫称之为“食铁兽”。
    早在古籍中也有不少这样的记载。汉东方朔(公元前153年至前93年)在《神异经》中说:“南方有兽,名曰啮铁。”晋朝郭璞注释的《尔雅·释兽》中,对大熊猫这样描述:“似熊、小头、痹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
  ”明代袁牧的《新齐谐初集》,有更详细的记述:“房县有貘兽,好食铜铁而不伤人,凡民间犁锄刀斧之类,见则涎流,食之如腐。  城门上所包铁皮,尽为所啖。” 大熊猫在动物分类中属食肉目动物,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由于环境和食料资源的关系,它选择了食竹为主。
  在茂密的箭竹林里,生活着一种小肥猪似的竹鼠,专吃地下竹茎,破坏竹林,惹得大熊猫非常生气。它若发现竹鼠洞时,就喘着粗气,用前爪使劲地拍打地面,逼竹鼠出来。  如果竹鼠不出来,它就挖洞“抄家”,吓得竹鼠夺路而出,被守在洞口的大熊猫一把抓住,美餐一顿。
   每到冬季,大雪封山时,大熊猫也会捡食一些冻死的野生动物尸体,或下河谷走村访舍,捡食村民丢掉的猪骨、羊蹄或牛头,所以有人称它为吃肉的“素和尚”。 大熊猫具有典型食肉动物的消化道:肠道短,没有复胃,缺发达的盲肠。
    究竟它是如何消化高纤维的竹子呢?这一直是个谜。最近才被成都市研究大熊猫的科研人员破解。他们首次在大熊猫胃内发现有大量的纤毛虫。同时检测到大熊猫消化道内含有很高的淀粉酶,但缺乏乳糖酶。
  在大熊猫粪便中培养、富集到纤维素分解菌和产甲烷菌。这一发现将对大熊猫消化生理学研究有深刻影响。     据介绍,一般在食草动物消化道内才有纤毛虫,它的生物总量占整个消化道微生物总量的50%左右,在植物性食物的消化与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原来食铁、食肉的大熊猫,现今改以食竹为主,其主要原因,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生活环境的缘故。 。

2018-04-15

106 0
是的,四川省的《北川县志》把大熊猫称之为“食铁兽”。早在古籍中也有不少这样的记载。居住在四川盆地天俯之国的大熊猫,在无盐可寻的情况下,就会闯进村民家舔食铁锅里的残余盐份,村民不解大熊猫的奇特习性,误以为大熊猫吃铁,从此得名食铁兽。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