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器乐/声乐

中世纪音乐采用什么样的乐谱和记谱法?

中世纪音乐采用什么样的乐谱和记谱法?

全部回答

2016-06-29

110 0
     中世纪时,乐谱都是手抄的,而且是抄写在价格昂贵的羊皮 纸上。抄谱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缮写歌词和音符,还要把 歌词的第一个字母写成漂亮的美术字体,以求美观。乐谱的抄本 要不断地复抄后,作品才能传播开来。
  15世纪,金属活字排版出 现以后,人们才初次萌发印刷乐谱的想法。  16世纪初期,意大利 首次出现了活字印制成的乐谱,从而取代了手抄乐谱。 中世纪的乐谱称为“纽姆谱”。中世纪初期,记谱者在格里 高利圣咏拉丁文的歌词上方加注简单的“纽姆符”,表示音调上 行或下行的大致走向。
  后来“纽姆谱”上相继出现了一根代表t 的红线和代表c1的黄线或绿线,纽姆符围绕着线记录下来。  公元 11世纪阿莱佐的僧侣规多(Guido)釆用了四线谱,谱上的纽姆 符号便能更准确地记录下音高了。
  为了教学的方便,规多用ut、 re、mi、fa、sol、la (圣•约翰赞美歌六句诗开头的拉丁词的音 节)来教唱C、D、E、F、G、A的六声音阶,于是唱名就出现 了。  后人只是把lit改唱do,为唱七声音阶在la上方加入si或ti。
   13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推动了记谱法的改进。科隆的弗朗科在他的《有量音乐艺术》(1250) —书中,总结了一种实用的有量记 谱体系,成为西方节奏记写法发展的依据。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器乐/声乐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舞蹈
器乐/声乐
器乐/声乐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