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宗教

大乘小乘有什么分别?

全部回答

2006-07-08

0 0
    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 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
  从理论上说,十二因缘灭,灭的只是不合缘生缘灭真理的无明烦恼,而不是缘生缘灭的法,“涅??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所以到了佛的圆满觉悟的境界,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就能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歇地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而随时随处安住在涅??的境界。
   其次根据缘起的道理,说明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同时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所以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的关系,好像海里面一个小水泡和整个大海水是同体关系一样。  所以说,“一切众生是我父母”,又说“视众生如一子”(独子),这样地兴起大慈悲心(慈是同情人之喜乐,悲是同情人之忧苦),“无有疲厌” 地“为众生供给使”。
  大乘佛教特别发扬这种菩萨行的人生观,并且特别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行为。 。

2006-07-09

10 0
印度信仰大乘佛教,西藏信仰小乘佛教(西藏信仰的是佛教派中的藏教),中国内地信仰大乘佛教。

2006-07-08

43 0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对象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大乘。
     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区别? 佛教大乘和小乘,在教义、度化对象、价值观念、追求目标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小乘也叫声闻缘觉乘。小乘的度化对象主要是智力低下,胸怀狭小,缺乏大慈悲心,只求自己除去烦恼,获得断灭涅??的小机众生;而大乘教的度化对象主要是具备大智慧、大慈悲心,具有利众精神,胸怀博大,追求成佛的菩萨种根基的大机众生。
    乘是运载工具之名,如车船。 大乘不同于小乘的七大特点: 1。大境界——具有境界广大的大乘法; 2。大作为——自利和利众的大作为; 3。
  大智慧——彻悟人无我和法无我; 4。大精进力——精进不息,完成三个无量劫的漫长过程; 5。  大方便——以大悲心利乐众生,虽入世但却一尘不染地根据一切众生的不同情况,度化众生; 6。
  大成就——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等佛陀独有的无比神通; 7。大功用——佛的无识无为、自然遍及一切的利众功用。 大乘如万吨轮船,运输众生量大,故称大乘。  大小乘的主要区别点在方便度,故宗喀巴大师说:“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发心。
  ” 参考网址如下: 。

2006-07-08

41 0
    从对待有漏的世界来说,可以说是厌世主义,但是佛教当时的创立,反映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它对人间世界也是有一种理想的。例如《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谈到转轮王统治的社会情况时,他说:那时候世界上土地平整,如镜清明;谷物丰饶,遍地皆生甘美果树;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康乐,少病少恼;富足如意,食不患苦;欲大小便时,地自然开,事已复合;金银珍宝,散在各地,与瓦石同流;人民大小平等,皆同一意,相见欢欣,善言相向;言辞一类,而无差别(图1)。
    从这段话里面,看出一种类似我国古人大同的理想。为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各种努力,就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方面的理论在大乘佛教中特别得到发挥,但为当时各种条件所局限,佛教没有提出政治的和社会的措施。
   。

2006-07-08

39 0
    答: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 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
  从理论上说,十二因缘灭,灭的只是不合缘生缘灭真理的无明烦恼,而不是缘生缘灭的法,“涅??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所以到了佛的圆满觉悟的境界,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就能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歇地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而随时随处安住在涅??的境界。
   其次根据缘起的道理,说明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同时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所以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的关系,好像海里面一个小水泡和整个大海水是同体关系一样。  所以说,“一切众生是我父母”,又说“视众生如一子”(独子),这样地兴起大慈悲心(慈是同情人之喜乐,悲是同情人之忧苦),“无有疲厌” 地“为众生供给使”。
  大乘佛教特别发扬这种菩萨行的人生观,并且特别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行为。 。

2006-07-08

42 0
    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盘"。
  从理论上说,十二因缘灭,灭的只是不合缘生缘灭真理的无明烦恼,而不是缘生缘灭的法,"涅盘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所以到了佛的圆满觉悟的境界,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盘,就能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歇地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而随时随处安住在涅盘的境界。
  其次根据缘起的道理,说明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同时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所以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的关系,好像海里面一个小水泡和整个大海水是同体关系一样。  所以说,"一切众生是我父母",又说"视众生如一子"(独子),这样地兴起大慈悲心(慈是同情人之喜乐,悲是同情人之忧苦),"无有疲厌"地"为众生供给使"。
  大乘佛教特别发扬这种菩萨行的人生观,并且特别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行为。?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宗教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军事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宗教
宗教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