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瘟是鸭子的什么疾病?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死亡率、 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头颈肿大、高热、流泪、下 痢、粪便呈灰绿色、两腿麻痹无力。俗称“大头瘟”。(一)病原病原为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具有疱疹病毒科的典型特 征。 在病鸭的血液和内脏中含有大量病毒,以肝、脾的含毒量最 高。本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例如在一2010°C环境中,能存活347天;50°C时经90〜120分钟才能灭活;而在室温22°C时,需30天才能失去感染力。 但对一般 浓度的常用消毒药较敏感。例如1%〜3%苛性钠(火碱)溶液、 10%〜20%漂白粉混悬液、5%甲醛溶液等,均能较...全部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死亡率、 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头颈肿大、高热、流泪、下 痢、粪便呈灰绿色、两腿麻痹无力。俗称“大头瘟”。(一)病原病原为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具有疱疹病毒科的典型特 征。
在病鸭的血液和内脏中含有大量病毒,以肝、脾的含毒量最 高。本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例如在一2010°C环境中,能存活347天;50°C时经90〜120分钟才能灭活;而在室温22°C时,需30天才能失去感染力。
但对一般 浓度的常用消毒药较敏感。例如1%〜3%苛性钠(火碱)溶液、 10%〜20%漂白粉混悬液、5%甲醛溶液等,均能较快地杀灭病毒。其他如直射阳光、高温干燥等因素,都不利于病毒的繁殖。(二)流行特点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鸭群的运销旺 季最易发病流行。
鸭瘟对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以 番鸭、麻鸭和绵鸭最易感,北京鸭次之。在自然感染条件下,成年 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30日龄以内的雏鸭却较少发病,但在人 工感染时,雏鸭却较成年鸭容易发病,且死亡率也高。
鸭瘟的传染 源主要是病鸭和带毒鸭,其次是其他带毒的水禽、飞鸟之类。这些 带毒的禽类,特别是病鸭,很容易通过排出粪便及其分泌物污染饲 料、饮水、饲养工具等散播病毒。当健康鸭群与病鸭群放牧,或间 接食人污染的词料时,均可感染发病,造成该病的流行。
消化道感 染是主要的传染方式。其他如通过滴鼻、泄殖腔、肌内注射等人工 接种的方式,也可引起发病。某些吸血昆虫,也有可能是本病的传 播媒介。(三)临床症状鸭瘟病毒的潜伏期为2〜4天,病初体温急剧升高,一般可达43°C以上,呈稽留热型。
病鸭呈现精神不振,低头缩颈,食欲减退 或废绝,渴欲增加,羽毛松乱,翅膀下垂,两腿发软,步态不稳, 喜卧地,驱赶时以翅膀扑地匍匐向前。这时,病鸭不愿下水,若强 迫下水,也无力游动,并挣扎回岸。病鸭头和颈部肿胀,较健鸭明 显肿大,故有“大头瘟”之称。
病鸭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 粪,常黏附于泄殖腔周围。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和水肿,严重时 黏膜外翻,并附有绿色的假膜,不易剥脱,人为剥脱后留有溃 疡面。(四)剖检变化鸭瘟的病变,以全身性急性败血症为主要特征。
病鸭的全身皮 肤、黏膜、浆膜和内脏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皮下尤其是 头颈部的皮下组织有弥漫性水肿,在“大头瘟”的典型病例中,切 开头颈部肿胀的皮肤,即刻流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口腔黏膜有黄 色坏死性假膜覆盖,用刀刮离假膜后,可见到黏膜有出血性溃疡 灶。
食管黏膜表面具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坏死性假膜覆盖,此膜不 易剥离,剥离后呈现出不同大小的、特征性的红色斑块或条索状痂 块。腺胃黏膜有出血斑点,有时在腺胃与食管膨大部交接处,有一 条灰黄色坏死灶带或出血带。
肌胃角质下层充血、出血。肠黏膜有 充血和出血性炎症。小肠淋巴组织出血,呈带状。泄殖腔有严重充 血、出血,黏膜表面覆盖有一层棕褐色或绿褐色的坏死痂块,不易 剥落。肝脏的早期病变有出血性斑点,后期出现大小不等的灰色坏 死灶,在坏死周围有时可见环形出血带,而在坏死灶中心却常有小 出血点。
脾脏体积缩小,呈黑紫色。法氏囊黏膜充血发红,有针尖 状的黄色小斑点。到后期,囊壁变薄,囊腔中充满红色凝固的渗出 物。产蛋母鸭的卵巢可能充血、变形或变色,有时有一部分卵泡破 裂,卵黄散布于腹腔中而引起腹膜炎。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