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会计行业关系的认识?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一、和谐历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谐历来是人们美好的理想和价值追求。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早就有和谐的思想。孔子认...全部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一、和谐历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谐历来是人们美好的理想和价值追求。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早就有和谐的思想。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的;“天人合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社会;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描绘和追求。
在西方,毕达哥拉斯所说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可能是最早提倡的和谐;,欧文傅立叶创办的“和谐公社;法国无产阶级从1848年6月起义,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到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和谐社会的一种探索。
挑战的紧迫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稳定,以利于集中精力、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但根据西方社会经验,这正是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的高发期。
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出现了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加以妥善处理。如,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同时又存在着城市二元结构的尴尬;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的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使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与尊重,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我国是一个多人口、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能否把社会各界人士的心凝聚在一起,能否把全民族力量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能否把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与人之间在诚信友爱、融洽互助的社会中和谐相处,有助于凝聚人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实现共同富裕,最大限度消除贫富差距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但是,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3- 会的目标、使全体中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发展过程,以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使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旱灾、洪涝、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威胁到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资源与环境的忧患意识,坚持执行“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切实贯彻执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降低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一方面,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世界并不很安宁。面对这样复杂的国际形势,如果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得以实现,不仅可以专心致志地进行国内建设,也有可能分出精力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以利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处于主动和立于不败之地。
-4- 三、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解决好当前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等。
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解决好当前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其中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人均占有量更低。
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大部分地区每年汛期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容易形成春旱夏涝。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也很不均衡,与我国人口、土地、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北方地区人口占47%、耕地占65%、GDP占45%,但水资源仅占19%。
同时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V类和劣V类占总量的37%,20%的地下水受污染,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用水标准。能源短缺问题也同样突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主要能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以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耕地、各种矿产按人均计,也排在世界后列。
鉴于目前中国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所以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目标。这也提示我们在搞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得经济增长。
-5- 2、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中国社会最大的不和谐,是社会结构存在两种独立的体系,一个是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另一个则是由农民构成的农村社会。由二元社会结构所导致的城乡二元经济,使得城乡居民在就业、福利、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经济收入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改革之初城乡差距迅速缩小,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收入每况愈下。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1:1。8,90年代就扩大到1:2。
5,而到了2003年,城乡差距已经扩大到1:3。2,超过了3倍。考虑到社会保障体制等其他因素城乡收入实际上相差5—6倍。现阶段,缩小这种差距的途径应是充分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速工业化进程,工业反哺农业,对农民少取多予,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的科教文卫体事业还相当落后。在教育上,教育经费只相当于GDP的百分之二点几,比印度低,仅为菲律宾的一半。在卫生方面,我国的卫生医疗体系,在世界卫生组织的191个成员国中,排在144名,比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还落后。
人均卫生经费,我国只相当于非洲最穷国家的一半。目前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并没有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现在普通的家庭最怕的是生病,一病就穷,十个人生病十家穷。因此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 -6- 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好农村的社保、医保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
4、就业问题。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增长了10倍,平均发展速度为9。4%,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与此同时,高GDP增幅不仅没拉动就业率,反而把失业率拉动起来了。
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中国失业率大约4。6%以内。国家发改委预计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900万人,下岗人员460万人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按政策需在城镇安排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约300万人,2006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
而今年新增的岗位约800万个,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全年可提供岗位仅有1100万个,远远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充分就业,社会才会真正和谐,就业岗位不足,闲散人员过多,会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
因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5、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与公平有关的问题,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起码条件。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行的一个研究分配差距的数据,对于我们判定是否实现了公平的发展、是否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1990年全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是0。343,1995年变为了0。389,2000年达到了0。417, -7- 按国际惯常的说法,已经达到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收入分配进一步拉大容易引起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失衡甚至利益冲突,进一步加大两级分化,会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我们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只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动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顺利实现。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