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现代孝道的缺失我们发现现代家庭
问题比较大,不是三两句能说明白。
近一百年是中国传统文化剧烈变革的时代,类似有些人说信仰缺失,根本原因是几百年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遭遇质疑和反省后不断调整,但新的价值观没有完全成型的结果。 现在有些学者讲新儒学,根本原因是儒家的理念适合中国人的脾胃,只是具体的执行细节需要重新调整。
“孝”道大部分源于儒学,是很传统的东西。但近几十年的剧烈变革,传统的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大家族体系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孝”道本身的很多执行细节也与现代生活产生错位。因为刚好跨越现在老、中、青三代人,矛盾尤其突出。
首先,我们来看看你提到的几个细节问题
---现代家庭对孝道的重视...全部
问题比较大,不是三两句能说明白。
近一百年是中国传统文化剧烈变革的时代,类似有些人说信仰缺失,根本原因是几百年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遭遇质疑和反省后不断调整,但新的价值观没有完全成型的结果。
现在有些学者讲新儒学,根本原因是儒家的理念适合中国人的脾胃,只是具体的执行细节需要重新调整。
“孝”道大部分源于儒学,是很传统的东西。但近几十年的剧烈变革,传统的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大家族体系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孝”道本身的很多执行细节也与现代生活产生错位。因为刚好跨越现在老、中、青三代人,矛盾尤其突出。
首先,我们来看看你提到的几个细节问题
---现代家庭对孝道的重视不够,许多年老的父母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快乐……
疑问:老人的快乐应该从哪里来?一定是从儿女身上获得么?那是不是意味着现在的“丁克”家族未来将没有快乐可言?
---他们年轻时为子女付出的很多很多……
疑问:父母付出很多,是不是暗含将来也要索取很多?如此功利,儿女成人后会完全认可么?
---为孩子付出了终生……
疑问:父母需要为孩子付出终身么?面对已经成人的儿女,父母的过份付出是不是有娇惯和过多干涉的嫌疑?
---许多孩子长大了却不愿意和父母相处,觉得老人的很多观念和行为接受不了
疑问:是不是成人的孩子一定要愿意和父母相处才正常?老人的很多观念和行为一定需要孩子接受么?既然思想都无法沟通,如何才能达到“愿意相处”的境界?
综合上面的问题,我们能发现错位是明显的。
举个例子:一个男孩喜欢一个女孩,他自始至终都在默默奉献,关心她、给她买花和礼物、天天问候他,但是这个女孩子拒绝他,最终并没有嫁给他。我们可以就此责问这个女孩无情么?如果我们觉得她没什么错,那是不是因为我们知道很多东西即使一方情愿付出,也无权利强迫另一方一定接受?儿女长过18岁,他(她)就是成人了,我们很多年长的父母有没有理性想过孩子成人后应该拥有的权利和自由?很多父母在一厢情愿过度付出后,同时又期望儿女用所谓的“孝顺”加倍奉还,这和为追女孩付出的男孩有什么本质不同么?
或许会产生疑惑,为什么古人能把孝道继承几千年?除了感恩和人情以外,我们不得不采取最基本的利益分析法。
品格高尚和低贱的人终归是少数,大部分还是很普通的民众,不讲利益的契合是不科学的。“孝”道之所以传承有着深刻的利益核心。古时候以农为本,从商鞅开始,把民众固化到土地上成了上层阶级统治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小农经济的活动范围局限在一片土地,一个家族的范围。土地的所有权也属家中长者,对小农来讲,生个孩子无非是添双筷子,无需发愁就业,长大成人就下地干活。这时候,家中父母就是的“股东”和“老板”,子女吃父母、喝父母,为父母打工,人际关系还要父母出面才能在家族摆平,“孝”道的利益基础无疑是牢固的。
上面的内容在现代社会已是翻天覆地,父母只能解决儿女的问题到18岁,18岁后的过多照顾反而会软化子女的独立性,导致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难以生存。儿女成人后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父母基本无法解决,这时候奢望儿女认可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已经不现实。
很多父母渴望参与到儿女的生活中去,但又忍不住管这管那,和儿女发生冲突是必然的。
那既然父母如此付出却得不到儿女回报,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养育儿女的初衷了?“养儿防老”的思想无非说明父母养育孩子是养给自己的,这种初衷不能不说来自小农思想的“自私”和“功利”。
现在社会,很多父母或许更应该把给自己养孩子的“小农”思想转变为为社会养孩子的“公民”思想?因此老人的快乐也来得更容易些。
某种程度上讲,养儿育女是中国老人最悲哀的部分。在大部分发达国家。
包括沿袭中华文明的日本,养育子女都可以得到政府的大笔补助和资助,而现在的中国,不但没有任何补助而且18岁以前类似学费医疗费也远比大部分发达国家要大。加之千年养育子女的传统,中国很多父母还有额外加上高额的大学费用和孩子结婚生子的支出,终于归于行将就木的年龄,却不得不协助子女带孩子。
这种负担不能不说登峰造极。相信百年之后的中国人回顾这个时代,可以归结为父母之于子女的奴隶时代!
这个循环的过程是:年轻人在父母的期盼下生育子女(这里面有老人渴望融入儿女生活的部分)-------儿女不惜投入养育下一代---------儿女老年寄希望于融入子女的生活(无竞争力无积蓄,唯一投资并可以依靠的就是儿女)
欧美发达国家的循环过程:政府征税解决老人养老并资助年轻人抛弃个人享受生孩子--------养育儿女,给他们良好的基础教育直到18岁------孩子自立读大学、结婚、工作并纳税。
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家庭养老”和欧美“社会养老”的极大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养老模式的改变才是中国家庭进入现代社会的必要一步。
中国人“孝”道最闪耀人性化光辉的亮点是对无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的照顾。
这一点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并不矛盾。也值得我们继承和延续。除此之外,在成人和成人的游戏中,中国的父母应该调整的东西很多。
1)娇惯孩子。中国的父母喜欢替子女做事,包括吃饭拿勺子这样的小事。不认可孩子的自理和自立是中国父母的通病;
2)谋划孩子。
中国的父母喜欢替孩子谋划。弹钢琴、练舞蹈、请家教……很少有父母很好和孩子沟通,问问他们需要什么。望子成龙,真的需要如此谋划?
3)干涉孩子。中国的父母喜欢干涉孩子的自由,小时候干涉和谁玩,长大干涉和谁谈恋爱……不一而足。
这种干涉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么?
4)安排孩子。成人后,中国的父母依然喜欢包揽孩子的事,走后门安排工作,替孩子买房子、替孩子办婚宴……无私奉献的举动足以让老外瞠目。问题是:孩子在如此安排下是“人物”还是个“废物”?很多父母骂孩子没出息,父母是否尽到了让孩子出息的责任?第一课是否教给孩子将来自食其力?
5)照顾孩子。
孩子结婚了,父母参与进来做饭洗衣带孩子,同时对孩子的生活指指点点。问题是,这些举动是不是真的体现了健康的互动,保留自己的权利,留出儿女的生活空间是老人必须首先确认的原则。
俗话说:“希望大,失望大”。
又有句话叫“无欲则刚”。很多中国父母的烦恼其实来自自身居多。母慈子孝,父母是个善良的好人,懂得付出,懂得感恩,子女就差不到哪里去。年轻时喜欢不劳而获,年老倚老卖老,企图躺在子女身上享福的人很多也不会如意。
既然相当一部分老人把“孝”道看得如此功利,那必然会有功利带来的“后遗症”。诸如:“啃老族”、子女家产纠纷都属此类。
总结现代“孝”道父母需要掌握的原则:
1)从小教给孩子自立,并协助孩子树立独立的理念;
2) 给孩子良好的基础教育,教他(她)做一个正直、善良、富有责任感的合法公民;
3)尊重孩子的权利,尤其要尊重成人后孩子的生活决定权利和生活空间,凡事尽量不干涉;
4)对于成人子女提出的资助要求,除非是应急借款,一般不支持成人子女消费型的要求。
类似结婚买房、办婚宴等均要求子女自理;
5)提前为自己的后半生谋划,在孩子成人后拥有自己充实和健康的老年生活;
最后借用著名教育家鲁斯的格言:
孩子并不属于我们……
他们是来到我们生活的小客人,
给我们带来愉悦,
同时肩负照料他们的责任,
但我们并不拥有他们,
因为我们只是帮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