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其为乐可胜计邪?

  《庄子》中“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泉涸,相与处于陆,相呴 以湿,相需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遯气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 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叫辱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全部回答

2016-05-25

910 0
     死生都不是人为之力能安排的,就像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 地变化,完全是因为自然。有些事情人是不可能干涉的,这都是事物自 身变化的情况。人们只把天当作生命之父,而且终生崇拜它,何况那 特立独行的“道”呢!人们还总认为国君一定比自己强大,而且终生愿 为他效力,又何况应该尊为大师的“道”呢? 泉眼干涸了,鱼儿一起被困在陆地上,与其互相大口喘气来获得 一点湿气,用唾沫相互润湿,不如回到江湖中相互忘掉吧。
    与其称颂 唐尧的圣明而谴责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都忘掉而相融合于“大 道”之中。大地负载我的形体,用生存来让我承受劳苦,用衰老来让我 舒适休息,用死亡来让我安息。因此,如果能把我的生看作好事,也就 能把我的死也看作是好事。
   把船藏在大山沟里,把大山藏在深水里,可以说是十分稳妥了。   但是半夜里被一个大力士把它们连带山谷和河流一起背着跑了,睡梦 中的人们还什么都不知道。把小东西藏在大东西里是恰当的,但还是 有丟失的可能。
  假如把天下藏在天下里就不会丢失,这便是事物普遍 的道理。人们只要接受了人的形体便非常愉快,至于像人的形体的 万千变化从来没有尽头,那快乐的情感难道还能数清吗?因此,圣人 会生活在各种事物都不曾遗失的环境里,同一切共存亡。
    以少为善, 也以老为善,以始为善,也以终为善,人们都纷纷加以效法,更何况那 万物所联系、各种变化所依附的“道”呢! “道”是真实不虚的,但它又是没有具体形象的;“道”可以感知 到却不能说出来,可以领悟却不可以看出来。
  “道”自身就是本源,就 是根基。在出现天地之前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了:它引出了 鬼神和上帝,产生了天地;它在太极之上,但并不高远;它在六极之 下,但并不算很深;它先于天地存在也没有太久;它长于上古还不算 老。
    豨韦氏习得了它,用它来驾驭天地;伏羲氏得到了它,用它来平 衡元气;北斗星得到了它,就永远不会改变方向;太阳和月亮得到了 它,便永远没有止息地运行;堪坏得到了它,凭借它入主昆仑山;冯 夷得到了它,依靠它巡游江河;肩吾得到了它,用它来驻守泰山;黄帝 得到了它,凭借它飞上云天;颛顼得到了它,用它来居处玄宫;禺强得 到了它,用它来在北极安顿;西王母得到了它,用它来坐镇少广山。
    没 人知道它是怎么开始的,也没人知道它将如何结束。彭祖得到了它, 就从远古的有虞时代一直活到五伯时代;傅说得到了它,用它来辅佐武丁,统治整个天下,驾驭东维星,骑上了箕宿和尾宿,并且永远排列 在星神之列。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