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器乐/声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作文

急,快可加分

全部回答

2018-11-11

0 0
    破山寺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朝齐时,至唐懿宗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起首二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出"古寺""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所为"丛林",如我国有所谓"四大丛林"之说,"高林"二字,颇含礼颂禅院之意。
  此处由尘世而入佛门,虽有"寺","林"字样,禅意未深。  随着竹林曲径,渐臻佛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联为传世绝唱,它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踏过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观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那种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因此,由之而生发的"曲径通幽"四字,竟成了以后园林艺术(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使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追求。
     诗人在首联点过"古寺"之后,很快就曲径通幽,步入禅房,继之而来的两联也都写后禅院之情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二句,看似与一般的山光水色相若,其实含有禅宗的意味,含有诗人步入禅境,对山水所蕴涵的的哲理的体会。
  "悦"字,"空"字是两句之核心,它们都表现了典型的佛教思想。  佛的本质之一即是"空",而"禅悦"又是佛教徒步入空门得精神上纯净愉悦的不二法门。《维摩经·方便品》说:"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佛家,特别是后期禅宗,进一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寻求解脱,"禅悦"之"妙道,"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德传灯录》),山水景物自然就更在其中了。  此时之山光潭影,使诗人俗尘净洗,心空性悦,完全皈依于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的怀抱: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着,它使这阒寂的院更为空寂,它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它使这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器乐/声乐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舞蹈
器乐/声乐
器乐/声乐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