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汉族姓氏毛 在彝族姓氏中姓什么?

全部回答

2018-04-29

1 0
    毛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  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06位。至2007年,按人口排序,毛姓总人口约25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
  2%。在中国大陆排名第87位,在台湾未列入前一百名。  毛叔郑为得姓始祖。以鸟羽为图腾,毛下为鸟形灵台,灵台天齐上为相风鸠鸟。    起源源流  1、 源于姬姓,属于以国名为氏。
  毛氏,本姓姬,是黄帝后裔,周武王母弟毛叔郑之后。毛叔郑(毛伯郑)始建有毛国,后迁于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再后举国避难于河南荥阳地区。在毛伯郑的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 皆有以先祖爵号、封国之名为姓者,史称毛氏正宗。
  毛氏族人大多尊奉毛叔郑为得姓始祖。    2、出自周文王姬昌之子伯聃的封地毛邑,属于以封邑为氏。伯聃(伯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职,负责土木工程建筑事务,为周成王六卿之一。
  在后世子孙中,有以封地命姓者。  3、源于改姓而来:  1)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①元朝右丞相伯卜花的孙子福寿,归附明朝,因率明军讨还湖广、巴蜀等处有功,官至副总兵,明成祖朱棣赐予毛氏,其后裔子孙多称毛氏。
    ②蒙古族鞑靼部落酋长毛里孩,在明朝时遣使进贡,明宪宗朱见深赐汉姓毛氏,其后裔子孙多称毛氏。  2)源于氐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氐族在殷周到南北朝时期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在两晋时期曾建立有前秦、后凉、成汉等国。
    3)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毛忠,初名哈喇,明军将领。因守边有功,明英宗朱祁镇为表彰他,特赐予毛氏,为回族毛氏之祖。毛氏回族现主要分布在新疆和甘肃一带。  4)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傣族、彝族、高山族、布依族、满族、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毛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改汉姓者后裔。    彝族姓氏,是指彝族的名字中的姓,从明清以来,彝、汉杂居,相互交往逐渐增多,彝族上层首先使用汉姓汉名,并将自家的“搂衣”相对说成是彝姓。
    从明清以来,彝、汉杂居,相互交往逐渐增多,彝族上层首先使用汉姓汉名,并将自家的“搂衣”相对说成是彝姓。  因方言土语的差异,“搂衣”、“ 笃”音译选字不同。  “搂衣”亦写作纳一、呢义、嫩液、能益、娄溢等;“ 笃”亦写作侯笃、吼督等。
  “搂衣”或汉译为“谱牒”、或“姓氏”,至今在彝族东部方言中还无统一公认的说法,在汉语中找不到合适对应的词语,姑且从“彝姓”说,便于行文。“搂衣”,从含义上理解,其实是表血统概念的氏族名称。  彝族民间多将“搂衣”说为家支,也无不可。
  “笃”则“”为姓氏,“笃”为类别。  昭通地区的彝族,今天知道自家“搂衣”“笃”全称的人已经很少,而且发音也不准确,更不用说解释其含意了。如彝良县龙街乡恒底村汉姓罗的彝族,共有4支即礼底、卯歹、楼吉、侯而。
  其中还能记住全称的卯歹支是“马倮搂衣,语哼卯歹”;楼吉支是“密所搂衣,麻迷楼吉”。  还有奎香乡寸田村杨姓彝族中的1支是“蛇斋搂衣,阿月撮落”,巧家县汉姓安的彝族计有8支,其中两支分别是“而补搂衣,夷氏斗鲁”,“掐吐搂衣,德布阿姆。
  ”其他鲁甸、昭通、大关、镇雄和威信的少部分彝族之家,还能记住本家支的搂衣或笃。  彝姓,通常为两句,每句四字,如上所举的例子。  第一句为氏族标志(图腾),有山、河、湖、石及植物,后一句为分宗祖名及姓氏或地名及姓氏。
  其基本模式:标志(图腾)、源头(搂衣),分宗祖名或地名、氏族名称(彝姓)。如“马倮搂衣,语哼卯歹。”可以理解为“以马倮(杜鹃花)为标志,在语哼(祖名)分宗后的卯歹氏族(家支);”密所搂衣,麻迷楼吉。
    “可以理解为”以密所(植物名称)为标志,在麻迷(地名)分宗后的楼吉氏族(家支)。但由于地名的演变、社会的变革、古代彝语的失传等诸多因素,今天对“搂衣”的会意难求甚解,只宜粗不宜细,知其大意即可。
  史书《清实录》、《乌蒙纪年》中视为人名的阿底、黑胯等,都是氏族名称或者说彝姓,不是人名,故“黑胯”死后有黑胯。    彝姓全称中都有“搂衣”一词,凡问“搂衣即问彝姓,问彝姓即说”搂衣“。
  ”搂衣“一词是什么含意呢?仅解释为”源头“或”源流“很难让人理解,要从彝姓的产生说起。彝人家族繁衍,历九代、十一代、十三代时,要举行分宗仪式,变宗亲关系为姻亲关系,扩大开亲范围。其分宗仪式即”做斋“祭祀大典,规模浩大,仪式隆重,凡同祖先的人家不管你迁徙有多远,都要赶来参加,不容忘记自己的根源。
    做斋首先是祭天地,次祭祖先。念完祭天地祖先的经书之后即占卜取分支水(源头)的方向,由分宗家族成员准备一只公绵羊驮上取水用的壶,喂点盐水之后赶朝占卜所得的方向去找水。白摩看羊在什么地方吃水,就在什么地方取两壶净水回祭场,并记下取水地方的地理特征及草木石等名称,作为新分家支的标志(图腾)和分支源头,并给新家支取名后用彝文记入史册。
    新的”搂衣“从此成立使用。  彝族的”搂衣“有其重要的社会职能,因此”搂衣“一经确立,其家族成员必须人人牢记,严格保密,不容外传。概括起来说”搂衣“有如下职能:一是用来判别是否是同一家族。
  因为同一家族的人四处游牧或迁徙,子孙长期不相往来,避免同一家族的人通婚。二是用来判断身份的高低贵贱,防止与非贵族或根骨不正的人家通婚。  ”笃“只用于盘问家门和根骨,不与娃子身份的人家通婚。
  ”搂衣“、”笃“都是彝族等级社会的意识产物,民国时期还有残余表现,今已消失。  彝族使用汉姓开始于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赐水西宣慰使霭翠”安“姓,宁州土司”禄“姓。其他土司及土司以下阶层的人相继攀附安、禄等姓氏。
    如乌撒土司安姓,乌蒙、东川土司禄姓。故彝族中安、禄等姓人家较多。芒部土司”陇“姓来历不知。除封建皇帝赐姓外,彝族使用的汉姓还有以下几种来源:一、地方汉族官员认为彝人”家无姓名“不便管理户籍和征收赋税等事务,以”百家姓首八字“分别给予姓氏。
  二、由氏族图腾转化而来,如”阿鲁“译义为”獐“,取谐音转化为汉姓”张“。  三、彝、汉杂居相处,为便于交往假托邻里汉姓。所以彝族的汉姓总是与当地汉族姓氏大多数相同。四、彝族妇女与汉族或其他民族通婚所生子女,多数是族别从母姓氏从父,如瞿、乔、樊等姓。
  总而言之,彝族汉姓来源十分复杂,如”马“姓彝族的祖先,是未被清军杀戮分配给从征回人马登先作家奴的后裔。  马为了应付形势,暂作”家奴“,事后释放,”使之附本姓“。但都是向汉族社会开放,有其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彝族开始使用汉姓起,姓氏是”双轨制“(明用汉姓,暗用彝姓)。但一个汉姓之后往往有几个彝姓。所以,汉姓相同,”搂衣“”笃“不同,可以通婚无忌。如威宁八大土目中安姓有六支,巧家安姓有八支、禄(陆)姓13支,彝良罗姓有6支。
    1988年昭通县民族事务委员会调查彝族姓氏:彝姓143个,汉姓74个。虽不是十分准确,却说明彝姓多于使用的汉姓,符合昭通地区的实际情况。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