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如何对待具有叛逆行为的孩
孩子因为父母的离异内心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和伤害,这样的孩子更需要家长的赏识和关爱,一旦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家,并且常常听到的是家长的数落和批评,那么孩子就会变成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针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加倍去关爱孩子,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陪孩子,要常常给孩子以鼓励和赏识,一定要以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呢?为什么不爱学习?为什么不团结同学,为什么不愿与人交流,不接受教育?又是为什么不尊老爱幼呢?
通过您的问题我不难看出,孩子很少能够得到父母、家人、老师、同学们的赏识,而孩子多数每天要面对的是父母的数落,亲人的瞧不起,老师的批评,同学们的远离。 从而让孩子...全部
孩子因为父母的离异内心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和伤害,这样的孩子更需要家长的赏识和关爱,一旦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家,并且常常听到的是家长的数落和批评,那么孩子就会变成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针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加倍去关爱孩子,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陪孩子,要常常给孩子以鼓励和赏识,一定要以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呢?为什么不爱学习?为什么不团结同学,为什么不愿与人交流,不接受教育?又是为什么不尊老爱幼呢?
通过您的问题我不难看出,孩子很少能够得到父母、家人、老师、同学们的赏识,而孩子多数每天要面对的是父母的数落,亲人的瞧不起,老师的批评,同学们的远离。
从而让孩子认为自己:就是那个父母眼中不听话,老师眼中不爱学习,不上进,同学眼中不团结同学的坏孩子。那么既然所有人已经这样认为他了,他也只能这样去做了。
其实孩子是没有任何错的,完全是因为不正当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一天天日积月累变成这个这样子,这能说是孩子的错吗?
建议您抽时间到书店去买《赏识,决定孩子命运的教育方法》
一书(刘畅 编著),书封面这样清晰的写着“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尊重孩子,用宽容的心赏识孩子,你不仅会得到孩子的尊重与爱,还有,一个天才的孩子!
赏识造就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要让一个天才被你的斥责所扼杀!”
书中前言这样写道“‘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您的孩子,您也要一如既往地拥抱他、欣赏他、赞美他。
因为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孩子;有了天才的感觉,他就会努力成为一个天才!’赞赏教育这个教育规则中的新概念是给予孩子肯定、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让所有孩子欢乐成长的教育法则,因为它正是基于孩子渴望被赏识的心理而提出的。
因此,与传统的教育相比,赏识教育更多的是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更多的是关注孩子心理的需要,也更加顺应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而传统教育则往往倚重我们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也习惯于以此提出孩子的不是与不断地批评孩子,忽略甚至无视孩子内心的种种需求。
而在传统教育熏陶下的许多父母,也潜在地因袭了传统教育的理念:优点不说跑不掉,缺点不说不得了。
作为父母,我们都有着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为此我们甘愿付出所有,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良好的心愿不但得不到实现,还不能为孩子所理解。
然而一个赏识的微笑,就像阳光照在含苞待放的花朵上,对一个渴望赏识的孩子而言,这很可能是孩子一生的转折点。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在这里,我谨希望以我的经历能为有着我同样困惑的父母以借鉴,并从现在开始,学会赏识你的孩子。
然而,赞赏不应是从您嘴边转瞬即逝的音符,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力行赏识的心态看待孩子的优势潜能,看待孩子的成长。而《赞赏:决定孩子命运的教育方法》一书,也就是让你我懂得赞赏的意义并从中学会赞赏---决定孩子命运的教育方法的第一本教科书。
学会赞赏,学会用行动赋予赞赏更多的魅力,你会发现:就算是管教孩子,也不再是一件令人困扰的事!
”
我本人从这本书学会了很多,因为我也有一个淘气的孩子,他常常让我头疼更让我感到无助,于是我如饥似渴地到处寻医问药,偶遇这本书,于是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从中我不但改变了教育孩子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改变我的孩子。
所以我不断地把这本书推荐给需要帮助的父母们,希望更多的父母从中学习如何来教育孩子,让我们的孩子在正确的教育中健康成长。
以下是我截取书中的一些很有意义的话:
* 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
但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取决于家长和教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欣赏他、教育他。
* 赞扬孩子比严厉谴责孩子更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和心理成长。
*为什么压力大成就反而降低了呢?原因之一是:如果孩子总感到不成功,他们就不会有一种对学习活动的胜任感,没有胜任感也就难以有持久的自信心。
*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对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小题大做,时刻赞赏,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对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时刻批评,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
*一个赏识的微笑,就像阳光照在含苞待放的花朵上。对一个渴望赏识的孩子而言,这很可能是孩子一生的转折点。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在“行”的教育理念中,典型的教育语言是:太好了、你真棒、你能行。
典型的教育动作是:竖大拇指、鼓掌、拍拍肩膀、握握手。
*母亲用她的智慧与爱心给予了孩子真诚的赞赏,用行动把赞赏孩子当成自己的义务,让这个徘徊在“行”与“不行”的边缘的孩子重获信心,并终有所成。
*人人都有值得赏识的地方,我们不仅要在心里去赏识孩子,还应该把它说出来。你会发现,如同艺术家在把美带给别人时感到愉快一样,赞扬不仅给听者,也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愉快。它给平凡的生活带来了温暖和快乐,把世界的喧闹声变成了音乐。
*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得来的,因为他们幼小的心灵还无力形成对自己稳定的评价。因此,外界的批评或表扬,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法国教育家爱尔维修说:“即使很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
*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信心的孩子。所有的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信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信心。这是切断后进生生源的重要手段。那么,怎么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呢?我想,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就是给每个孩子创造表现能力的机会,让他们都尝到成功者的喜悦。
*孩子做事消极,多年都是缘于“我做什么都不行”这种全盘自我否定的自卑感。但是,如果有了一项比别人强的拿手戏,就能焕发出自信心,便会觉是自己只要去做,就一定能成功。这种自信心一定也会延伸到其他更多的领域,使得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局面,应付各种各样的挑战。
所以,父母和老师应尽量挖掘孩子的优势潜能,不论是学习、体育,还是音乐或者其他爱好,有了优势潜能就会有自信心。
*当你看到邻居家孩子表现杰出,而自己的孩子成绩平平时,不要埋怨自已的孩子一无是处。
要坚信每个孩子都有潜在的才能等待开发,只是暂时被压抑了,需要父母给予关怀和爱,每个父母应该像对待天才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赏识就是一种宽容,既然给孩子机会,就需耐心等待孩子发挥潜力。有些父母嫌孩子做不好事,干脆自己来,孩子也乐得坐享其成,而让自己的“天资”睡着了。
另一些父母,当孩子一时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一味地指责批评,孩子的潜能就被压抑住了。
*赏识绝不是无限夸大孩子的潜力,为孩子设置“超凡入圣”的目标,更不是为了让孩子付出太苦太累的代价来给家长的脸上增光。
因此,赏识也应当恰如其分,有多少说多少。更要注意到,在肯定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的同时,让他看到新的目标,产生征服的愿望,让他来不及骄傲。
*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遇到情绪不好的时候常常随口就说:“你为什么这么蠢”、“你脑瓜真笨”之类的话,他们不知道,就是这些随意的责骂会对孩子起到多么强烈的负面暗示作用。
这种消级的、缺乏逻辑性、蔑视的口气,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具有绝对的权威,简单的一句话,就会使孩子产生自己的人格全部被否定了的心情。一受到责备,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的自轻心理,甚至对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完全失去了信心。
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说孩子头脑好坏很重要,就连贬低孩子的容颜,比如说“你鼻子矮”、“皮肤黑”等,也常常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感到沮丧。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因为小孩子会在无意识中按照父母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父母赞扬或者抱怨中屡次提到的“期望”。
*作为父母,不妨试着去赏识自己的孩子,这将是一个了不起的实践。当我们换了一种心态,以欣赏的目光激励孩子时,每个孩子都会变成天才。
*父母无情的打击往往是对孩子最严重的心理伤害。得不到父母表扬的孩子,就像是在心头上笼罩着一片乌云,他在父母的暗示里相信自己是无能的,会陷入冷漠和恐惧之中,形成“自卑”的心理障碍。
还会因此成为孩子沮丧和缺乏信心的根源,进而压抑孩子行动的欲望。
心理学关于情绪和情感的研究认为:情绪和情感的??善对提高智力水平和智力活动的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有良好修养的父母会以真诚的爱与赞赏使孩子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出孩子潜在智能的释放,使之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活跃。
*“打击只能使孩子变成一个懦夫,变成一个无能的人。当然,放纵孩子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但起码能让孩子自由自在。打击却不一样,它能毁掉孩子。”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身为父母,你又怎忍心随意宣泄你的怒火,让孩子的成长成为一个你一手造就的悲剧?其实,只要一句简单的肯定,一句真诚的表扬,你所给予孩子的心理的便是一片阳光,如此你又何乐不为?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教师和家长不应对孩子抱有任何成见,任何时候不该有“此子不可教也”的错误思想。
否则这种伤害孩子心灵的态度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既不能使孩子充满自信,也不利于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成长。
*无论是有天生缺陷的孩子,还是成绩不好,不爱学习的孩子,他们心理都比较脆弱,因此,父母对他们更应该耐心和细心,使他们时时感到鼓励和帮助,并且克服和战胜那些缺陷给生活学习上所带来的不利与不便。
同时,作为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奋斗的勇气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还应该更加细心和热情地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发挥其长处。
一句话,无论如何,父母都不能嫌弃自己的孩子。
*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孩子来自于你的身体,但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爱,但不能塑造他们的思想。
”
当父母能够认清这一点的时候,他才有可能真正地接纳孩子,接纳孩子本身的能力和特质,继而更进一步帮助孩子发掘他自己的特长,挖掘孩子的潜能,并鼓励欣赏自己孩子,从而帮助孩子取得自己的成就。
*通常这就是父母常用的比较,他们习惯拿他人的优点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缺点,虽然他们是出于想要激励孩子的好心,但孩子脆弱的心理怎能承受如此的不被肯定,而且还是来自本应赏识自己的父母。
通常的结果是,比来比去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比没了,有时这种打击甚至是毁灭性的。
*拿别人的优点来与孩子的弱点比较,是一种消极的比较法,只能在孩子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自卑感在他的心灵上留下重创之后,每击一掌,他就会感到自己是个“无用的人”从而陷入“自我无价值感”的深渊,产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竞争是重大压力的来源之一,它会打击人的信心,使本来已有的能力无从发挥。因此,自小便培养孩子与人相比的想法是很不健康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变得更脆弱更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孩子克服挫折和失败的勇气,而不是使其成为竞争的牺牲品。
*教育专家认为,任何不加分析的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因此在教育培养孩子时,应该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而不能粗暴地、简单地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
*对孩子的缺点,不去谈论或指责,才是上策。当你承认它是理所当然的,是正常的事情时,孩子感到这是受到表扬,效果反而好。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都会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烦或逆反心理,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常见于成人,同样在家庭教育中也常见于孩子,例如孩子犯错误了,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对孩子做同样的批评,这些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作为。
*父母对孩子没有必要有错必究。孩子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自我控制力等比较差,犯一些小错误是难免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如果对其要求过于苛刻,以为不管多大的孩子干了错事都是非常糟糕的,甚至不惜用谩骂体罚来纠错,势必造成负面影响,使孩子受到重大的心理创伤。
一旦受到批评,孩子总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这样,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犯错违规的冲动没有化解,反而被压抑,成为一种心理情结,削弱了孩子的防御能力与生存能力,使孩子的反抗心理高亢起来。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总是不断地在这个问题上重复批评,翻来覆去地说,使孩子由想改正变为抗拒。
认知过程有它自身的规律,认知心理有它自己的特征,父母的教育不但要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还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批评“不及”固然达不到即定的目标,但“过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产生一些反作用。因此,父母应该调整自己不良的教育习惯,适当地多鼓励孩子,而不能一味地批评。
*家长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和训练是想让孩子的行为和做事达到完美无缺。
但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就不难理解人类的行为大都是基于本能的反应,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家长们多关心孩子表现优秀的一面,并不断地给予鼓励,那么孩子犯错的次数一定会越来越少。相反,家长老是挑孩子的错,不仅会使孩子存在自己常犯错的阴影,还会使其对犯错产生恐惧感,这种恐惧心理可导致孩子拒绝做任何事。
恐惧的压力会使孩子变得无能,进而认为凡事难以做得完美是因为自己愚笨和无能。
*假如你想让孩子的智慧之花早日绽开,让你的孩子有创新的灵感和激情,那么,就鼓励他仔细观察生活吧!一个不热爱生活、对周围的一切都漠然视之的人是不会拥有一颗好奇心的。
如果你想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上做一颗明亮的星,就从现在开始迈出你辅助他成才的第一步—用你的赞赏来培养并激励他的好奇心吧!
*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去创造,与强迫他们规规矩矩学习的方式相比,效果会完全不同。
倾听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随心所欲地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创造力加以压抑,直接告诉他答案,或限制他去尝试,那么孩子就会从创造性活动的历程中溃退下来。
有创造性的人视犯错误为积累经验的途径,他们能够“吃一堑长一智”。因此,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父母首先要摒除对孩子活动对与错的评价,并让孩子知道所谓“创造”没有对和错。
*父母对待孩子不应当过分无条件地奉献,应当让孩子明白,家庭也需要让孩子做些什么。
这种意识先是从培养孩子尊重父母的劳动,懂得回报父母的爱开始,而不是让父母的爱“有去无回”。
*孩子的爱要靠指导和鼓励来开发。在孩子享受被爱的同时,要鼓励他奉献自己的爱心,只有让孩子由被爱向施爱转化,使孩子在父母之爱的熏陶下,由感激父母、牵挂父母、到想为父母做事、回爱父母,才能形成健康、完整的爱之流。
孩子在爱与被爱的环境中成长,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格,成为孝敬父母,尊重他人,富有同情心,善于帮助别人的人。所以,真爱孩子的父母,在你给予孩子无私的爱的同时,也要鼓励孩子给予他人无私的关爱!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希望我摘抄下来的这些,对您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启发。
多给孩子温暖的爱,让孩子快乐地健康成长!祝你和孩子幸福快乐每一天!。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