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烦恼 家庭关系

为什么叫喜丧?

现在都把老人去世叫喜丧,为什么?有什么标准吗?

全部回答

2005-02-26

0 0
在我国旧时候人的平均寿命短,将70岁以上人死了称之为“喜丧”。现今这一风俗延时至今还实行,但都因为人均寿命延长“喜丧”的岁数也提高到80了。

2005-02-26

无病而卒。

2005-02-26

    在中国,70岁以上的人死了叫“喜丧”。现在,人的平均寿命延长,如果平时无病无灾,70岁上下的人转眼没了,后人还是难免悲痛。 冯小刚的电影《大腕》,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喜剧,无须从中寻找什么意义。
  但它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构和搜求文化的范本。一位来自美国的电影大导演,因为艺术见解的不同和制片人发生冲突,继而被解雇,这个已经上了年纪的大导演突发心脏病,“临终”时交待与他合作的摄影师尤优(葛优饰),要在中国给他办一场“喜丧”。
    喜剧从此真正开场。它不是一个人的“喜丧”,而是一场流行文化的“盛宴”,众多的艺术从业者、文化经纪人、投资人和广告商全都投入了进来。这时,一个人的生命已被遗忘,只有那位大导演的女助手露茜还保留着对一个人生命应有的悲哀和敬重。
  所有的热情、智慧、心力都集聚到了一个点上,其中当然会有对一场“喜丧”的充满艺术化的策划和创意,但一切无不围绕着金钱而进行。  饮料、丰乳霜、洗发液、明星广告以及作为外国歌剧背景的中国太庙,都与流行文化紧密相关,而支持着流行文化的就是金钱。
  至此,一个人的生命,一个人生命诞生和结束的仪式,都会变得无足轻重,在这中间只见金钱与文化的调情和疯狂苟合。因此当尤优和王小柱这样的艺术从业者和文化经纪人得知大导演依旧还活着,才会一下子变成精神失常的病人。
     对那位美国大导演来说,观看一场这样的“喜丧”,真是一件极为开心的事。但他本是个对艺术有着执著追求的人(否则他也不会被制片人解雇),所以他最终还是没有躺到丧台上,而是设计了一场“完美的结局”———让他的漂亮、人情味浓浓的女助手露茜与尤优来上一个吻,因为他俩都曾无助过,都曾有相互温暖的需要。
    这是常情的,是爱情的,是人性的,是古典的,是一种得体并让人感到熨贴和幸福的文化。当然它也是流行的,然而与真正的流行却很不相同,因为在这其中没有金钱的可笑的影子———在一场最后夭折的“喜丧”中,这是唯一给我们留下古典温情的一个镜头,说明我们的心还依旧温软着。
   人死了,会留下后人,会留下文化的余脉。  如果真的已上了年纪,生命到了该自然终结的时候,即便不是“喜丧”,也不会留下生命的至痛。那么对文化呢?这部电影是金钱的一次大合唱,是流行文化的一次合谋,是对古典和精英文化的一次颠覆和解构。
  如果任古典文化和精英文化在金钱的围剿之下,没有任何悲痛、不留下任何遗憾地死灭和消亡,我们最终也许在爱情中连一个真诚的吻都得不到。  这样的文化究竟会有多强的生命力呢?这大概就是一切流行文化的宿命吧?如果是这样,这部名叫《大腕》的电影,或许反倒成了流行文化的一场“喜丧”。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烦恼
家庭关系
交友技巧
青春期
夫妻
校园生活
两性问题
情感情绪
恋爱
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