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与君子请问,君子有哪三畏?
出自《论语·季氏》,全文如下:“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对此话的误解,原因就更复杂了,甚至可以说对每一个词语,我们可能都会产生误解或者曲解。 那么,怎么才算正确理解呢?按照华夏文化的整体精神,按照“六经”的原则来理解,才能算正确。什么叫“畏”?畏不是“畏惧”的意思,而是“敬畏”的意思,也就是谨慎小心地去对待,如果理解为“畏惧”,那么,君子也就成了胆小鬼了,也就成了奴才了,如果这样,那还有什么必要再去提倡君子之道呢?
为什么说“小人不知天命”?反过来说,如果能“知天命”也就不一定是小人了。 我们今天常常认为,只要我们...全部
出自《论语·季氏》,全文如下:“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对此话的误解,原因就更复杂了,甚至可以说对每一个词语,我们可能都会产生误解或者曲解。
那么,怎么才算正确理解呢?按照华夏文化的整体精神,按照“六经”的原则来理解,才能算正确。什么叫“畏”?畏不是“畏惧”的意思,而是“敬畏”的意思,也就是谨慎小心地去对待,如果理解为“畏惧”,那么,君子也就成了胆小鬼了,也就成了奴才了,如果这样,那还有什么必要再去提倡君子之道呢?
为什么说“小人不知天命”?反过来说,如果能“知天命”也就不一定是小人了。
我们今天常常认为,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追求,就一定能够得到,事实果然如此吗?有些人想死却不一定死得了,有些人不想死却死了;有些人想富贵却一直不得志,不想富贵却得到了富贵;我们想胜过天地自然,我们真的战胜了飓风、地震、旱涝灾害了吗?在天道、地道和人道之中,人道只占三分之一,所以,顺应天地之道然后为人类造福才是正道,人类把自己凌驾于天地之上,最终结果是灾难的降临。
所以,敬畏天命,也就是敬畏天道、地道,去靠自我的自强不息来加强自我的免疫力,去小心谨慎地对待天地自然来增强自我的适应能力,这才是正道。在天地人之中,人所能做到的,是道与德的修养,其中包括了心灵的解脱、心灵的诚正,要想战胜天地自然,无异于螳臂当车、蚍蜉撼树。
为什么要敬畏“大人”?“大人”与“君子”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两者都是有仁有智的人,但是,“大人”不仅有仁有智,还要有“位”,这可以从《周易》中的“君子”与“大人”的用法上得到证明。
为了自身的利益或欲望满足,而不把仁智兼备的官员放在眼里,无视政府、藐视官员,那是自取灭亡。莫非我们在“大人”面前无所作为了吗?当然不是,儒学绝不是培养奴性的学说。只有符合道义的官员,才能叫做“大人”,因此,敬畏大人所敬畏的不是其官位,更不是官员本身,而是其仁其智。
对于仁智不全的官员,君子要去辅佐、帮助,成人之美,而不是去贬低、侮辱,更不是去咒骂;对于根本不讲仁德的官员,君子要用自己的仁与智去教化他、影响他,教化和影响不起作用,就用“政”与“刑”去罢免、除掉他。
《论语·里仁》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要敬畏“圣人之言”?没有一位圣人是靠自己能封得起来的,也不是靠政治力量所能封得起来的,那是靠自我的道德言行而被后人认可的。
所有的圣人,都是有益于民众,有益于民族的非凡人物,不是因为他们的地位高,更不是因为他们在财物上的富裕,而是道德修养的崇高。因此,圣人之言是经国济世之言,是公正无私之言,若非如此,不会流传于世而长久不灭,也不足以称之为圣人之言。
这样说来,敬畏圣人之言,不是敬畏圣人这个人物,而是敬畏圣人的道德修养,而是敬畏圣人之言所体现出来的道义。人们会反驳说:难道圣人之言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吗?我们难道就用圣人之言来束缚人们的思想吗?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言论,就不能称为圣人之言,那是经过千年甚至数千年过滤、沉淀之后的言论,而不是圣人的所有言论;能称之为圣人之言的言论,都是讲做人做事原则的,而不是讲具体的方法的,而且是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言论,我们从中可以感悟、体会、学习到许许多多的智慧和道理,那是给我们指方向的,路还要我们每个人自己去走,思考和应用它还要靠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心与身体。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们从圣人之言中受到的启迪,就好比得到了点铁成金的方法,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呢?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