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意义突然想知道博物馆的意
博物馆存在的意义
发布时间:2006-06-12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自17世纪后期出现,其后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起来。本世纪中期以来,博物馆事业更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 民众和社会舆论对博物馆的活动更为关注,博物馆观众数目逐年增多,有关博物馆的报道时见报端。对此现象,博物馆学者纷纷撰文,分析和探讨博物馆事业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同时也对博物馆的社会意义进行探讨。 博物馆的意义,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基本业务,是博物馆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探讨博物馆的意义,实际上是探讨博物馆之所以发生、存在、变革和发展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换句话说,是为了回答“博物馆为什么存在”的问题。 准确回答这个问...全部
博物馆存在的意义
发布时间:2006-06-12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自17世纪后期出现,其后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起来。本世纪中期以来,博物馆事业更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
民众和社会舆论对博物馆的活动更为关注,博物馆观众数目逐年增多,有关博物馆的报道时见报端。对此现象,博物馆学者纷纷撰文,分析和探讨博物馆事业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同时也对博物馆的社会意义进行探讨。
博物馆的意义,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基本业务,是博物馆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探讨博物馆的意义,实际上是探讨博物馆之所以发生、存在、变革和发展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换句话说,是为了回答“博物馆为什么存在”的问题。
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博物馆的本质,更有效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更准确地把握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趋势。
博物馆为什么能够存在?为什么能够不断地发展?一些博物馆学研究人员通过对博物馆的性质、价值、功能、社会作用和社会贡献的讨论,提出了种种解释。
撮其要者,大致有“收藏本能”说,“怀旧说”和“民众需求”说。
“收藏本能”说认为博物馆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的收藏需要,博物馆是人的收藏行为发展到社会收藏阶段的必然产物;认为对物的收藏是人的天性,是人的生物本能,或者说是做为社会的人的特有属性,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的智能及生活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的收藏本能和收藏行为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博物馆即是收藏行为在社会进入现代科学、工业化生产和人们的社会联系更为广泛和紧密的阶段时的表现形态。
这种认识或可解释人的收藏行为对人的生活的影响,但似乎很难解释博物馆这一特定社会文化机构的特点,且似乎有将博物馆混同于其它形式的人类收藏现象的倾向,博物馆因此而可以被同样属于人类收藏现象的科研收藏、宗教收藏、财富收藏、艺术品收藏和单纯为满足个人收藏癖好的个人收藏所替代。
此外,这种认识将收藏做为目的,人为了收藏而收藏,没有认识到收藏只是一种手段,是人为了实现特定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另外,这一说法似乎过于强调博物馆的收藏特点,使博物馆无法摆脱古物仓库的灰尘。
“怀旧说”认为博物馆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怀旧”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历史并不仅仅只是已逝去的时光和事物,历史是人们认识现实的可靠的参照系,是人们逃避喧闹的现实社会的避风港。人们在奋勇前进的路途上,时常要在遐想中回到过去,在温馨的历史氛围中,体味已获得的成功,平息躁动的心绪,规避现实激烈的变革。
人们在历史中得到休息,积聚力量,获得勇气。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了解过去,接触过去,在历史的氛围中回到过去的机会。由于博物馆的藏品都是人类历史的产 物,这似乎成为博物馆是“怀旧”场所的最好理由。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博物馆藏品只是博物馆的工作资源、工作对象,博物馆藏品的特点并不能决定博物馆的基本特性。
此外,从现代博物馆的发展历程看,博物馆被赋予“怀旧”情调,似乎是从上世纪末瑞典斯坎森露天博物馆才开始的。进入20世纪,世界人口迅速增加,技术发展,自然生物和自然环境的生存受到威胁,人类文明发展速度加快,为此,博物馆不得不承担起保存、保护已逝去和即将逝去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的任务。
应该看到,并不只是博物馆独自承担着这一任务,博物馆也不是只承担着这一项任务,且这一任务的基本目的也不单纯只是为了保存和再现过去的好时光。
“民众需求”说认为博物馆是为了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
博物馆可以满足民众不同形式的需求,如观赏艺术品、鉴赏历史文物、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等;博物馆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如科研人员的专业研究需求,在校学生“实物教学”的需求,儿童接触世界、启迪智力的需求等;博物馆还可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特殊需求,如18世纪后期中国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将博物馆视为学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工具,如本世纪60年代摆脱殖民统治的亚非国家将博物馆做为树立国家形象、维护国家统一的机构。
这种认识注意到博物馆社会文化机构的特性,强调博物馆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这些社会需求是通过民众对博物馆的具体要求体现出来的。这一认识将博物馆置于社会环境之中,将博物馆的意义通过其与社会民众的联系表现出来,注重博物馆工作实效。
但是,笔者认为,满足社会民众需求并不是博物馆的独有特性,许多经营性机构也注意满足民众的某种需求,如餐饮业、旅游业、银行等。近年来,更有许多企业将“满足顾客需求”做为企业成功的经营战略。为此,我们需要注意满足“民众需求”只能是博物馆的工作原则之一,博物馆需要考虑民众的具体需求,考虑民众愿意参与的各项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以争取更多的民众来博物馆,以更好地与观众交流,使观众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但博物馆不能将满足民众需求做为博物馆存在的基本原因和推动博物馆发展的基本动力。
以上几种对博物馆意义的解释,都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博物馆的特点,或者说,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和博物馆特定发展阶段,人们对博物馆本质及其基本社会职能的认识。
因此,对这些看法,我们不仅要看到其对人们认识博物馆社会作用的积极推动,也要注意到特定时期研究者认识方法的局限。随着博物馆 事业的发展,人们认识客观事物能力的提高,我们对博物馆的本质及意义的认识会有不同的看法。
笔者认为,博物馆之所以得以产生、长期存在和蓬勃发展,是由于它作为社会文化机构具有满足社会的自我认识,保障社会文化的延续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这是社会对博物馆的基本要求,也是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基本职能的具体体现。
博物馆的意义是通过博物馆收藏、保护、管理社会文化财富的行为表现出来的。现代博物馆与历史上各种收藏机构的根本区别在于其是社会文化财富的托管机构,博物馆接受社会的委托,为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合理运用社会的资源,管理以历史文物、文化财富和自然标本为表现形态的社会财富,它不是为满足个人或特定社会团体的利益而存在的。
博物馆的基本特点是其所有的收藏品都属于社会。
尽管现代博物馆在一些工作方式上与其它形式的收藏有相同之处,如收藏品的管理、展示、研究、交流、保护等,但在实质上,现代博物馆与其它收藏的区别是明显的。
首先,关于藏品的所有权形式,现代博物馆的全部藏品都属于社会,属于国家,属于全体人民;在博物馆与藏品的关系上,现代博物馆并不占有藏品,它只有藏品的管理权、保护权,只有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规定的对藏品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在机构性质上,现代博物馆是社会指定、委托的社会文化财富的管理人和托管人。
现代博物馆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现代博物馆必须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并合理保护和利用博物馆管理的社会文化财富,促进社会的积极发展。
在许多人的眼中,博物馆藏品只是形形色色的人工制品,是缤纷多姿的自然标本。
这些物品似乎只反映了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自然人文景观。事实上,博物馆藏品不仅科学系统地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它更全面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博物馆藏品是人们根据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根据当前科学认识水平,根据人们对科学体系与客观事物的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科学发展趋势的构想而搜集的。
人们希望通过这些物品,确凿地证实各种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全面系统地展示对人类、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认识。
需要强调指出,上述特点是博物馆藏品所独具的,其它形式的私人、社会团体收藏并不具有这些特点,或不完全具有上述特点。
其原因是这些私人、社会团体不具备博物馆的社会文化财富托管人的基本特性。现代博物馆的发展历史表明,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正是这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得博物馆与其它形式的收藏具有质的区别。
当着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命运不是由神主宰的时候,当着人的能力发展到可以与自然抗衡,甚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战胜自然的时候,当人们注意到“知识就是力量”的时候,当人们希望将自己获得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传递给子孙后代,让他们可以生活得更美好的时候,博物馆就应运而生了。
博物馆的发生和发展并不是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简单的扩张,不是为满足个人的欲望和要求,而是人类认识到自身的社会性,认识到自身的创造力,从而产生通过某种方式将这种创造力传达给后人,以利于后人继续发展的愿望。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博物馆观众,即博物馆利用者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观众来到博物馆,似乎是来看博物馆的展品和展览,参加博物馆组织的各种活动,享受博物馆提供的各项服务。应该说,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并不是观众的基本需要。
观众来博物馆的基本目的是希望通过参观活动,学习知识,坚定或改变观念,认识现实与历史的关系,认识人与自然的联系。人们之所以来博物馆,不是由于单纯得休闲娱乐要求,而是认识到参观博物馆是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活动。
观众希望通过参观博物馆和参加博物馆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更全面地理解个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了解人的创造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
我们从博物馆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博物馆观众需求两方面谈到博物馆的发生、发展是要满足社会自我认识、延续和发展的需求。
另外,从博物馆是“开放的系统”观点出发,博物馆也应满足社会特定的需求。做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博物馆与其周围环境进行不间歇的交流,博物馆要从环境中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要时刻搜集和接受环境的反馈,分析环境对博物馆的需求,适时提供适宜的产出。
做为社会系统,博物馆变革、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是出于内部调控的需求,而是来自于能否满足环境的需求,能否提供适宜的产出以换取资源的需求。换句话说,博物馆的工作动力和工作目的是由其活动其间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现代博物馆自产生以来,能够长盛不衰,且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博物馆可以基本满足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博物馆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状况也表明博物馆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是什么呢?是博物馆的数量,是博物馆藏品的规模,还是博物馆提供的社会服务?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根本问题在于博物馆工作者对博物馆意义的认识,对深层次的社会需求的认识,从而满足社会对博物馆的基本需求。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工作者对博物馆工作理解的深入,我们对博物馆意义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从博物馆社会服务方式、博物馆基本工作手段等表层现象,逐渐深入到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博物馆存在的社会条件等深层次的抽象联系。
从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层面讨论博物馆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位置与作用,了解博物馆与其它社会团体,特别是那些在工作目的、职能、方法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社会团体的关系,明确博物馆的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
对博物馆意义认识的深化,使得博物馆意义更为抽象,加大了博物馆意义与博物馆工作实践之间的距离,从而在一些博物馆工作人员中产生或不愿承认博物馆意义对博物馆工作的指导作用,或无限扩张博物馆意义的外延错误倾向。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建立深层次博物馆意义与博物馆工作之间的合理联系。博物馆意义有不同层面的表现;在最一般的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上,博物馆要满足社会通过博物馆藏品、博物馆业务达到自我认识、延续和发展的要求;对于处在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博物馆事业来说,博物馆要注意满足由传统、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构想等因素构成的现实的社会需求,要为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发展服务。
如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保护自然环境,开展社会教育等;对于特定的博物馆来讲,应结合其所在社区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划,结合其特定的服务群体,确定社会需求的特定内容,组织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业务。
将满足社会自我认识、延续和发展的需求作为博物馆的意义,将深刻影响博物馆的工作观念、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等方面。
对博物馆工作观念的影响,最主要地体现在对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的重新认识上。传统的认识认为博物馆可以自主存在,可以依托于博物馆的藏品而开展工作,博物馆组织的陈列只是将博物馆藏品的研究成果昭示于社会,博物馆是将自己的工作成果、成就施与社会。
这种认识的根源在于认为博物馆是自给自足的机构,是从事高等社会活动,即脑力活动的机构。这是博物馆“以脑立地”的时代。今天,这一关系应颠倒过来:博物馆与社会是交流的关系,博物馆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强烈制约。
博物馆如果不注意社会的需求,而只是“孤芳自赏”,将很快受到社会的冷落,并很可能被其它社会机构所替代。现代博物馆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危机感”,要认识到博物馆传统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对博物馆发展的消极影响。
我们应看到,现代博物馆产生于经验和实验科学的时代,注重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研究、验证来探讨自然科学规律。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博物馆也收藏了数以亿计的实物标本,对这些标本标本的研究多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
这使得博物馆研究工作与当代科学理念、研究方法产生了距离,从而影响到博物馆工作人员对新观念、新方法产生疑虑和排斥心理。应该说,这是博物馆中传统的工作环境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消极影响,其结果将导致博物馆与现实社会出现脱节。
对博物馆意义认识的深化,使博物馆工作的着眼点从历史移向未来,从物所表现的知识移向物所表达的社会生活,从对博物馆内部完善的追求移向对博物馆与其环境的协调的关注。博物馆不再是自鸣得意的象牙塔,而是肩负着推动社会发展重任的社会文化机构。
工作观念的改变,要求博物馆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博物馆工作者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未来,要认识到未来可极大增强人类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的能力,未来可极大鼓舞人类征服一切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的决心。
未来不是一个未知数,不是对人类社会的威胁。当前,一些人看到工业社会对自然环境、生态体系、社会文化、社会道德、人类健康等方面造成的危害,对社会发展可能对未来人类和生存环境造成的损害忧心忡忡,从而将博物馆视为未来社会的“诺亚方舟”,是保存、保留人类良知的一块净土。
这种看法对未来发展的基本态度是悲观的,并将博物馆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如果博物馆工作者接受这种认识,势必对博物馆事业造成消极的影响。博物馆工作人员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社会的发展,努力构建博物馆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融洽关系。
只有社会的不断发展,才能保证博物馆良好的生存环境。
博物馆工作者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社会发展,又要以务实的态度开展促进社会发展的活动。博物馆要不懈地开展实实在在的工作,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方向,系统翔实地向社会公众介绍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展现社会发展的热点、焦点、生长点,既热情讴歌新生事物,又勇于直面消极因素。
博物馆工作者要从文物的小圈子中跳出来,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中对文物进行研究、保护和利用。
对博物馆意义认识的深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对博物馆工作目的、工作范畴、工作内容的重新确定,势必会影响到博物馆的组织机构,影响到博物馆的管理观念,会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笔者认为,对博物馆组织机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强博物馆发展部门、公关部门和教育部门。博物馆发展部门主要关注和监视博物馆的社会环境,关注社会公众的观念、素质、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变化对博物馆工作的影响,关注社会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变化对博物馆工作资源、发展方向的影响,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变化对博物馆的影响,同时也要关注与博物馆发展密切相关的其它社会组织的变化,关注博物馆事业自身发展对博物馆的影响。
发展部门的调研工作为博物馆了解社会、社会发展、社会现实需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博物馆公关部门则致力于加强博物馆与社会的联系,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加强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从而增强博物馆对社会民众的影响力。
博物馆教育部门侧重于组织为观众所喜爱、所接受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向各个层面的社会群体介绍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博物馆观众的学习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和创造力,帮助观众掌握促进社会发展的知识、能力和观念。
为满足社会自我认识、延续和发展的需求,博物馆要开拓新的工作领域,重新确立博物馆工作重心。笔者认为,博物馆要切实开展外向性工作,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博物馆发展需求安排业务活动。例如,博物馆藏品研究工作就应在加强专业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拓展到如何使研究成果应用于博物馆教育工作,如何帮助公众理解博物馆藏品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意义等方面。
又如,博物馆应创造条件,让藏品走出博物馆,如在公共场所组织展览,向民众出借藏品,利用藏品组织教育和社区文化活动等。总之,拓展博物馆藏品利用领域,增加民众与博物馆藏品接触的机会,运用藏品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
对博物馆意义的探讨,其目的是更深入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博物馆与社会的联系,了解博物馆与社会之间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从而明确现代博物馆的社会定位,拓展博物馆的工作领域和发展空间,使博物馆得以创造和组织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各种活动。
对博物馆意义认识的深化,将深刻影响博物馆工作观念、工作组织和工作内容,使博物馆以崭新的面貌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事务。我们相信,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中,博物馆事业将更加充满活力,更加贴近社会,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