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怎么样
囫囵吞枣的看完这本书,多少还是有点收获的。 书的第一部分交待时代和人物背景这段,使我了解了一些以前没关注过的情况,对新文化运动的起源,流派以及之间的恩怨渊源有了一些认识。 第二部分的论战相当琐碎,看起来那些国学大师们就跟现在BBS上耍口水的差不多,你来我往,偏见,私怨,个人情绪都不少,辩论起来有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认识,说的都只是问题的某一个面。 当然,他们的真知灼见和精到文笔功夫是不容质疑的。 第三部分比较鲁迅和胡适的文风和主义,比较平实。 总体感觉作者是偏胡适的,在他眼里胡适是理性,客观,优雅,是新而先进的。而鲁迅(某种程度上)是偏激,空洞,不平和,是旧...全部
囫囵吞枣的看完这本书,多少还是有点收获的。 书的第一部分交待时代和人物背景这段,使我了解了一些以前没关注过的情况,对新文化运动的起源,流派以及之间的恩怨渊源有了一些认识。 第二部分的论战相当琐碎,看起来那些国学大师们就跟现在BBS上耍口水的差不多,你来我往,偏见,私怨,个人情绪都不少,辩论起来有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认识,说的都只是问题的某一个面。
当然,他们的真知灼见和精到文笔功夫是不容质疑的。 第三部分比较鲁迅和胡适的文风和主义,比较平实。 总体感觉作者是偏胡适的,在他眼里胡适是理性,客观,优雅,是新而先进的。而鲁迅(某种程度上)是偏激,空洞,不平和,是旧的。
但我认为,也许这就是文人和革命家,身体和脊梁的区别。文人当如胡适,革命者当如鲁迅。 通篇下来,作者对胡适派赞赏有加,纵然有一些不足甚至被认为是“反动”之处,他也能找到说辞解释(不能说是开脱),而对鲁迅则有点吹毛求疵,如一件事情几个说法,他都倾向于考证出证明鲁迅“不伟大”的那个。
文学评论研究本身可能就是个朦胧美的事情,很多古纸堆里翻出来的东西,怎么说都自有尺度,个人好恶不可避免的是种左右力量,再冷静的客观都会有一定的布朗运动。毕竟这本书的用意,仿佛是为了反对鲁迅的神化,作者的论调和论据自然是为这目的存在的。
作者最后说“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这句话可反过来理解,那就是少年时要多读胡适,老年时再读鲁迅不迟。鲁迅是一位独特的作家,他的尖锐的观察,深刻的体验,刻薄的用语,苍凉的情感,都是常人难以比肩的。
年迈之后,再读这样的文字,会有更为深切的体味,也会有更为独到的心得。 ” 这倒是比较有同感的,对我影响最大的文字作品,应该是出自鲁迅和王朔,鲁迅和王朔的文集我在高中期间就读了相当一部分。我喜欢鲁迅的笔调,用词,风骨,气势。
喜欢王朔的调侃,幽默,自如。在写作文和混BBS时,我可能不自觉地模仿了我崇敬的作家,激烈,刻薄,有一点不厚道的调侃,只觉得那样,够痛快!但胡适那种从容的,通顺,说理清楚的美(从这本书里得到的印象)越来越觉得相当欠缺。
在这个和平的不需要激烈革命的年代,我大概应该多读一读胡适,毕竟,我还算年轻,问题一大堆,主义暂时没有。 王朔也主张不要把鲁迅当成“精神自由之神”,我喜欢的这两个作家,即统一又辩证对立。这并没有出于我的意料之外,我喜欢的就是他们骨子里都有的那种独立自由的气质。
另外,我也喜欢王小波深邃有趣的文风,但那我学起来估计很困难。 看这本书,只为了多了解一些东西,本来就不是文人,没有能力和兴趣卷入相关的研究和辩论中,看完,掩卷。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