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登飞来峰前两句描写什么,后两句写什么?

登飞来峰前两句描写什么,后两句写什么?

全部回答

2018-12-26

0 0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前二句写景色  第二句写哲理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人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
    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1]。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