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苏轼的《浪淘沙》的全文是什么?李清照《声声慢》的全文是什么?

苏轼的《浪淘沙》的全文是什么?李清照《声声慢》的全文是什么?柳永《雨霖铃》的全文是什么?苏轼的《浪淘沙》的全文是什么?李清照《声声慢》的全文是什么?柳永《雨霖铃》的全文是什么? 知道的快说啊,最好还有注解,没有注解的话也没有关系,我有急用啊!!!!!!!!!!!

全部回答

2018-05-27

0 0
    浪淘沙 苏轼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雨 霖 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2018-05-27

73 0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雨 霖 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2018-05-27

67 0
    浪淘沙 苏轼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鉴赏: 这首词无题,或云“探春”。
  这是苏轼词中唯一一首“浪淘沙”,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702年)正月,是他最早的词作之一。  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此时苏轼出京初至杭州通判任,时年三十七。 词作记述苏轼冬春之交,出东城踏看春情。
  此刻的苏轼,政治上小受挫折,心胸悒郁,“探”字自然地流露出欲遣愁怀,寻求另一番景象的心情。然而,步出城外,一路迤逦,见到的却是一幅清冷平淡的画图。早已是春回大地的时候了,墙头伸出的杏树枝干依旧是光秃秃的,晦暗而无生气;栅栏里的百花尚未发芽,显得荒凉而委顿。
    上阕写实,三、四句选择有代表性的两种事物,以极简炼的笔墨,运用极富特征的白描手法,如两个高度概况的特写镜头,便勾勒出了冬春之际的自然景象。眼前之景太平淡、太乏味,甚至不能激起一丝情绪的涟漪,一“试”字表明诗人此行,既有所希求也是有心理准备的,因而写得不愠不火,以此为下阕情感的喷发蓄势。
     苏轼诗词善于“为文造情,凭空布局,善于掉弄笔峰”。上阕冷峭沉郁,下阕则峰回路转。继续前行,眼前忽呈现出一条纤尘洗净的秀丽小道,原来是前村一带雪后初晴。景移情易,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诗人不禁感叹,春神原来是不辞辛劳,恪尽职守的。
  诗人不由得憧憬,春光到处,定然是梅花绽放,向人间报告春之来临。  下阕写得明快轻捷,与上阕构成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诗人情绪的转折,寄托了诗人美好的希望和期待。 “击虚”之法贵在“移空作有”,善于创设虚景,“吹绽梅英”便是如此。
  眼前之景本是令人失望的清冷,却幻想出花开的绚丽,春光的灿烂,借以抒写个人的情志,曲折地表现出诗人虽遭挫折而乐观旷达的襟怀。  上下阕写法一实一虚,以实衬虚,妙意追求,颇有毛泽东“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意趣。
  诗歌意象的选择往往是作者好恶心理的反映。苏轼一生酷爱梅花,在其诗中反复歌咏,“尚余孤瘦雪霜枝”,“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等佳句,无不表现了梅花高洁的品格,苏轼将其概括为“梅格“。  尾句既是对梅花傲雪报春品格的赞美,更是苏轼人生追求的写照。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
  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  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
  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  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
  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  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我以为,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
  ”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
  这又是一个可争论的焦点。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云:   “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  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
  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这个说法是对的。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
    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
  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词意近之。”其说是也。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
  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  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
  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
    “守著”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
  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
    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
  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  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
  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确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难能可贵之作了。(吴小如) 雨 霖 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
  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  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
  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
  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
  早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

2018-05-27

69 0
    浪淘沙 苏轼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栏目:宋词鉴赏  作者是:情诗网  2005-7-25 14:44:58   浏览:1794 声声慢①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⒉也移萜荨? 乍暖还寒时侯,② 最难将息。
    ③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④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⑤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地,⑥ 怎一个愁字了得!⑦ 【作者】  1084-?,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幼有才藻,十八岁适金石家赵  明诚,夫妇感情甚笃。
  南渡后,赵明诚病故,她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在  孤寂中度过晚年。她工诗能文,诗尤为宋代大家,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  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顿变。  她兼擅令慢,每能创意出奇,以经过  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
  有《漱  玉词》。 【注释】  ①此调原名《胜胜慢》,后蒋捷用此调咏秋声, 全词都以“声”字押韵, 因  改称《声声慢》。上下阕,九十九字,有平韵、仄韵两体。   ②乍暖还寒:时  而暖和,时而寒冷。
   ③将息:养息,保养。 ④谁:何,承上文指花。有谁  堪摘:犹言无甚可摘。一说:有谁堪与共摘。 ⑤怎生得黑:看样才能捱到天  黑。 ⑥这次地:这光景,这情形。 ⑦了得:怎得包含得了。
   【品评】    此词亦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  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深广  与厚重。  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  断绝”的心理过程。
  “寻寻觅觅”,包括寻思失坠的记忆,追念如烟的往事。  这种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于是,“冷冷清清”,先感于外;  “恝?⒉也移萜荨保蟾杏谀冢绱讼萑氤罹扯坏媒馔选5食峋湟挥?  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
      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  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  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
  生活给予她精神的压力这般深重,难怪她说不  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容得了的。  在艺术上,此词颇多独到之处。前人一致赞  赏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字,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后来有不少  词曲仿效这种写法, 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守着窗儿” ,  “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典型  地表现了作者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
    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  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  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
  李清照作词主张分  辨五音,此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舌音十六字,共计五十七  字,占全词一半以上的篇幅。  尤其是篇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中,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  用啮齿丁宁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惝恍的心情。
  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  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  高明。   柳咏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简介】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在北 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 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能自制新曲,音律谐婉。他的词,铺叙展 衍,不事雕饰。 在宋词的发展中,有开疆拓土之功。他的词通俗浅近,旖旎近情。
  深受人们的喜爱。 【注释】 (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
  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 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8)[沉沉]深沉。 (9)[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10)[经年]一年。 (11)[便纵有千种风情]就算是有多少风情。风情,深情密意。   【评解】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 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 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
    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集评】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 又赊。
  真所谓善传神者。 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 句。   周济《宋四家词选》: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
  然耆卿秀淡 幽艳,是不可及。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 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俞文豹《吹剑录》: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赏析一】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确实有很值得研究。探其中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认为,《雨霖铃》的成功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现手法:层次分明,语意明确,铺叙景物,倾吐心情,绝少掩饰;善于用“点染”法,反复涂抹,渲染效果。
    下面就《雨霖铃》作一粗浅分析: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
  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  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
  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  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
  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
    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采薇》)也是写离别的。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几如身历其境,忘其是设想了。“此去”二句,再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便纵有”两句,再从上两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层真是“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
  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又有人认为“‘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
  真所谓善传神者。”(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这都道出这首词的妙处的。但我觉得刘熙载在《艺概》中的“点染”之说,更是值得称述的。他认为: 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刘熙载的这段评论,实际上是以画法论词,看出在柳词中的加深描绘,反复涂抹的技巧。既精微入里,而又大胆泼墨。也就是柳词中抒情与写景在章法和修辞的巧妙运用,可谓词中有画。
  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离别,多情那堪?感情极为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伤心而又凄凉,情景妙合无痕,这一别后之情景,又是加“念去去”三句之点化而得,前后照应,委婉自如。
    柳词在点染方面的技巧运用,确是达到很高的成就的,在这首词里最为突出。(段秉武) 【赏析二】 这首词是柳永写离情别绪、羁旅行役的代表作,可能是柳永失意离开京都告别妓女时写的。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  当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倚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词的上片写送别时的情景。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景物。“凄切”是寒蝉的叫声凄惨。秋天的知了叫声悲凉凄惨,这是写眼前的实景,也点明了时令。“长亭”是送别的地方。  “对”不是人对着长亭,而应是离人在长亭中默默相对,时间已经黄昏。
  “骤雨”是暴雨、急雨。夜幕降临,知了悲鸣,助人悲愁。本来天下寄寓,行将分别的人可以多留恋一会儿,可是现在雨停了,水涨了,可以行路了,联系下面的“兰舟催发”渲染出一篇浓重的伤离气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京都的郊外,也是长亭的所在地。“帐饮”,古代人送别时在郊外临时搭的帐篷,饮酒饯别。这里已有“长亭”,不一定搭帐,但用“帐饮”就可以使人想起离别。临别之际,有美酒佳肴,却“无绪”享用。
  而无情无绪,也正体现了愁绪的浓重。分别的人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兰舟催人出发了,这是多么的无情。  “兰舟”是船的美称,传说鲁班曾经用吴王阖闾种的木兰造成船。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兰舟催发,欲留难留,就要分别的人拉起手再看一看,但各自泪眼模糊,想要再讲几句话,却说不出来,好象喉咙被堵塞了。一个“竟”字,表示临别时有千言万语要说,却说不出一句半句,这是料想不到的,也有着不尽的遗憾。
     虽然离别时说不出话来,心里却在思想、翻腾。“念”为领句字,以“念”字领起,表明劈开当前,设想别后。“去去”即“行行”,不断前行。“烟波”,烟雾笼罩的水面。“暮霭”,傍晚的云气。
  “沉沉”,形容暮霭的深厚、浓密。想到离别后千里烟波,楚天空阔,暮霭沉沉,前途茫茫。  这二句从眼前想到别后,是更深一层的表现手法。 词的下片设想分别以后彼此的凄凉处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这几句是把江淹《别赋》和宋玉悲秋的情思加以结合提炼出来的,愁上加愁,使离别的痛苦更加一倍。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
    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接下去更是设想以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年复一年。“应是”是推测之词。“良辰好景”出自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这几句是说从此一别以后,相爱的人不在一起,就是有良辰好景也没有意义。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算有被良辰好景引起的千种美好的感受,又能向谁诉说呢?相爱的人远隔一方,我的感受又能告诉谁呢?这二句是顺着上几句深入下去,更进一层。
    唐圭璋先生谓其“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宋词简释》)。 这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词,有着很强的感染力,除了作者有真实深刻的体验外,还运用了精湛的艺术技巧。这首词不象某些小令词,只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面,而是笔墨拓展,打开大合,充分抒发词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词人由外到内,由近及远,刻画离人的愁苦,由外界景物,刻画到内心世界,由当前处境,推想到分别后的处境,情景交融,虚实相间,把离情别绪表现得特别充分、细腻,体现了作者驾驭长调及善于铺叙的艺术才能。
    其次,写景上,词的上片所写景物多是实景,是借景抒情;下片和词上片的“念去去”三句,多是想象之景,是因情设景。而且,不但写当前情景具体形象,就是设想的情景也具体形象。第三,词铺叙情景,不用典故,不堆砌辞藻,能做到语意清新,情致缠绵,一派离情曲曲写出,意兴写尽方才收笔。
    第四,时间脉络清楚:对长亭晚——念去去——今宵——此去经年。第五,音韵优美。此词用入声韵,加重离别时凄惨悲切的感情的表现。还有双声词(凄切),叠韵词(寒蝉)的运用,领句字(念),仄声字(骤雨、帐饮、泪眼、暮霭、自古)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千古名句,它象柳永的名字一样不朽。   【赏析三】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多么沉重的打击。这首词正是爱恋歌妓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感情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开首三句,如果简单看成叙事,好象只从送别的时间、地点说起,而其实,既没有象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有象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如果简单看成写景,也好象只在对着长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刚停,而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异样的情味,即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物。
    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应该说,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从抒情写景中可以看出时间和地点,不能简单作叙事或写景理解。
  这是一个很好的“冒头”(开端)。  柳永的词中象这类写法的是不少的,如《引驾行》的开头是: 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 接着才是: 背都门,动消黯,西风片帆轻举。
   《卜算子》的开头是: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接着才是: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或者写出有人在“对”,或者没写出,都是一样的写法。  因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所看到、听到或想到的,总不能离开人。
  而这里的“长亭”也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诗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作是实指一个地名。
    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从下面的“都门”看,这词里的“长亭”应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两岸,多种杨柳,因此宋代词人写到“长亭”,往往和杨柳联系起来说(这词下面的“杨柳岸”和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都可以证明)。
  柳和蝉是结不解缘的。柳树多的地方蝉总是特别多,因而词人往往把柳和蝉并用,从上引《引驾行》的“蝉嘶柳败”和《少年游》的“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看来,柳永自己就一再这样用过 。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 “都门帐饮无绪”两句是实写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况。
  “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北宋自赵匡胤称帝那年(960)起就建都在汴京,即东京。“帐饮”是沿用向来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的词语,不要呆看,在小馆子饯行也是同样的意义。  “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
  “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留恋处”,《花庵词选》作“方留恋处”,意更明显。“兰舟”是用木兰刻成的船。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  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受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此时黛与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语,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虽然后来黛玉终于说出了一句话,但这段描写正可以说明为什么会“无语凝噎”的道理。
    就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的活动过程来说,这样集中的刻画这种形象是有必要的,因为作者主要情思的表现是放在后面的层层设想上,不可能在这方面做过多的描述。作者在另一首词《鹊桥仙》里也描写临别时的情况,我们不防拿来对照说明一下: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
  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  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次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
  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这首词和《雨霖铃》一样是写别情,一样是从离别时的情景出发。然而实际情况不同:这首写的是陆程,《雨霖铃》写的是水程;这里写单身匹马赴征程,没有人催发,《雨霖铃》有“兰舟催发”。
    内容的广狭也不同:这首写的限于临别时的情景,仅下半片提到别后的去处,《雨霖铃》所写的,上半片结尾已经提到别后的去处了,下半片完全是别后情景的设想。可以说,这首词表现范围只抵得《雨霖铃》的上半片。
  两首的创做思想已有所不同,表现手法不能不和他相适应。这首词可以曲折详尽的写临别时的情景,《雨霖铃》就必须用三言两语抓住最能给人强烈印象的表达出来。  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对某中情景的或详或略的写法还是由具体内容决定的。
   以上都是实写当时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一直贯注到下半片别后心情的描写。“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烟波”是波面象轻烟笼罩着,和“金波”相反,是愁人的景象。
    “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的写法。
  时间接近黄昏,景色模糊了,而离别的情绪也是黯淡的。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黯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程?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复加以必要的扩张,说“千里”,说“沉沉楚天阔”。
    这么一来,给予读者的感觉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下半片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是特提,是说道理,是把一时的、特殊的情况说成永恒的、普遍的情况。
  词学批评家刘体仁曾这么说过:“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粘。  ”我们从这两句词中可以体会出这种道理。说全脱吗?不是。分明是说“伤离别”,又是“清秋节”,和这词的表现是一致的。
  说全粘吗?也不是。分明是说“自古”怎样怎样,不限于这个场合。这样的写法,用文艺理论上惯用的话来说,那就是作者有意识的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了,说明在冷落的清秋的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得人都会具有的。
    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顶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这情景是多么难受。
    这也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什么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呢?这两句的好处怕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怎么说呢?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
  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  这是一。
  “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
    这是二。至于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看法,“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这是。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