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开发如何做大市场呢?
近年来,国内一些古镇古城如周庄、丽江、平遥等,由于成功实现旅游开发,借“古”生“财”,旅游热钱滚滚而来,丽江去年揽进旅游总收入30多亿元,周庄古镇入账近10亿元,就是我省起步较晚的阆中古城,去年也收获了3亿多元,那些老旧的物事,竟成了现代人争相“朝拜”的对象?!于是,古镇开发荡起一波又一波浪潮。 但让人有些尴尬的是,当周庄、丽江等因为游客涌入太多,准备适当限制的时候,我省众多古镇却是游客寥寥。业内人士说,经过这些年的开发,我省古镇仍未从数量上的优势转变成质量效益上的优势,更多的成了投入(保护)多(效益)产出少的单向输入。 古镇开发,在尴尬中亟待突围。
核心:做足“软”功夫
古镇开发要在...全部
近年来,国内一些古镇古城如周庄、丽江、平遥等,由于成功实现旅游开发,借“古”生“财”,旅游热钱滚滚而来,丽江去年揽进旅游总收入30多亿元,周庄古镇入账近10亿元,就是我省起步较晚的阆中古城,去年也收获了3亿多元,那些老旧的物事,竟成了现代人争相“朝拜”的对象?!于是,古镇开发荡起一波又一波浪潮。
但让人有些尴尬的是,当周庄、丽江等因为游客涌入太多,准备适当限制的时候,我省众多古镇却是游客寥寥。业内人士说,经过这些年的开发,我省古镇仍未从数量上的优势转变成质量效益上的优势,更多的成了投入(保护)多(效益)产出少的单向输入。
古镇开发,在尴尬中亟待突围。
核心:做足“软”功夫
古镇开发要在尴尬中突围,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但核心是深挖细做文化这道“软”风景。在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有关古镇的建筑物形态,是开发者最用心的旅游资源,这些固化形态的实物,包括古民居建筑(街道、院落等)、寺庙宗祠会馆、文物古迹等,总因今古时差的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桃坪羌寨碉楼、丹巴嘉绒藏寨等,其迥异于汉民族的建筑形态,又给人另一种仿若世外的观感。
这些外在的、容易摸得着看得见的物化形态,开发者都会下足功夫,投入本钱,给以保护,即使稍有损毁,人们都会大声疾呼,要求给以保护。
但是,这些吸引眼球的实物“硬体”,仅是古镇旅游要素的一部分,还有更重要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有的已经在无声无息中失落,而这些“软体”恰恰是现代旅游核心部分。
国内众多权威旅游专家、学者考察阆中后认为:阆中古城的魅力不在于山,不在于水,深厚的文化才是阆中旅游生命力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但问问现在奔赴阆中的众多旅游者,更多的还是去看古城建筑的,阆中丰富厚重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尚未发挥应有的财富效应。
一份统计资料显示,阆中古城至解放初期尚有各类民俗艺术形态100余种,但由于各种各样原因,许多珍贵的古谱、古曲、工艺相继失传和流失,如今能够开发包装走上舞台的仅有10多个,上世纪60年代末,“王灯影”传人因受不了批斗,一气之下,焚烧了1000余件祖传的皮影精品,就是一例典型。
不久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将阆中巴相鼓(巴渝舞)、川北灯戏、川北皮影(王灯影)列为极度濒危文化遗产类,力图使这些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留存下来。
但如何开发、包装这些“软体”的民俗艺术、民间文化、人文内涵等,却是一道难题。
仍以阆中为例,如今虽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等方式开发了系列民俗表演节目,但由于资金、市场原因,真正成气候的至今不到5个。挖掘并做大旅游的“软体”内核,精妙地打出民俗牌、文化牌、历史牌,四川古镇方能迎来更大生机。
魅力:守护古味“细节”
一位常年游走于古镇的驴友曾对记者表示,当走过古镇的古街古庙,穿过青瓦房、青石板街道,看见在街边做着针线活的女人,边下棋或者边打川牌边晒太阳的老人,还有喝茶听戏的人们,甚至那些蜷在屋檐街角打盹的土狗,都给人悠闲从容的自在感觉,而老房子内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古旧家具如大架花床、八仙桌、条凳、瓷坛、木脚盆、箩筐等,也让人万分亲切自然,一颗烦累的心特别容易放松。
对比那些高大的古镇门楼、几进几出的宽阔院落、高耸挺立的牌坊,这些都只是古镇上的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完整的古镇,让远道而来的旅游者体验到一种日常生活中未有的感悟。这就是细节,于无声处展现魅力。
但综观现在一些古镇开发,这些小细节很多都被忽略了。有的将古镇居民外迁,留下一堆无人或少人居住的老式建筑外壳,只见老房不见人烟,不见日常生活用品萝筐、瓷坛、木盆等小物件,了无生气;有的干脆大拆大迁,在原来的古镇上建起仿古一条街,什么明清一条街,唐宋一条街等,古街成了商铺,成了“现代化”的商业街;有的居民自搭自建或者乱搭乱建,用现代灰砖、石材换下原来的木板壁、雕花窗户,说是更结实更好看……构成古镇“古”味的细枝末节在无声无息中流失。
古镇作为旅游吸引物,实际远不止几处古老的建筑,古镇之所以为古镇,是由许许多多有关“古”的细节组成的。有人形容,如果黄龙溪的临江吊脚楼都改成现代砖石材料,那还有古蜀民居“干栏”的文化味道吗?!如果雅安上里古镇的古牌坊损坏依样重修,那些新雕的忠孝故事还有历史感觉吗?!枯藤,老树,昏鸦,这本身就是让人回味的风景。
除了古镇内部街道、宫观寺庙、会馆民居等在选址、造型、色彩、命名以及形态结构等细节方面有其独特意义之外,古镇人传统的生活器皿、生活习俗、娱乐方式也是组成古镇之所以为古镇的重要细节,古镇的乡土气息、原汁原味、淳朴闲适,完全体现在细节中,现在一些古镇恢复了舞龙、观音会、腰鼓等古镇传统节庆,但舞龙时舞龙者穿着式样不一的皮鞋、色彩不一的对襟褂出现在游客面前时,总还是给人有些不伦不类的感觉。
要保持或强化古镇的“古”味细节,除了开发者的努力,重要的是要调动原住民参与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是古镇生活的主体,吃穿住行用娱与古镇息息相关,是古镇细节的真正守护者。云南省为此明确规定,在进行古镇旅游规划建设过程中,除必须听取专家意见外,还必须倾听当地居民的意见,以促进对当地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的保护。
策划:办法不怕“土”
很多景区、古镇在宣传促销时,都希望有大手笔,一下引来几万人,几个亿资金,但实际运作的结果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大多数古镇开发资金有限的前提下,有专家认为,古镇古城开发真正需要的是“点石成金”的小策划、土办法,而不是“大手笔”。
成都的平乐古镇,近两年开发古镇旅游仅投资了200万元,只是对古镇一些硬件设施道路、水电、场镇作了基本处理,并未对街镇面貌进行规模翻新改造,去、前年打出“南方丝绸之路起点”招牌,后又提出“茶马古道第一镇”概念,2004年十一游客为2。
3万人,2005年冲到8万人,今年五一则暴增至28。68万人。钱少有钱少的做法,引资不足的平乐用的正是“穷办法、土办法”,只做修修补补的基本功,反而留下的却是古镇最真实的一面!
在对外营销策划上,近十年来,周庄年年都会推出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周庄自己的说法是天天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高潮,有意思的是,这些节庆活动绝大多数是用“土办法”包装当地人文风俗的,譬如天天都有的打铁、圆木、剪纸、面塑、泥人、蔑竹、皮匠、草编、纺纱、织布等传统民俗手工艺表演,游客既可观赏又可亲自操作;除夕撞钟、初一拜年、元宵灯会、全福庙会等节庆活动;摇快船、划灯、风帆船、放河灯等传统水上活动……这些策划活动,都是对古镇原有活动项目的再包装,投入并不大,但效果奇好,因此有人说,周庄是用传统“土办法”策划出来的。
业内人士称,我省古镇众多,达1400多个,要全部打造出来,所需资金就是个天文数字,是极不现实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多的古镇要求自我发展,自我保护,不妨结合古镇自身特色,用些“土办法”,吸引游客,滚动生财,方能谈得上更好地保护。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