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什么是“阴阳”学说?

什么是“阴阳”学说?

全部回答

2016-10-13

52 0
     “阴阳”学说是产生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古老的哲学思想。“阴阳”两字最初只是指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经过引申,夜晚为阴,白天为阳;雌性为阴,雄性为阳;下为阴,上为阳,等等。
  《易经》中“一阴一阳谓之道”将该学说上升为宇宙间最根本的规律和最高的准则。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一体、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5个方面。   随着“阴阳”学说的发展,“阴阳”两字所代表的意思越来越抽象、丰富。
  最终,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阴阳”两字最终成为组成这个宇宙的最基本的两种元素。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此消彼长。
    两者的运动变化成了宇宙万物变化的最基本原因。另外,“阴阳”学说的重要特征便是强调了 “变”,万事万物都时刻处在一种变化之中。事物的阴阳属性,也不是绝对的,而只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所谓“阳极则阴,阴极则阳”。 “阴阳”学说,大概萌芽于西周初年,成形于战国时期。  对于中国的哲学、文学、医学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由老子所创立的道家哲学便把“阴阳”理论作为自己的基础理论之一;而民间俗语所说的“乐极生悲”、“苦尽甘来”、“福祸相倚”的典故,显然也是一种“阴阳”思想的反映。   尤其“阴阳”与“五行”相结合的阴阳五行学,对于中国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便是第一本将阴阳学说成功地应用于医学的伟大医学理论著作。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