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时事政治

今年我国财政支出在改善民生和三农支出方面有什么变?

今年我国财政支出在改善民生和三农支出方面有什么变化

全部回答

2014-03-26

101 0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支的绝对规模也比较大,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逐年都有大幅度增加,从不同方面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不同群体对民生改善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主要原因有:   一是财政收支总量较大,但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却很低。  近年来,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10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已达到83102亿元。
  然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很低。为缓解收支矛盾,国家还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以更好地保障改善民生。  目前,我国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世界排名也处于百位之后。
  按照IMF统计口径计算,2010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均在14000美元以上,而我国人均政府财政收入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66美元,仅为上述国家人均财政收入的8%左右。
    民生保障和福利水平恰恰与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密切相关。举个形象化的例子,欧美国家好比“两口之家”,中国可能是“十口之家”(如果按照实际人口数量相比,应该是“十三口之家”或者“十四口之家”),即使“两个家庭”的收入总量差不多,但人均享受的福利水平肯定会有很大差距。
    “两口之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还有多余的财力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但“十口之家”有可能仅维持温饱。保障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民生支出也是一个动态调整优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将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二是有些民生支出是“普惠式”,有些民生支出是“特惠式”。
  比如,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等,这些“普惠式”民生支出,城乡居民都能从中得到实惠,感受会比较明显,认识和看法也会比较一致。促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不宜平均用力,而是要积极发挥财政的再分配调节作用,更多采取“雪中送炭”的举措,更多地惠及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者,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有些支出项目不能实行普惠式的“全覆盖”,如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相应地,中西部地区的老百姓从中得到的好处会多些;又如,国家取消农业税等,这些举措是针对农民的,城里人的感受就没有那么强烈;而政府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促进解决城市低收入者住房问题,实施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让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对象重新就业等,这些政策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的,他们受惠的感受会相对强烈些;再如,针对特殊群体的一些政策,像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等困难群众发放生活补贴等,只有这部分特定群体才能感受到,其他人员没有享受补贴,感受则不尽相同。
       三是有些民生支出直接增加个人收入,有些民生支出侧重于减轻个人支出负担。民生支出的种类比较多,有直接增加个人收入的补贴类支出,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涉农补贴,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对城乡低保家庭的补贴等,这些支出都直接增加了个人收入。
    而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强文化建设等,相应减少了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支出,减轻了生活负担,但受益者的感受可能不如增加收入那么直接。
     四是有些民生支出体现为增加居民个人收入或减少支出,有些民生支出体现为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受益者多为居民个人,直接增加了居民个人收入或减少了支出,因此感受会相对直接一些。
  而用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政公共设施等方面支出,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便利的生活条件,会增进国民的福利水平,也属于民生支出的重要方面,但个人感受没有那么直接。
    比如,加强环境保护,为人民群众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推进道路交通建设,使人民群众出行更便捷、快速;完善供水、供电、供暖、燃气、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等市政服务设施,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生活配套服务;加强灾害预测预报和防治能力建设,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推进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让人民群众购物更加方便舒适,等等。
    。

2014-03-25

104 0
    一是财政收支总量较大,但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却很低。近年来,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10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已达到83102亿元。然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很低。
  为缓解收支矛盾,国家还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以更好地保障改善民生。  目前,我国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世界排名也处于百位之后。按照IMF统计口径计算,2010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均在14000美元以上,而我国人均政府财政收入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66美元,仅为上述国家人均财政收入的8%左右。
    民生保障和福利水平恰恰与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密切相关。举个形象化的例子,欧美国家好比“两口之家”,中国可能是“十口之家”(如果按照实际人口数量相比,应该是“十三口之家”或者“十四口之家”),即使“两个家庭”的收入总量差不多,但人均享受的福利水平肯定会有很大差距。
    “两口之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还有多余的财力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但“十口之家”有可能仅维持温饱。保障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民生支出也是一个动态调整优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将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二是有些民生支出是“普惠式”,有些民生支出是“特惠式”。
  比如,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等,这些“普惠式”民生支出,城乡居民都能从中得到实惠,感受会比较明显,认识和看法也会比较一致。促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不宜平均用力,而是要积极发挥财政的再分配调节作用,更多采取“雪中送炭”的举措,更多地惠及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者,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有些支出项目不能实行普惠式的“全覆盖”,如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相应地,中西部地区的老百姓从中得到的好处会多些;又如,国家取消农业税等,这些举措是针对农民的,城里人的感受就没有那么强烈;而政府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促进解决城市低收入者住房问题,实施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让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对象重新就业等,这些政策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的,他们受惠的感受会相对强烈些;再如,针对特殊群体的一些政策,像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等困难群众发放生活补贴等,只有这部分特定群体才能感受到,其他人员没有享受补贴,感受则不尽相同。
       三是有些民生支出直接增加个人收入,有些民生支出侧重于减轻个人支出负担。民生支出的种类比较多,有直接增加个人收入的补贴类支出,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涉农补贴,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对城乡低保家庭的补贴等,这些支出都直接增加了个人收入。
    而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强文化建设等,相应减少了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支出,减轻了生活负担,但受益者的感受可能不如增加收入那么直接。
     四是有些民生支出体现为增加居民个人收入或减少支出,有些民生支出体现为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受益者多为居民个人,直接增加了居民个人收入或减少了支出,因此感受会相对直接一些。
  而用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政公共设施等方面支出,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便利的生活条件,会增进国民的福利水平,也属于民生支出的重要方面,但个人感受没有那么直接。
    比如,加强环境保护,为人民群众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推进道路交通建设,使人民群众出行更便捷、快速;完善供水、供电、供暖、燃气、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等市政服务设施,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生活配套服务;加强灾害预测预报和防治能力建设,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推进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让人民群众购物更加方便舒适,等等。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的实惠,2011年财政部门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体育、农林水利、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城乡社区事务、科学技术、商业服务业等事务、国土资源气象事务、粮油物资储备、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约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
    其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10509。92亿元,比2010年增长18。1%。   今年,各级财政继续集中财力办几件保障改善民生的大事:一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生均基准定额,继续实施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以及免费发放教科书等政策。  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
  健全普通高中、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二是大力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水平标准增加到200元。
    将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三是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加快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建设,推进城市、工矿、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改造,以及农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工程。
  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  四是支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60%的县,并将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养老保险范围。
  将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40元左右。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五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六是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优先支持涉及农村和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保障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十二五”时期,各级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支持保障改善民生力度,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根据我国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同时,支持深化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时事政治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军事
求职就业
宗教
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