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卓别林的电影怎样讽刺了当时社会现状?

查尔斯•卓别林的电影怎样讽刺了当时社会现状?

全部回答

2016-09-13

165 0
     1915年卓别林开始转向爱赛耐公司,主演了 14部影片,之后又转向了缪区尔公司,制作了 12部影片。在这个过程中,卓别林在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主题和探索着人物形象的表现,同时在形式技巧上也日趋成熟。
  然而,在这些影片中卓别林并没有摆脱那属于“国王身边的丑角”的形象。   1917年,《安乐街》的问世,则是卓别林创作上的突破和转折。所谓“安乐街”实际上是个贫民窟,影片以滑稽的方式将贫困、饥饿等等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揭示出来,并对执法的警察和教化行善的牧师作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描写。
  卓别林在这部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成熟和严肃、尖刻和讽刺,使他改变了自己的创作道路。   卓别林在以后的《移民》、《狗的生涯》、《田园诗》、《寻子遇仙记》以及后来的《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大批优秀影片中,深刻地表现了个人与未卜命运的冲突、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与强权政治的冲突、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与工业化文化之间的冲突。
    卓别林在影片中对于备受欺凌的“失业者”典型形象的塑造和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念的质疑与抨击,既明显地使他与同时期的基顿、劳埃德等喜剧片明星们的作品形成了严格的区别,又与同时期的好莱坞制作的影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此,卓别林曾遭到过种种中伤和迫害:甚至被美国政府称作“不受欢迎的人”而驱逐出境。  然而,全世界人民喜爱卓别林的影片,喜爱他所塑造的夏尔洛这一流浪汉的银幕形象。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