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升学入学 高考

文言文省略句的判断

怎样确定文言文中哪句是省略句?哪句不是省略句?写出判断的方法.并写出该怎样知道在一句语句中是省略的什么成分?写出好的方法来.

全部回答

2007-03-20

0 0

    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
  (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    (同上)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

2007-03-20

898 0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主语省略   主语的省略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例26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捕蛇者说》)   分析 此句中“殚其地之出……” 之后的几个分句之前都省略了主语“乡邻” ,这是因为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故主语承前省。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例27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分析 这里省略的内容为“(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例28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六则)   分析 “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省略了谓语“择” ,这是因为两者对举,其意思明确,谓语可以承前省去。     3。宾语省略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例29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其间“拜”的动词后面省略了“之”代词。   例30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分析 “竖子不足与谋!”此句 “与” 介词后面省略了“之”代词。
       4。介词省略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例31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   分析 “果地震陇西”中“陇西”应该与“于”合成介宾 短语做“地震”的状语。
  这是省略介词“于”的形式。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高考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升学入学
高考
中考
考研
小学教育
高考
高考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