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紫色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高贵地位吗?

紫色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高贵地位吗?

全部回答

2018-04-03

0 0
    紫色,尽管从春秋战国以来,儒家竭力反对衣紫衣,贬低紫色地位,但到后来,尤其在汉、唐时期,紫色反而成了时尚色彩,不断向上攀升为高贵色彩。紫色的地位升高,与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东夷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但,汉、唐重视紫色,又有其社会意识的政治涵义。在先秦时期,继承帝位,讲究名门贵族血统。  。而汉刘邦出身卑微,起义反秦之初隶属于楚国贵族项梁、项羽部下,秦亡后(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打败了项羽,要称皇帝另立汉室朝代,必须抬高自己身世不凡,刘氏家族编造了天帝龙生刘邦的神话,并在《史记•汉高祖传》中作为历史传奇记载下来,中国皇帝称“真龙天子”也自此开始。
  早在战国整理的《山海经》中,图文并茂记载了伏羲龙衣紫衣的神话(详见闻一多《伏羲考》),但伏羲、女娲创世。  纪的神话,却是在汉代名声显赫起来的,汉画象石中大量表现的伏羲文化便是明证。
  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椎南子》—书,深入民间来风,系统地记录整理了东夷文化。它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弘扬了道家“道”和“气”的学说,记载了古中国以天象学为首的不少自然科学史料。但在同一时期汉代统治思想的宗教化,兼采各家思想的黄老之术,使社会矛盾有所缓解,汉武帝重用了以儒家董仲舒为代表的思想家,援引阴阳五行学说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又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体系,赋予“天”人格化,当然也对“天”赋予了色彩。
    所以,紫色的神圣地位,是汉代确立的。既天上的紫微星是天帝所居之处,人间帝王的天子所居宫室亦称“紫宫”,因此,皇城称“紫禁城”便由此而来,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传说汉代文学家兼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儿时至“紫泥海”,朝发夕返,唐李白用此典故中的色彩写《古风》诗:“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
    到了唐代,紫色更加张扬,连皇家紫禁城内外的道路都称“紫阳”,掌握婚姻大权的皇太后居室也称作“紫房”,故而“紫房子”便成了温馨又柔情的爱情婚姻代名词。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本是鲜卑族后裔,要人主中原当皇帝,在寻根问祖中找到道家创始人李耳作祖先;同时,李渊在推翻隋朝称帝时,道教观主岐晖以及道士们为李渊夺取政权效力,故后来李渊亲自颁布《先老后释诏》,明确道家在儒、释之上,把道教定为国教,对道教教主赐金缕冠、紫丝霞帔,拨专款修缮道观。
    唐代的儒、道、释,惟有道教宫观敢与皇家天子宫室并称“紫宫”。连武则天想借助佛教兴周代李时,也要“赐紫”给和尚,以提高佛教地位。在唐代章服制度中紫色与朱色作为公侯服饰尊贵色,白居易《秦中吟歌舞》: “雪中退朝者,朱紫盖公侯”,已朱、紫并论。
  唐诗擅长运用色彩典故描写人物形象,留给读者许多想像空间。  杜甫《秋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运用了老子西游的典故: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青牛(水牛)而来,喜便请其写下《道德经》。
  现代人对“紫气东来”典故及色彩含义缺乏理解,前几年有位画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一幅《老子西游图》便画错了色彩,画中全无紫与青的色调,牛角也画成黄牛角,色彩是用墨、绿、红色调构成,成了笑话。  紫色,是蓝与红的合成色,处于冷、暖色调的对立统一中,是画家最难运用的棘手色彩。
  但在现今贵州苗族绣绘中,苗族妇女偏爱紫色擅长表现以紫色为主色调,她们敢于整个用朱色衬地为紫色做铺垫,反托出紫色调主题的艳丽夺目、热烈气氛;画面中根本不甩周类色去调和,反而用冷色调的蓝、绿、黄等等色块去对比,并运用白线去提高强化,更加显得对比强烈、色彩热闹异常,这种大胆处理手法,既不损伤紫色调的统一,又能使紫色调活泼响亮,像初升朝阳霞光万道,喷薄出无限的生命力。
    苗族另一种表现紫色为主题的手法,是敢于用黑色垫底,在深沉冷暗中突出紫色主色调,运用小块面对比色去点亮紫色调,构造一种空旷深邃的紫冥世界,这种冷调子的紫色主题,又给人一种神游畅想的神秘感。
  这些彩色构成,是苗族对祖神伏羲龙文化的虔诚继承,以原始思维艺术创作法运用浓重奔放的彩色。  反映了母权时代女性艺术直率而又火辣辣的自我情感,恰恰又与现代色彩构成不谋而合。说说紫色的学问,难道不值得我们重视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原理吗。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民俗传统
民俗传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