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风筝有哪些历史?

   中国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中国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
  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中国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
  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叫大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他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玩。
  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 中国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编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
  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 中国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 。

全部回答

2006-01-07

101 0
    中国风筝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现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风筝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研究者多以先秦古籍中所载墨子、公输子制“木鸢”一事为依据。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   “公输子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引《朝野佥载》:   “公输般亦为木鸢以窥宋城。
  ”   这些资料记录了中国最早的飞行器——木鸢。有些研究者将木鸢视为“纸鸢”的前身,而纸鸢已被确定为风筝的前身,因此认定木鸢即风筝的滥觞,并得出了风筝起源于墨子、公输子所处时代——春秋战国的结论。
       近年来,国内刊物上介绍风筝的文章——李乔的《风筝小史》、楼飞甫的《清朝话风筝》、江汉生的《凌空彩鸢系人心》等文,也多持上说,都认为木鸢“多半是最早的风筝了。
  ”“至迟在春秋时代我国就发明了风筝。”   但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异议的焦点集中在下述3个方面:第一,对记载墨子、公输子造木鸢的文献本身提出了疑问,牵涉到《韩非子》的成书年代和成书过程以及文献所反映客观内容的真伪等问题,认为此说有待于研究。
  例如姜长英在《中国风筝简史》中就指出:   “说最早的风筝是春秋时期的木鸢,此说把风筝的起源又向前推进了300多年,但其可信程度恐怕不如旧说。  ”   第二,对木鸢的飞行能力也有人提出疑问。
  最早发难的是汉代的王充,他在《论衡》中指出:“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下,增之也。”王充的论断在历代研究者中有一定代表性。此说的前提是默认了木鸢会飞这一事实,然后断定它不可能飞行3天。
    继而人们要问:木鸢能飞多高呢?能飞多远呢?直到目前,这一问题尚未解决。第三,针对飞行器类别划分发生了分歧。有人认为:风筝与木鸢虽然都属于飞行器,但二者的性质不同,木鸢属于“扑翼飞行器”,即靠煽动翅膀,拍打空气飞行;而风筝则属于“定翼飞行器”,依靠自身与空气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升力飞升;这两种飞行器有质地区别。
    因此不能把木鸢视为风筝的前身。   这样,风筝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立论就显得有些疑问了。   第二种观点认为风筝起源于秦末汉初,已有2100年左右的历史。
  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历史上有关韩信制作风筝的传说。最早记述这一传说的古籍是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该书第八卷的风筝条目这样写道:   “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  高祖之征陈稀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俗以穿地隧入宫中也。
  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   虽然这里的“昔传如此,理或然矣”,已表明作者是在做推测,但这种推测仍为后人多次引用,屡见于历代文人笔记、杂谈。这一传说的影响之大又超过“木鸢说”。
    台湾省的中国文化学院编纂的《中文大辞典》在纸鸢条目中写道:   “相传为韩信所作。”   根据传说而得出的结论难免软弱无力,而韩信造风筝的传说又难以证实。
  因此,早已有人觉得这种说法靠不住。清人魏崧在《壹是纪始》一书中例举了《事物纪原》所载关于韩信造纸鸢的传说之后指出:此事“俱不见史传。  ”《七修类稿》中也说“俱不见史传”、“且无理焉”。
  现代有些研究者则认为传说的内容只能供参考,不可做实据。加之高承所处时代去汉较远,难免有以讹传讹之嫌。因此,风筝源于汉初的立论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第三种观点认为风筝始于五代。
  这种观点在清代较为流行。  魏崧在《壹是纪始》中否定了韩信造风筝的传说,与此同时,明确指出:“纸鸢始于五代。”《七修类稿》也确认:“其为李业所创无疑。”近人徐柯在《清稗类钞》中也此特说:“风筝,纸鸢也,五代时,李业于宫中作纸鸢。
  ”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观点呢?原因是受了史书的影响。  《五代史记》中的《李业传》说:   “帝方与业及聂文进、后赞、郭允明等狎昵多为,瘦语相诮,戏放纸鸢于宫中,太后数以灾异戒,帝不听。
  ”   这里指的是汉隐帝刘承佑(公元948~950)与李业等人在宫中猜谜语、放风筝的史实。  这段史实被引作风筝的渊源,成为“纸鸢自五代始”的依据。其实,在五代之前的史书中也有关于纸鸢的记载,只是研究者未详检而已。
  清代翟灏在《通俗编》中修正了前人的偏颇,指责那些视前史而不见的观点“谬矣”。现代研究者比较一致地认为风筝的起源年代不是五代。李业所造的纸鸢是用于娱乐的,标志着风筝的日趋普及和向玩具转化的趋势,因此,风筝的诞生必定在五代之前。
       第四种观点认为风筝起源于南北朝。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风筝起源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所依据的文献资料共有三项。文献之一见于《南史·侯景传》:   “平荡之事,期望援军,既而中外断绝,有羊车儿献计,作纸鸦,系以长绳,藏敕于中。
    简文出太极殿前,因西北风而放,冀得书达。群贼骇之,谓是压胜之术,又射下之,其危急如此。   纸鸦即纸鸢;简文,是梁朝简文帝萧纲。其时正值侯景叛乱攻打梁朝南京台城之际,时在梁武帝太清三年即公元549年。
  文献之二见于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62:   “武帝太清三年,有羊车献策作纸鸱。  胡三省注:纸鸱即纸鸢也,今俗谓之纸鹞。”   这一记载与《南史》所载是一回事。
     文献之三见于《北史》列传“彭城王勰”:   “世哲从弟黄头,使与诸囚自金凤台各乘纸鸱以飞,黄头独能至紫陌乃附。”   这里所记是北齐文宣帝滥杀元氏家族时诸元乘纸鸱逃命的情景,事在文宣帝天保十年即公元559年,距梁武帝太清三年事仅十年。
    从“诸囚”、“各乘”的词义来看,可知当时不只是一两具纸鸱,而飞行较远的只有“黄头”那一具。   这些文献资料均见于正史,与墨子、公输子造木鸢和韩信造风筝的传说相比,可靠程度更高,深为研究者所重视,故成为风筝起源的重要依据。
  30年代金铁庵著有《风筝谱》一书,书中写道:   “此物在最先当名为纸鸱,其创制犹远在梁武帝时。  ”   近年,叶又新在《风筝》一文中也引用《资治通鉴》与《北史》为证而断言:   “这都说明距今1500年前,不仅已有风筝之存在,而且还作了载人的实验。
  ”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四说的依据仅为有限的古籍资料,尚未有遗留下来的实物发现,间接的形象资料如绘画、陶瓷纹饰中的风筝形象均见于唐宋以后各代。  新的发现与探讨只好俟诸异日。
     这四种观点,虽瑕瑜互见,但不失为各家之言,相比之下还是第四种意见较为翔实可靠,其他三说难免有所据未详之嫌。因此,拟定中国风筝起源于南北朝之前,或者说,关于风筝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
   古代风筝的名称并不统一,不同的时代,所用的名称也不相同。  集历代名称共有七种:纸鸢、风鸢、鹞子、风鹞、纸鹞、纸鸱、纸鸦。所有这些名称均借用了飞禽的名字,由此推知,最早研制风筝的人大约是受鸟的启发。
     综合分析较早的风筝史料之后,可以得知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①最早的风筝并不是玩具,多用于军事、通讯、测量、宣传等方面。  其放飞原理与制作技术均不为一般人所知,像简文帝也是靠别人“献计”方能“作纸鸦,系以长绳”。
  而侯景军中兵士见到这高飞远行的纸鸦却认为是“压胜之术”。可见一般人对风筝的理解还带有迷信色彩。   ②唐代晚期,因有人在纸鸢上设置了琴弦,遇风发声,声响如筝鸣,始有“风筝”之称。
    高骈有风筝诗曰:“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察其诗意,作者所咏的风筝定是装有琴弦的。后来,还有人在风筝上装置竹笛。明代佚名《询萏录》载“初五代汉李业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俗呼风筝。
    ”证明是五代时始有竹笛风筝。   ③风筝在唐代虽然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有了发声的装置,但并没有普及,还有不少人对风筝怀有恐惧之心,直到五代,也仍如此,汉隐帝与李业在宫中放风筝取乐时,太后仍然“以灾异戒”,便是明证。
  反映了人们对风筝的认识缺乏科学的态度。     ④风筝得以普及并成为娱乐器具,当在五代以后。宋代,风筝方得以全面普及。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诸行市”条下记载:“京都有四百十四行”,其中包括着“风筝”。
  这说明,风筝的生产制作已职业化,销售行当也建立起来了。据宋代有关风俗的记载表明,于清明节期间放风筝逐渐形成风俗,风筝的演变与进步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风筝的发生、发展过程表明:那些从军事通讯用具逐步演化为玩具的风筝,仅仅是风筝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分支。
  直到今天,玩具风筝也仅仅是风筝家族中的一个部分,尚有用于科技、气象、通讯、宣传等特殊领域的风筝。   明清两代劳,风筝的制作与放飞技术均达到较高的水平,风筝已进入了成熟阶段。  虽然,明代风筝的实物资料已经很难见到了,却可以从古代绘画及陶瓷、雕刻等工艺的装饰图案看到明代风筝的形象。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明代斗彩酒杯,杯外画有儿童放风筝的图案,风筝造型类似现在的“瓦片”式样,为长方形,有三条带状纸尾,极为简洁。在明代民间青花瓷器“婴戏碗”、“婴戏罐”上均绘有小孩放风筝的图案,而风筝的造型均为“瓦片式”。
       瓦片风筝是民间自制风筝中最普及的一种,俗称“屁股帘”。只需三根竹条即可制成骨架,其中两根交叉在方纸上,另一根横置顶端呈弓形,下端加三根带状纸尾。瓦片风筝的出现在风筝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显示了风筝的成熟与普及,而且证明了人们对风筝放飞原理的深刻理解。
    只有对风筝起飞的科学原理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才能采用简单的结构。直到现在瓦片风筝仍是中国儿童的爱物。   风筝这个普及性极强的玩具得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平民百姓、达官贵人及宫廷贵族均有放风筝的习俗。
  文人士子予更以放风筝为遣兴之举世无双,并留下了许多吟咏风筝的诗篇和文稿。  明代画家徐渭的《青腾书屋文集》中载有作者创作的《风筝图诗》25首,诗中写道:   “缚竹糊腔作鸟飞,崩风附雨烂成泥,明朝又是清明节,斗买饧糖柳市西。
  ”   “江北江南纸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任骑牛弃笛儿。”   清代风筝在数量、质量、花色品种上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风筝已成为一门专业手工艺技术。
    风筝的设计、制作更注重美学意义,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肖形风筝。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七十回中详细地描写了大观园人物放风筝的情景:   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来。
  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拨籰子的。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  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那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我的那个大鱼取来。
  ”小丫头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  ”宝玉道:“也罢。再把那个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说道:“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
  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命叫放起来。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翠墨带着几个小丫头们在那边山坡上已放了起来。  宝琴也命人将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也取来。
  宝钗也高兴了,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独有宝玉的美人放不起去。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屋便落下来了。急的宝玉头上出汗,众人又笑。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宝玉一面使人拿去打顶线,一面又取一个来放。大家都仰面而看,天上这几个风筝都起在半空中去了。   一时丫鬟们又拿了许多各式各样的送饭的来,顽了一回。
  紫鹃笑道:“这一回的劲大,姑娘来放罢。”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果然风紧力大,接过籰子来,随着风筝的势将一松,只听见豁刺刺响,登时籰子线尽。  黛玉因让众人来放。
  众人都笑道:“各人都有,你先请罢。”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李执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气了。
  那一年不放几个子,今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  ”说着便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齐籰子根寸丝不留,咯登一声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那风筝飘飘摇摇,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
  众我皆仰面睃眼说:“有趣,有趣。”宝玉道:“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  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
  ”于是也用剪子剪断,照先放去。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众人皆笑说:“且别剪你的,看他倒像要来绞的样儿。”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起。
    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只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倒有趣呢。”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
  三下乱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众人拍手哄然一笑,说:“倒有趣,可不知那喜字是谁家的,忒促狭了些。  ”   从一这大段详尽的描写中,可以看到清代早期玩具风筝的某些特点:   ①品类丰富。
  这里共出现了“美人”、“软翅大凤凰”、“大鱼”、“大螃蟹”、“大红蝙蝠”、“一连七个大雁”、“大蝴蝶”、“玲珑喜字”等八种风筝。这只是小说作者所选取的几种,实际生活中,一定更为丰富繁多。     ②风筝的娱乐性特殊装置已相当普遍,这里提到了。
  各式各样的送饭的(其构造及用途详见“风筝的特殊装置”一节),又提到“带响鞭”的大喜字风筝。   ③风筝的竞技习俗已发展成公认的娱乐活动,其中共有三家的风筝有意地“绞”在了一起,众人都认为“有趣”。
       ④放风筝寓意着“放晦气”,可以“把病根都带了去。”这种观念反映了风筝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人们在风筝身上寄托了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地区仍保持着放风筝可以“放走晦气”的观念。
  把风筝放入高空后剪断牵线让风筝随风飘走,象征着把不吉利、灾祸与疾病送走。  有些地区还认为风筝是年景的标志,在立春日,风筝飞得越高,这一年的年景越好。   《红楼梦》作者在这里所做的详尽描写,集中反映了清代风筝的多种特点,为后世保留下珍贵的参考材料。
  此外,尚有研究者认为:曹雪芹曾在晚年从事风筝的研究创作,辅导他的一位穷朋友制作风筝糊口。  70年代初,又有人披露,已发现曹雪芹专门论述风筝制作的著作《南鹞北鸢考工记》,还有人据该书内容复制出“曹雪芹设计”的种种风筝。
  这些史料和观点一出现,即引起了红学界的争论,虽然讨论有待于深入,尚未形成定论。   历代放风筝的时间均有较强的节令性,原因在于自然季节、气候对放风筝有较强的约束力。  宋朝以后,春季放风筝已成定例。
  清明节前后,城镇居民,多于城外空旷处放风筝。宋人高承《事物纪原》中把纸鸢列入“岁时风俗类”,即因风筝已有了明确的节令性。清代,仍盛行于春季放风筝,上文所引大观园人物放风筝的时节亦在“仲春”。清人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也说:“百丈游丝放纸鸢,芳郊三女禁烟前。
    ”禁烟即指清明节前的寒食节。与北方风俗不同的是南方各地常有秋季放风筝的习惯,福建省内即多取九月初九“重阳节”放风筝,清末风俗画家吴友如先生在“纸鸢遣兴”图中题道:“闽中风俗,重阳日都人士每在鸟石山于山屏山上竞放风筝为乐。
  ”   清人放风筝的情景多见于绘画作品中,《吴友如画宝》中有一幅描绘儿童竞放风筝的图画,图中共有五个童子在郊外古墓附近相聚嬉戏,一人坐在地上拴风筝线;另外二人的风筝已放入高空,一只是硬翅蝴蝶,一只是圆形硬拍子风筝;旁边站两童子围观,情景生动逼真,是一幅难得的图画。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也有一张放风筝图,图边题字云:“此中国放风筝之图也。每到春季,无事之人用竹披子做成蝴蝶或各样飞禽不等,上系线一条,户空放起,人仰面视之以吸空气,所谓卫生也。
  ”《清代北京竹枝词》中多有吟诵风筝之句,其中孔尚任《燕九竹枝词》中说:“结伴儿童挎褶红,手提红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净香居主人《都门竹枝词》说:“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去端。
  ”   明清两代的文人士子、庶民百姓都十分喜爱风筝,但是封建帝王却不许百姓在城里放风筝。原因是这样的:古代传说韩信曾利用放风筝测量未央宫远近,企图开凿地隧进入宫廷造反起事。  这样传说至宋代方被高承载入《事物纪原》。
  明清两代帝王竟引为前鉴,生怕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因此明令禁止在城内放风筝。明朝人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说;“燕旧有风鸢戏,俗曰毫儿,今已禁。”指的就是禁止在城区内放风筝这件事。出于防范而明令禁止放风筝的事情,恐怕是今天放风筝的人所意想不到的。
       风筝流入民间与民间工艺美术紧密结合,流传各地,历经千百年久传不衰,至今仍在继续发展,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风筝的造价低,所用材料很容易找到,有一点竹片,纸张就可以制作风筝。
  就一般民间常用的低档风筝而言,制作方法简便易行。  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都具备制作风筝的物质条件。   ②风筝的放飞,完全依靠自然风力,既不需要复杂的设备,也不需要任何燃料,最为经济。
     ③放风筝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也是极有趣味的户外娱乐活动。放风筝时,挺胸昂首、挥臂移步,利于活动浑身筋骨肌肉、呼吸新鲜空气。  《续博物志》上说:“引丝而上,令小儿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
  ”风筝放起来之后,极目远望之,可松驰眼部肌肉,调节视力,有益于身心健康。   ④风筝作为特殊的民间工艺品,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从造型设计直到装饰纹样都体现了丰富的审美意识。风筝所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各种入得画的事物如人物、动物、花鸟、虫鱼、吉祥图案及文字,无所不有。
    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融汇着造型、色彩、雕塑、绘画等多方面的美术原理,为人们提高和发挥美术才能提供了实践机会;而多方面的审美意义使其满足各阶层、各种职业和各种年龄人们的兴趣成为可能。
  因此,喜爱风筝的人极多。   ⑤风筝作为一种定翼飞行器,其中包含着十分有趣的科学原理,它不用扑动翅膀就会飞升,不用燃料即可飞行,因此给人们提出了常见的问题:“它为什么会飞?”“怎样才能让它飞得更高?”这些问题在风筝的扎、糊、放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解决,不断得到深化,新的品种不断诞生,也不断引起人们更大的兴趣。
       近代风筝研究者金铁庵说过:“风筝俗不伤雅、乐而不淫,且非绝对无益身心之事宜,民间流传之久而此风不替也。”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