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家》中觉新的性格及在书中
高觉新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成就了他在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性格特征。他思想进步,行为陈旧,既是封建秩序的“帮凶”又是牺牲品的人物。觉新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首先受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觉新的性格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造就了他的悲哀。 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虽然他有接受先进的思潮,但在复杂的家庭背景下,作为长子的他就不得不先遵循封建传统思想所框定的原则,孝为先。也正是由于这一点,酿成了一出出的惨剧,造成了他一生的痛苦。
关键词:觉新 长子 封建传统文化 孝子
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其文化思想渊远流长,其中影响最为...全部
高觉新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成就了他在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性格特征。他思想进步,行为陈旧,既是封建秩序的“帮凶”又是牺牲品的人物。觉新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首先受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觉新的性格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造就了他的悲哀。
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虽然他有接受先进的思潮,但在复杂的家庭背景下,作为长子的他就不得不先遵循封建传统思想所框定的原则,孝为先。也正是由于这一点,酿成了一出出的惨剧,造成了他一生的痛苦。
关键词:觉新 长子 封建传统文化 孝子
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其文化思想渊远流长,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应该算是儒家思想,上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主“仁”倡“礼”,到战国时期孟子主张行“五道”,施“仁政”,则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再到西汉后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提倡在政治运作中“以儒术缘饰吏事”,儒家经学开始与政治联姻,自此,儒家思想名正言顺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世代相传,最主要的方式应该是以“家庭文化”为核心,得以发扬光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齐家”,家庭正如一个缩小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家族文化能否得以发扬光大,又体现在“长子”身上,“觉新”是巴金现实主义著作《家》中的主人
公,作为封建家族的“长房长孙”,他身上肩负着整个家庭兴旺发达的历史使命,可是他所处的历史时期(“五四”新思潮)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望反抗的灵魂,就是这样,造就了一个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具有“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
一、桎梏下的悲哀:
1、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觉新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首先受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觉新的性格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造就了他的悲哀。
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不得不遵循封建传统思想所框定的原则,孝为先。他总是听从作为最高统治者象征的高老太爷的安排,不管这个安排是否准确。
觉新不仅是巴金小说笔下的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也是封建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一个产物,他深受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的毒害,特别是“孝”的毒害,他的一个“孝”字夺去了多少自己身边亲爱的人。
梅芬与觉新青梅竹马,从小到大感情一直都很好,他们对自己的感情也有着美好的向往。梅芬寄希望于她那心爱的大表哥能够给她带来终身的幸福,但是她错了,觉新有这样的心却也没有这样的胆量,他是封建传统思想培养出来的典型的孝子,他不可能去违背一个家长给他作出的任何的决定,他一句反抗的话也没有,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意味地点头,表示顺从他父亲的意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一个封建传统思想的守护者。
他总是被束缚于长辈的淫威下,他有时侯甚至不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是意味地遵循着别人给他所决定的一切,包括婚姻、前途甚至人的生命。
他被迫放弃梅芬而娶了一个他并不中意的女子,梅芬也因此而嫁了一个素未谋面的男子,不到一年便守了寡,不开化的母亲更是让女儿受尽了人生的苦。
觉新的轻轻一点头就葬送了两个人的美好命运,注定一生生活在痛苦的煎熬之中。
他是封建思想的一个忠实的拥护者,他也总想把一切事情都做到完美,他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愿得罪他的长辈,只是按照别人给他设定好的程序进行着他的运行工作,包括他的妻子,也成为了任人摆布的对象,从而断送了她那年轻的生命。
此时的他按理说应该完全有理由也应该有责任去保护他那心爱的妻子,但是他连这一点也做不到,他的盲从不仅葬送了他妻子的性命,同时也是他将自己陷入痛苦深渊的一次不理智的程序运行。
2、中国家庭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长子长孙是某一家的正统继承人,“觉新”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从一出生便决定了他的不平凡的地位,也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哀的命运。
正由于他的这样一个地位,再加上他所受的教育,旧意识的沉重的十字架,已经将他的生命活力和棱角消磨殆尽,造成了他懦弱、顺从的性格。在小是说中是这样描写觉新的:“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
他和觉民、觉慧虽然是同一个母亲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可是他们的处境并不相同。觉新是这一房的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他在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如此说来,他是注定不能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的人。
他面貌清秀,自小就很聪慧,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得到先生的赞美。看见他的人都说他日后会有很大的成就。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他对化学很感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在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中去继续深造,他还想去德国去留学。
他的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但是他的想法都只能是停留在他的脑海当中了,父亲的一句话就决定了他的一生的命运,一切都来得太突然,在他的心中纵然有一千个一万个的不愿意,他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天生就丧失了反抗的能力,他只是作为普天下的一个典型的孝子而存在,他所能够做的只是听从象征着统治阶级的高老太爷的一切的安排。
晚辈们的婚姻、前程等等都只是长者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家庭的最高指示,只要还有一口气在,甚至死了还能够去残害生命。觉新在高老太爷死后也无法保全他的妻子。
3、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使中国的传统文化第一次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西两种类型的文化信息双向交流排斥,合流因而迸发出灿烂的青春光芒的特殊文化环境,造就觉新就心灵上的撞击,使其在痛苦煎熬中迷惑徘徊的悲哀。
觉新虽然生长在封建的旧家族当中,受的更多的是封建传统思想的熏陶,但是也由于他所处的时期是新思想注入旧社会的一个特殊的时期,他同时受到两种思想体系的影响,两种思想存在太多的差异性,他也因此常常徘徊在痛苦的边缘。
他在理论上接受了西方新思潮,而在行动上却依旧是留恋旧家庭的做派,以致在专制和压迫的面前妥协屈从。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同一个问题,他生活在这样一个旧式的封建家庭当中,他所做的一切都有他的无可奈何之处。
他并不是不明白他自己的心,只是他不能够随心,在那样的一个家庭当中,从小就使他养成了用“理智”进行思考的习惯,他是这一个大家庭当中的顶梁柱,不得不从自己身上作出一定的牺牲,但这对于他的那两个接受西方新思潮的弟弟来说是很不可以理解的,因而他常常只是一个人承受着痛苦的煎熬。
二、双重人格的突现:思想进步,行为陈旧,既是封建秩序的“帮凶”又是牺牲品的人物。
1、五四新思潮,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封建制度必然走向崩溃,但他没有为封建制度的瓦解献上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而是采用“无抵抗政策”来逃避现实。
在这个方面表现得最明显的便是他的夫人瑞珏生产这件事上。高老太爷去世了,只有姨太太的一句话,觉新他都无力反抗,简单的一句为了避血光之灾,就可以不顾人死活地将瑞珏送往缺医少药的乡下,人死了还能杀人,活着的人还远不如死了的人宝贵。
高老太爷的死,并没有使觉新从原有的框架中挣脱出来,他仍旧奉行着他的无抵抗政策,仍旧不愿得罪家族当中的任何人,在他的妻子的事情上,哪怕只要他反抗一下也好,作为最高掌权者的高老太爷已经死了,事情并不是没有任何回环的余地,但是他不愿意这样去做,依旧只是做他的孝子。
他是一个麻木了的机器,不懂得任何的创新,只懂得按部就班,只会按照人家给他规定好的路线往前走。
瑞珏的死让他痛苦,但是这样的痛苦是他自己造成的,如果不是他的无抵抗,瑞珏没有搬到乡下,就不会因为医疗条件不好而丧身。
从他的痛苦当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并不是没有思想的觉悟,只是他是一个思想与行为脱轨的人,他的思想只能是停留在思想的阶段,从来都不可能付诸于实践。在他的心里,他其实清楚地知道,将他的妻子送出去,就是送往火坑,他痛苦流涕,心中万分的不愿意,还是不听觉慧的一声劝,将自己的妻子往绝路上送。
那是被封建传统思想驯服了的一种奴化了的心理,他只是任人摆布,将自己陷于无边无际的痛苦当中。新思潮在他的心理面只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在他的行为上他还是无法冲破封建准绳的束缚,这是他注定一生痛苦的根源。
2、作为觉民,觉慧的大哥,他既想担负起“大哥”的责任,又希望他们不要再走自己的老路,重蹈覆辙。
当高老太也要给觉民定亲的时候,觉新既不想让觉民赴自己的后尘,却又想当好他的那个“大哥”,做一个孝子,他想帮觉民却又不敢违背高老太爷的意思。他在表面上答应高老太爷,按照他老人家的意思去做,背地里却又很想帮助觉民,他甚至打算向算命先生行贿,然而结果却与他的希望正相反,两张八字配合起来是:夫荣妻贵,大吉大利。
他本来以为这一招可以帮上他,而如今却成了他的仇敌。他暗地里笑自己愚蠢,同时又为觉民的前途担忧。
梅芬的遭遇是他一生的伤痛,数年来,他的身心已经受太多的伤痛在自己的身上。而他所体会到的伤痛却又是旁人所无法理解的,觉民是他的同胞弟弟,他的境遇就是他当年的写照,如果他继续按照老太爷的指示让觉民照此走下去的话,那觉民便是第二个自己。
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他都不应该让觉民去接受眼前的这一切。作为孝子的他,走过这几年已经吃了太多的苦了,他能够理解弟弟现在的处境,也能够想象弟弟以后那无尽的痛苦;作为大哥的他,当然更不愿意让自己的弟弟去承受无边的痛苦。
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熏陶下的典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他们所奉行的美德,更不应该让自己喜爱的弟弟陷于万劫不复的深渊。
然而他作为高公馆的孝子,又不能违背长辈的意愿,所以常使他陷于深深的痛苦之中,同时也处于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有时候他甚至不知所措,他两边都不想得罪,却往往两边都得罪。
在觉慧的问题上也同样是这样,他想帮助他,却又放不下他那个在家庭当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哥”称号。觉慧在高老太爷死后,还没有安葬便急着想离开这样一个充满罪恶的旧式大家庭。他向他的大哥提出要走的要求,觉新能够理解他的想法,也很想支持他的弟弟,但是作为大哥的他又不得不顾及周围的一切影响。
此时此刻的觉新已经是完全地被孤立了,妻子死了,儿子送出去了,只剩下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内心更是从来就孤寂,在此时的他也希望人来陪,从整个家庭出发状况出发,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放他走。
在觉慧的这个问题上,他也是思想斗争很久的,他回想了自己这些年来自己的痛苦遭遇,用心权衡了去与留之间的利弊,他总是想让每一件事情都尽善尽美,但是他又清楚地知道,就他目前的状况而言,还是不可能将事情很圆满得解决。
经过了这么多血淋淋的事件之后他的心境比以前已经明朗了很多了,也将他所初的这个封建旧家庭的真实面目看得更加透彻了,做事情也比早先少了许多所谓的“理性”。他最终拗不过他的弟弟,答应暗中给她经济上的帮助。
觉慧能够很快得离开这个罪恶的地方,离不开觉新的暗中相助。
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是在暗地里进行,虽然如此,这件事仍然是他所做的唯一能够称为是他自己决定的事情,他用自己的思想去进行了思考,思想上已经开始觉悟,并且已经落到实际行动上,不在像以前那样的被动,这是值得庆幸的。
然而他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孤独。
总之,“黑暗社会”是惨剧的母亲,千百年来,它扼杀了无以计数的青年的生命,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往绝路上推。觉新的青春是痛苦的,他所承受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理解的,也不是每一个人所能够做的得到的,他虽然是封建社会末期受传统文化熏陶所产生的一代孝子形象,有很多人都将他称为封建末期最后一个孝子,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在现代的社会当中还是大有这样的人存在,这样的一种思想还并没有完全地从我们的这个社会当中消亡。
它仍然在残害着一代又一代生命。
觉新作为一代长子形象,固然有着懦弱的一面,他的懦弱也曾伤害了不少他所最珍爱的人,但是我们是否更应该认识到,他的懦弱是社会所赋予他的,是长子这个特殊的地位所赋予他的,他所做的只是在履行他的职责。
在整个的作品当中,他是第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我们应该理解他的懦弱与无抵抗的背后是藏着他怎么样的无可奈何。封建的残余制度所产生的对人的奴化作用才是我们所真正应该痛恨的,也是我们所应当思考日后如何去真正地消除那些残害人的成分!正如巴金老人家自己所说:“我能够描写觉新,只是以内为我熟悉这个人,我对他有感情。
我为他花了这么多的笔墨,也无非想通过这个人来鞭挞旧制度。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