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哲学

庄子是不是好人?

庄子是不是好人?

全部回答

2005-12-05

0 0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也就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世界万事万物都共有着一个规律,而且世界上唯一永恒的只有这个规律,那就是:追求安乐。柏拉图说一切都是趋于完美的、佛洛伊德说人类意识是唯乐的都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人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是按着唯乐的原则来行事的。这里就遇到一个问题了,人人都按唯乐原则行事,那么人与人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那社会不就陷入了混乱了吗?问题总得要解决的,于是就出现了社会道德、宗教思想等等来调节人与人的关系。
    于是也就有了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之分。中国人看问题是讲究中庸之道的,判断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都得讲究中庸之道。儒家说:“中庸者,天下至德也。”。宋儒认为中庸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
  比如说宋儒认为:在洪水泛滥的禹的时代,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庸;在严渊所处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严渊隐居则是那个时代的中庸。  可见,中庸之道是辨证关系的,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判断标准。
  因此,庄子是不是好人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可以说他是一个好人,而如果按照现今的主流看法,他不事生产虽说算不上游手好闲的坏人,但也会被大多数人为是疯子。但有一点是各个时代的观点都不会变的,那就是他在思考,他有学问。
    相比于那些没有思想没有学问的人来说,他是一个大好人。

2005-12-01

62 0
    引用一下冯契先生的观点:   影响和评价:庄子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融合儒、道,“祖述老庄”;玄学的代表人物向秀、郭象作《庄子注》;东晋南北朝盛行的佛教般若学中渗入儒、道思想,很多名儒研究庄子的思想,如支遁作《逍遥游论》,慧远早年“博综六经,尤善老庄”;宋明理学以儒为主,融合道、释。
    这些都反映了庄子思想的影响。玄学、佛教、道教以及宋明理学等唯心主义较多地吸取了庄子思想的消极因素,同时对其积极因素在某些方面也有发展。站在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立场上批判改造庄子哲学的杰出代表,是明清之际的王夫之。
  他著有《庄子通》和《庄子解》,对庄子“不避是非”、“逃之空虚”等消极避世思想提出了批评,同时吸取和发挥了庄子相对主义中包含的辩证法因素。     庄子对后世的政治影响也是深远而复杂的。
  反动统治者取其消极颓唐的一面作为毒害人民的麻醉剂;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往往用它不满现实、鄙弃功名利禄这一面,以表示自己与当权者不合作,甚至进行揶揄、抨击的态度,而更多的是学他悲观厌世、自我陶醉的处世哲学。
     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庄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意识,是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也有人认为,庄子的思想代表自由农民的意识,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
   冯契先生写的庄子的简介:   (约公元前369~前286) 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关于庄子生卒年月,学术界有不同说法,本文从马叙伦说。     生平和著作 据《庄子》记载,庄子住在贫民区,生活穷苦,靠打草鞋过活。
  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粟,监河侯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还有一次,他穿着有补钉的布衣和破鞋去访问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说,我是穷,不是潦倒,是所谓生不逢时。他把自己比作落在荆棘丛里的猿猴,“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说自己“今处昏上乱相之间”,没有办法。
    《史记》中记载,庄子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就归隐了。楚威王闻知庄子很有才能,派了两名使者,以厚币礼聘,请他作相。庄子说:千金、相位确是重利尊位,但这好比祭祀用的牛,喂养多年,便给它披上绣花衣裳送到太庙作祭品,我不愿如此,宁愿象条鱼,在污泥浊水中自得其乐。
    这些记载反映出庄子的性格和人生观。   在当时学者名人中,他和惠施经常往来。《庄子》书中有不少他和惠施进行讨论,争辩的故事。   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一书。海内外多数学者认为,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著作,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或道家其他派别的著作,只是其中一部分反映了庄子的思想。
    也有学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认为外、杂篇反映的是庄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 庄子对现实十分悲观,消极厌世,对整个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
  他说:仁义是一种黥刑,是非是一种劓刑。他在《应帝王》中所推崇的上古帝王就是个睡得安安稳稳,醒时无思无虑,叫他牛也好,叫他马也好,随便怎么称呼他都行的浑浑噩噩的人。  庄子这些言论虽然是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的抨击,但他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
     哲学思想 关于庄子的思想,《史记》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和道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
     先秦哲学中有“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庄子用相对主义的理论回答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天道观 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理,讲天道自然无为。但在“道”和“物”的关系上,他具有与老子不同的明显的泛神论色彩。
    庄子说:“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他认为形体产生于精神,而个别精神产生于绝对精神“道”。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他又说:“通天下一气耳。
  ”认为道即气,道作为世界统一原理,不是在天地万物之外的“造物者”,而是一切事物内在的原因,因此带有泛神论因素。  他强调道“无所不在”,认为它“在蝼蚁”,“在稗”,“在瓦甓”,“在屎溺”,并用“周、遍、咸”三个词来形容道的无所不在。
  这与老子用“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来形容道颇为不同。   庄子认为天道犹如“大块噫气”的交响乐,瞬息万变,充满天地。他论述运动变化的绝对性时说:“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持其成。  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
  ”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虚满、生死都只是一时的现象,其形态是绝不固定的。他过分强调了绝对运动,由此导致否定相对静止,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他认为,从道看来,小草茎与大屋柱、丑人与美人、宽大、狡诈、奇怪、妖异等等,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从而形成了相对主义的理论。
       人道观 在天人之辩中有关人的这一方面,庄子强调用自然的原则反对人为。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他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因此,不要以人的有目的活动去对抗自然命运,不要以得之自然的天性去殉功名。  从这种自然原则出发,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具备了理想人格的人就是无条件地与自然为一的“至人”。
  《逍遥游》说,大鹏、小鸠和列子等都有所待,所以都称不上绝对的自由,真正获得自由的“至人”是无所待的,这样的至人超脱于是非、名利、生死之外,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秘境界。  庄子以自然为自由的观点有两重性:一方面要人完全顺从自然命运的安排,认为“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书所谓悬解也”,这是一种乐天安命的宿命论;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而活动才会感到自由的合理因素。   认识论 在“名实”关系方面,庄子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基础。
    在庄子之前或与庄子同时的哲学家,大都有独断论倾向,如墨子持经验论的独断论,孟子持唯理论的独断论。庄子对任何形式的独断论都表示反对。他说,人爱吃牛羊肉,鹿爱吃草,蜈蚣爱吃蛇,乌鸦爱吃老鼠,可见“味” 的“正” 与“邪”是依认识主体的感觉经验而定的。
  但感觉经验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关于“正”“邪”并无客观标准。  感觉经验是相对的,理性思维更是如此。《齐物论》说:我和你意见分歧,谁是谁非不仅不能由我们两人自己来判明,而且也不能由第三者来判明。
  因为第三者或是与你观点相同,或是与我观点相同,或是与你我观点都不同,或是与你我观点都相同。所以,你我他都不能判明是非。这是用相对主义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标准。     庄子用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走向了一个极端,认为诸子百家“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原因在于是非产生于主观片面性。主观是受自己存在的条件限制的,即所谓“囿于物”。他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诸子百家受到空间(虚)、时间(时)条件的限制和所受教育的束缚,成为认识上有主观片面性的“曲士”,因此,他们都以自己为是,以别人为非。
  这就叫“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而这种是非争辩,都是对道的全面性的歪曲,所以,是非是无法辩明的。他还认为,真正打破一切限制和束缚,从道的观点来看,是非、彼此、物我都是一样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这是片面强调了“万物一齐”的思想,但包含要求克服主观片面性的合理因素。   庄子还对逻辑思维能够把握宇宙发展法则的观点提出了种种责难。他说:“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认为道是无形的,无形即不能用数量分解、表达;道是无限的,无限即没有数量可以穷尽。
  因此,道不能用语言表达,也不能用概念把握。庄子认为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的责难揭露出逻辑思维中的矛盾,促使人们去思考,有积极意义。
    但他得出不可知论的结论,却是错误的。   庄子的哲学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基础,不可避免地导致唯心论和不可知论。但它打破了独断论对人们的束缚,从而构成了中国哲学辩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
  就实践的领域来说,庄子的相对主义也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态度有其可取之处,认为是非、善恶、荣辱都没有差别;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用来为任何罪恶的行为作辩护。   。
  

2005-11-30

59 0
    人是不能单纯用好坏来分了,有句话叫做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被多数人认为是坏人的人其实也有好的方面,只是这好的方面多数人不愿意去说他,秦始皇被公认为暴君,其实秦始皇对统一六国,对统一度量衡是很有功的,但焚书坑儒就会有很多人骂他.说庄子是好人,我想是因为创立了庄子思想,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库.说他不是好人,也许是因为他虚无飘渺的思想会将人引上岐途,衡量人也无绝对的标准,你认为好,他就好,你认为不好,他在你那里就不好,就是多数说他好,你也会认为他不好,只是认同的人多或少而已,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2005-11-30

30 0
大好人。 大家都有他老人家的心态,可以多活不少年。也可以省下不少医药费。

2005-11-30

46 0
是好人。 不过没有好到让有些人受益。 再说,他不是最好的。 因为,他忘记了对社会的责任;而一味的期望无拘无束。

2005-11-30

32 0
人可以分成好人和坏人吗? 非黑既白的世界是不是太简单了?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哲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哲学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历史学
哲学
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