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商业/理财 金融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问题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前景与风险分析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 写毕业论文要用的,希望能详细点。

全部回答

2009-03-24

0 0
    1、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现状   1997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人民银行监督管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农村信用社改革体制、改善管理、改进服务,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逐步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
    特别是从2003年以来的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使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更为活跃,主要表现在:   (1)农村信用社产品与服务创新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基础上积极创新,同时在中间业务领域相继推出了银行卡、信息咨询、理财业务等金融产品。
    这些新兴的金融产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而且拓展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空间,拓宽了农村信用社的盈利渠道。在服务方面,农村信用社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改善了信用社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传统的“银行至上”的服务形象发生了重大转变,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2)农村信用社管理素质与管理水平取得很大进展。  2003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浙江等8个省(市)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管理体制、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一次全面改革。
  2004年8月,农村信用社改革在除海南和西藏以外的21个省(区、市)全面推开。在传统的“三性”原则基础上,引入全面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管理等方法的基础上,2006年,中国银监会整体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改造现有金融机构,鼓励培育新的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2006年初开始,全国农信社系统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对贷款实行“五级”分类。农村信用社系统展开了从高管人员的大规模培训,大量的农村信用社的基层高管人员被轮流培训,到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进行工作实践,大银行抽调上百人分赴各省指导五级分类,农信社六十万员工的业务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
    通过实行五级分类,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与商业银行的标准达到了统一。   (3)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和管理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社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与工、农、中、建等商业银行相比起步较晚,起初主要应用在对外营业上。
  现在,农村信用社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金融电子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以网络为依托,先后开展了电子联行及各类代收、代付等业务。  除联行外,对外营业的电子化水平基本能够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持平。
  同时,管理信息化在业务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通过管理信息的及时反馈,农村信用社增加了经营收益,降低了经营风险,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 2、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信用社依然面临着资产质量较差、经营效益不好、资本充足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等诸多问题。
    相对于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起了步,上了路,水准低,不平衡”(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语)的现实状况,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能力更为落后,主要表现在:   (1)金融创新观念缺乏。
  目前,很多农村信用社还没有真正树立起金融服务的观念,依然存在安于现状、保守求稳的心态。  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其经营核算意识不强,工作开拓性差,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金融创新的切入点,而是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应付上级的考核,缺乏金融创新观念。
     (2)高素质金融人才严重缺乏。金融创新对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现代金融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  没有思想观念新、竞争意识强、具有丰富金融知识和直接操作经验、精通业务的高素质人才,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由于农村信用社地处广阔的农村,对计算机、国际金融、企业管理、投资、保险等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开展。   (3)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和特色性创新少。
    当前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 满足农户信贷资金需求的信贷品种较少,金融创新主要是模仿、借鉴国内商业银行的做法,以吸纳性创新为主,有特色和原创性创新很少,创新产品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由技术进步引起的金融创新工具只是极少数,同时创新层次低,创新主要表现为简单的数量扩张。     (4)金融技术创新有限,金融工具创新能力不强。国有商业银行老牌资深、实力雄厚,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业务网络,电子化程度较高,资金调拨灵活,在“硬件”上比农村信用社先进的多。
  同时它们采用国际金融领域已有的金融创新成果,再加上服务意识强,在“软件”上也比农村信用社先进。  农村信用社由于科技人才的缺乏,观念落后,不舍得在电子化建设上投入,导致农村信用社金融工具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金融创新处于初级阶段。
     (5)金融创新的监管不完善。目前,监管部门对农村信用社在金融创新方面的监管还不到位,不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仍不健全,金融创新的监管手段仍很落后,还没有将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活动监管纳入正常轨道。
     3、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着眼点是要立足于市场及客户,创新的方式应以原创型为主,同时通过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机制,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加大创新产品的营销力度,挖掘金融创新的整合力量。
   (一)把商业银行塑造成真正的市场主体,激活其创新的内在动力。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按照规模经济、最优配置和与市场对应原则,改造商业银行现有的产权关系,使商业银行的所有者能够以其财产、利益实实在在地对其经营风险承担责任;要在法律上明确保障商业银行的所有者拥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并创造条件激活商业银行进行创新的动因,为业务发展服务。
     (二)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营造宽松的环境。要营造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对商业银行一律按市场原则管理,使商业银行在同一政策条件下自主经营、自求发展,从而提高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质量。
   (三)创新方式应以原创型为主,以利于保持较高的创新起点。目前,商业银行已有的金融创新多为引进吸纳型创新,技术原创型创新不够,致使已有的创新科技含量低,运用效果差。  在确定金融创新主攻方向时,商业银行应选择技术原创型创新为突破口。
  一方面可以发挥我国商业银行的后发优势,保持技术上的高起点。另一方面,金融管制下,技术原创型创新受金融管制的程度相对较小,比较切实可行。 (四)从制度上鼓励金融创新,从政策上为金融创新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是要保护金融创新者的利益,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生的产品,要有一定时间的收益保护期或应用专利保护期。二是要规范创新规则。金融创新不是无序创新,而是应在一定的规则内运行,要通过立法或金融组织机构、产品管理条例等形式,使创新有规可循。
   (五)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促进金融创新。  商业银行要提高对金融科技投入重要性的认识,从战略高度制定金融科技的发展规划,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要坚持效能、效用、效率、效益的原则,以有效的金融科技投入促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
   (六)努力防范和化解由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金融风险。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金融政策和法律,用市场需求来检验各种创新业务,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风险预防体系以及严格的后续监督机制,保证对创新的业务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避免金融风险的产生。
     (七)对金融监管进行创新。一是更新监管理念,寓监管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监管,正确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二是要增强金融监管的创造性,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不断创新和完善监管手段和方式;三是提高金融监管的科技含量,变低层次监管为现代化监管,不断完善监管信息系统;四是完善协同监管机制,变孤军奋战为多层次监管,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监管合力,共同做好监管工作。
       (八)创新的着眼点要立足于市场及客户,追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金融创新是为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每一项金融品种的创新,都要与客户紧密联系起来,与追求经营效益最大化结合起来。
  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创新时,既要考虑我国的国情,又要符合市场需求,符合消费者的需要。  只有这样,才能在金融角逐的主战场争得主动。   (九)加快人才培养,为金融创新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不仅要对现有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合理使用人才,而且还要从社会各界吸纳一批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银行经营管理,既能开发设计新金融产品又懂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形成金融创新的人才优势。   在给你推荐点素材;肯定能用到: 【摘要】 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
  农村金融结构是研究农村金融的关键点,其中研究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结构是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中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我国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村金融;问题;对策      一、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发生着变革,但纵观建国以来五十多年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可以发现在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始终存在一个二元结构,即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结构同时并存,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共同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金融服务。
       (一)正规金融现状   正规金融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保险公司等。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区域结构不合理。
  在中国农村金融结构中,农村金融机构城乡布局和区域性布局失衡严重。在城市和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所属农村,农村金融机构的区域布局相对较完善,农村商业金融也较发达,农村金融商品的供给较为充分。  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虽然也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位一体”的结构,但由于正规金融在这些地区功能退位,农村商业金融很不发达,农村金融商品的供给相当匮乏,主要依靠农村合作金融供给。
     (二)非正规金融现状   非正规金融主要有:农村合作基金会、当铺、私人钱庄、私人借贷和高利贷等。  由于中国金融是一种以政府主导为主的结构体系,因而非正规金融长期受到制度抑制。
  虽然非(准)正规金融组织远较正规金融灵活,但由于无法组织化和正规化,民间金融组织基本上属于零打碎敲,在地下或半公开状态下活动,不能在农村市场经济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另外,非正规金融由于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管理制度,运行极不规范,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存贷款利率普遍较高,大大的超过了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基准和浮动幅度,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
    二是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非正规金融组织良莠不齐,有些一开始就出现非法集资、经营者卷款潜逃的现象,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稳定。      二、问题      (一)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阻碍了农村金融结构的建立健全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具有一种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其对制度变迁有极强的制约作用。
    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既得利益者,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了维持垄断权利与垄断租金,对外来竞争者持排斥态度。而作为决策者的政府,固有的“有限理性”使其对传统体制有着极强的依赖性。
  基于怕丧失对金融资源控制的担忧,持谨慎保留态度。这就使得新进入者如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的信贷功能受到严重制约,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目前已经基本沦为“收购银行”,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管理,局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服务,邮政储蓄如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只存不贷,导致大量农村资金外流,而大量存在的农村民间金融则只能“地下活动”,无法取得合法的身份。
       (二)国家和金融机构的制度偏好,使得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在传统体制下,国家是通过强制性手段转移农业剩余来达到以农补工的目的,致使我国大量的农业资金以“剪刀差”等形式流向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和随之进行的城市改革对传统体制有所突破,市场机制开始逐渐配置农业资源,工农产品比价也趋向合理,但是,总体上的城市偏向政策并未改变,特别是由政府主导的金融体系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城市和工业导向,这主要表现为限定利率水平,以降低工业发展的成本;建立国家垄断的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并通过市场准入等政策,限制其他各种金融形式的存在,为城市工业发展筹集资金;以信贷配给的方式规定贷款人资格和贷款投向,重点支持国有工业企业;规定较高的准备金率,使中央银行掌握更多的资源并控制金融机构的运行等。
    中央政府的这种战略目标选择是造成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农村金融缺失的制度性因素,正规金融组织在机构设置与布局、股权结构与法人治理结构、行为约束与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种种安排只不过是这一战略的微观层面上的具体体现而已,它们的金融资源长期向非农领域和国有经济倾斜,这是一种明显的制度偏好。
    加上在农村地区的信息搜寻、监督、执行的成本远大于其收益,使得正规金融部门逐渐“淡出”农村,并把在农村地区吸纳的大量资金投向非农领域。引起不断发展壮大的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和对金融需求日益增长的农民,只能转而求助于应运而生的民间信贷,从而导致民间金融的繁荣。
     (三)农村金融的制度环境缺失,使得农业部门融资困难重重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欠佳,很多制度缺失或不完善,使得农村地区融资困难重重。  首先,农村信用制度的缺失影响到农村金融扶持的力度。
  一方面,整个农村信用意识比较淡薄,乡镇企业借改制、破产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屡禁不止,金融机构维权难度大,银行债权案件判决后执行难、费用高。另一方面,农村的信用制度和体系建设滞后,金融机构无法准确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
    由于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农村金融机构对贷款所蕴涵的风险不能进行适时监测。同时,由于农村中小企业财务制度极不健全,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上报政府产值高、上报税务利润少、上报银行效益好”的现象非常普遍,金融机构难以掌握企业执行国家会计和审计准则的真实情况和企业运行的真实状态,加之信用信息开放度较低,缺乏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渠道。
    信息不对称、使贷前调查、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等无法正常进行。其次,法制环境缺陷。一是现行法律体系中缺乏《农村金融法》或《合作金融法》等专门法律规范来保护农村金融这一相对弱势领域。
  二是为更好维护金融债权和信用秩序,现行法律条文有待补充与完善。三是农村法制建设较为滞后,普遍存在执法行政主导现象,行政干预“过度”。  第三,农村贷款担保制度的缺失。为防范贷款风险,金融部门一般要求贷款者提供抵押,农户和农民企业缺少有效的抵押资产,又没有有效的担保机构给予提供服务,贷款担保难以落实,农户和农民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非常严重。
     (四)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不够   农业是弱势行业,世界各国政府对农业都采取支持政策,对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农村金融也有较多的优惠政策。  我国不仅是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农业相对落后的国家,国家对农村金融虽有更多的扶植政策,但是,在这方面却没有做到位,优惠政策没有给予,或不能落到实处,使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健康快速发展。
        三、对策      (一)改革现有的农村正规金融体系是进行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和结构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1。   明晰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定位。
  农行应该发挥其机构覆盖广的优势,服务区域可以集中在县城,但是服务对象可以延伸到农业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企业,还有公司加农户模式的大农场。实力雄厚的中国农业银行应在保持优质客户的同时,积极尝试拓展其他服务对象,改进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工具和扩大服务范围。
       2。 扩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政策性金融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通过其弥补市场失灵。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调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在粮棉油流通领域的基础上,延伸服务对象和扩展服务内容,由目前的仅支持粮棉油收购业务向产前、产中延伸。
    例如,开办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粮食生产专项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贷款等业务。同时为配合业务范围的扩展,可以借发行金融债券、增红扩股等形式增加资金来源,增强支农的资金实力。
  在农发行机构网点分布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委托农村信用社代理。 3。 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  由于农信社是带有浓厚的官办色彩的商业性机构,导致其支持“三农”的政策性目标和作为商业机构的盈利目标产生冲突,也间接导致大量农村资金的外流。
  因此,一要解决农信社的目标冲突问题,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大方向;二要因地制宜,按照合作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三应进行创新,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增强和完善其服务功能,积极开办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委托业务,增加为农民服务的金融业务品种。
       4。 改进农村邮政储蓄资金的运行机制。邮政储蓄的“只吸储不贷款”的运做模式,其吸收的资金少有回流农村的。要解决这种局面可有以下措施:一是对县一级的邮政储蓄部门,上级邮政部门要适当放宽基层储汇机构除交存人民银行转存款后剩余资金的限额,鼓励基层储汇局与农村信用社开办协议存款或委托贷款业务;二是按照市场的运行规则,对邮政储蓄资金,可以直接购买以国家名义发行的农业发展特种债券,确保农村资金吸收的存款重新返回农村,这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保质补贴利息也是一种补偿。
       (二)加强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管理,规范民间金融活动   1。 要坚决禁止和取缔非法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法金融活动,逐渐使地下金融浮出水面,允许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合法化,这就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法律法规作保障。
     2。 合理的引导非正规金融组织参股农村信用社等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农村民间金融活动。     3。 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政府应该尝试放松对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限制,因势利导的在农村建立起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民营商业银行。
     (三)加强立法,规范农村金融健康发展   1。 加强保护农业方面的立法。①以法律形式明确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以及中央和地方应给予的政策支持;②按照不同区域各个产业比重状况,规定农村金融机构在农业方面的资产运用比例,通过调整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运用结构加大农业产量的投入增量。
       2。 制定有关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法案,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①要明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筹措方式;②明确农发行的业务范围;③要求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和考核内控体系,实现农发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 制定有关农村合作金融的法案,规范农村组织金融的发展。  ①尽快将合作金融的产权关系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合作金融的产权界定有法可依;②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完善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4。 对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置分支机构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和规范各商业银行设在县级以下的农村经营网点的金融服务功能,取消单纯吸收存款的网点,对其资金投向和投量给予一定比例的限制,以确保资金不能大规模流出农村。
       5。 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①指定相关法案,尽快设立存款保险公司,强化其担任机构清理人的权限以及处理问题机构的功能和模式,以迅速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危机;②实行强制投保制度,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基金对于农村金融的稳定作用。
  ③指定购买不良金融机构的办法,减少短期行政行为。     (四)强化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能,促进农村金融的稳定发展   1。 强化监管机构对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管,督促农村金融组织加强内控制度和安全稳健的经营标准的建设,完善法人管理结构,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2。 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亏损状况、内控机制的监督检查,严格管理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业务人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3。 扩大金融预警系统的应用,采取及早介入辅导和强化管理的模式,对经营风险高的农村信用社与国有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加强专业辅导,以及早改正其经营缺陷,降低其经营风险。
     4。 破除垄断和消除无序竞争,维护农村金融的良好秩序,坚决打击并取缔非法农村金融组织和非法经营活动。     5。 加大政府支持农村金融的力度,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①采取税收减免和融资便利等倾斜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金融结构的再贷款力度,降低同业拆借市场的高门槛限制。②建立农村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库,并在全国范围内连网,实现信息共享,实行信用评级制度,约束金融消费主体的行为,维护金融债权,打击逃债行为,优化信用环境,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条件。
    ③改变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方式,要尊重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不干预其正常业务经营;规范执法部门的工作行为,客观公正的处理各类金融案件,公、检、法部门在处理农村金融案件纠纷时,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坚持依法办理,不偏袒任何一方。
  ●      【主要参考文献】   [1] 郑秀峰。  中国农村产业发展的金融结构再造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2] 姚耀军。
  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5,(7)。   [3] 李伟,于淑文,徐建英。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与调整[J]。  甘肃农业,2005,(5)。
     [4] 朱文。国外农村金融结构分析及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启示[J]。乡镇经济,2006,(6)。   [5] 张杰,尚长风。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与制度的二元分离与融合:经常发展视角的一个解释[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5)。     [6] 刘群,耿传刚。优化金融结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金融经济(理论版),2006,(2)。 只能这样了,自己看着修改引用吧。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商业/理财
金融
贸易
保险
银行业务
经济研究
股票
商务文书
创业投资
财务税务
企业管理
产业信息
个人理财
基金
外汇
证券
经济
银行
黄金
期货
财政
商业
房地产
金融
金融
贷方余额
来分期
网贷
微营销
银行信贷
汽车贷款
短期贷款
长期贷款
奖励众筹
捷信
众筹
拉卡拉
国际货币体系
钱袋宝
金融体系
互联网理财
发放贷款
金融业务
高利贷
房贷利率
住房贷款
商业贷款
你我贷
陆金所
国际信用
汇票
国际金融
国际投资
金融中心
微商代理
贷款
金融工具
消费众筹
不良贷款
融资
借贷宝
刷卡支付
产品众筹
微信支付
国际结算
集资
股权众筹
消费信贷
定向增发
信贷资金
商贷
金融公司
权益众筹
无息贷款
金融服务
车贷
贷方
银行贷款
国际收支
信用贷款
互联网金融
农村金融
信贷业务
WTO
小额贷款
金融机构
农业贷款
金融营销
金融信息
金融风暴
贷款额度
低息贷款
经营性众筹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