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馒头\馄饨的来历都是什么
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一再遭到诬害,眼见楚国政治腐败,无力挽救,于五月五日自沉汩罗江。楚国人哀悼屈原,每年五月初五这天,把米放入竹筒,煮熟后投入江中作为祭奠。到东汉时,传说屈原“托梦”一个长沙人说:“人们投入江中的祭米,都被江中蛟龙夺走了。今后如果再祭我,要用楝叶塞住竹筒口,并用彩丝把筒缠好,楝叶和彩丝是蛟龙所害怕的。”人们都照办了,从此五月初五都用楝叶彩丝把装米的竹筒包扎好,煮成筒粽,投入江中。久而久之,形成了风俗。后来人们用菰叶、芦叶裹黍米、糯米,做成粽子,虽然不再投入江中,但五月五日用五彩线扎粽子纪念屈原,这种寓意千百年来长留人间。
馒头是我国最著名的发酵面食,传说是三国时诸葛亮创始的。当时诸葛亮率兵南征孟获,南方那里有一种必须杀下人头来祭神的风俗,诸葛亮不容许这种做法,他下令采用面包牛、羊、猪肉,做成人头形状当作祭品,叫做馒头。后来,馒头的形制逐渐缩小,各地祠堂庙观都用馒头作祭品。馒头后来演变为实心的,供人们作主食。现在北方人说的馒头是指实心馒头。
馄饨,形如弯月,起初也是用于祭祀的。直到宋代,每逢冬至节,市镇店肆停业,各家包馄饨祭祖,祭毕全家长幼分食祭品馄饨。富贵人家一盘祭祀馒饨,有十多种馅子,谓之“百味馄饨”。南宋后,馄饨转入市肆食店作点心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