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任何一首诗的古诗赏析
《天净沙·秋思》解析鉴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作者介绍】 马致远(1250?~1323?)号东篱。元大都(拿北市)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晚年隐居杭州乡村。他是元代著名杂剧、散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其散曲多叹世之作,抒发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愤懑,也有浓重的隐居乐道,超然物外的消极情绪,风格豪放清逸。有近人辑本《东篱乐府》。 【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念。 【注评】 枯藤老树昏鸦 枯:干枯。 藤:蔓生植物。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黄昏。○见秋末之景,动游子思乡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 ○见他人之家,又增一分乡情。 古道西风瘦...全部
《天净沙·秋思》解析鉴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作者介绍】 马致远(1250?~1323?)号东篱。元大都(拿北市)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晚年隐居杭州乡村。他是元代著名杂剧、散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其散曲多叹世之作,抒发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愤懑,也有浓重的隐居乐道,超然物外的消极情绪,风格豪放清逸。有近人辑本《东篱乐府》。 【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念。 【注评】 枯藤老树昏鸦 枯:干枯。
藤:蔓生植物。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黄昏。○见秋末之景,动游子思乡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 ○见他人之家,又增一分乡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人怎么受得了?以上为第一层,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秋末之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夕阳西下 ○“夕阳”照应上文“昏”字。 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指浪迹天涯的旅人,断肠,极写思乡思亲之甚。○前面的写景,都是为此句作铺垫。以上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意,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译文】 黄昏,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乌鸦在哀鸣;潺潺流水,小桥旁边,呈现几户人家;嗍嗍西风,荒凉古道,疲惫不堪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夕阳已经落下,我这个浪迹天涯的旅人,不禁又升起思乡思亲之情,简直要肝肠俱断了。 【简析】 这首小令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色。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
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第二句,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彩画。
二者相得益彰。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
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
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这首小令构思精巧。“枯藤老树昏鸦”,等于是给全诗定下了悲凉惆怅的基调,好像是给一幅画抹上了底色,渲染和衬托了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使得那种悲凉的色彩更为浓重。而“小桥流水人家”却是一幅温馨宁静的画面,与全诗的基调和气氛似乎不甚和谐。其实,这正是诗人的高妙之处。用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宁静,反衬沦落天涯者的思乡愁苦,形成鲜明的对比。
正因为这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评价了这首小令,认为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在写作技巧上,这首小令也有独到之处。前三句无一动词,而仅仅排列了九个独立的名词。这九个独立的名词,实际上就是九个独立的意象。
本来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自然的联系,但诗人把它们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呈现一幅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给人深刻的印象。在诗歌意象的排列组合上,这首小令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功的典范之一。
《泊秦淮》解析鉴赏 泊秦淮 杜牧 【作者介绍】 见《清明》。 【解题】 这首诗选自《樊川文集》。秦淮指秦淮河,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西流经南京市入长江。河道是秦时所开,凿钟山以疏淮水,故名秦淮。
秦淮河流经南京一段,在六朝时期两岸酒家林立,至唐代繁华不减当年。《泊秦淮》写客中偶感,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隐忧。 【注评】 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指像烟一样的雾气。笼:笼罩。寒水:清冷的河水。
月:月光。沙:沙滩。○月光之下,烟水迷漾,风景如画。 夜泊秦淮近酒家。 夜泊:因天晚而抛锚停船。秦淮:秦淮河上。近:靠近,接近。酒家:酒店。 ○叙事,补足前句,说明景色为夜泊所见。引起下文,商女所唱,是近酒家所闻。
商女不知亡国恨, 商女:指以歌唱为生的乐妓。不知:不能理解,不懂。亡国恨:国家灭亡的悔恨或遗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隔江:乐妓在酒店替人唱歌侑(yòu)酒,从船中听去,有一段距离,故云隔江。
犹:副词,还。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舞曲。一天到晚与狎客、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于亡国。据记载,歌词中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句,时人以为不祥。
《旧唐书·音乐志一》:“前代兴亡,实由子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 ○明说商女不知所唱为亡国之音,实际讽谕听歌之人,推而广之,慨叹当时风气。 【译文】 烟霭笼罩着清冷江水,月光洒满滩头, 夜晚泊船在秦淮河畔,左近都是酒楼。
商女全然不懂国破家亡的深切痛苦, 隔着江水仍然能听到在唱后庭遗曲。 【简析】 秦淮河流经金陵一段,自六朝以来,一直是商旅集散之地,河两岸秦楼楚馆林立,至唐末杜牧的时代繁华不减当年。如果说金陵在六朝时期的兴衰史足以证明世事的反复无常,那么秦淮河的繁华不减,似乎又给人某种启示。
《泊秦淮》要表达的便是作者途经此地所触发的意绪。 诗的首句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月光淡淡,烟水迷蒙,风景如画。第二句叙事,补足前句,说明景色为夜泊所见。又引起下文,说明商女所唱,是因为“近酒家”才得以听到的。
从时间和逻辑顺序看,应该是先泊于秦淮,然后才看到此处风景如画。作者在结构上来了个先写景,后叙事,这就收到了突出秦淮美景的效果。为什么要把一个歌舞烟花之地描绘成和平宁静的港湾呢?因为杜牧本是经邦济世之才,他承袭了祖父宰相杜佑的遗风,“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希冀在晚唐多事之秋作出自己的贡献。
但他对政治、军事、财赋等方面的建议,未能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他的大半生仕途生涯是在幕府和州刺史任上度过,政治上的失意促成了他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寄情声色、颓废放浪的生活。于是秦淮河这一风流薮泽,在杜牧笔下就成了风高浪险的仕途中的一个避风港,一个可以暂时忘怀世情的逍遥乡。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对政治斗争的厌倦之情。 诗的后半是听商女唱后庭遗曲所引发的感慨。乐妓在酒店替客人唱歌侑觞,所唱之歌恰是产生于金陵的《玉树后庭花》。这是耐人寻味的。陈后主苟且偷安,荒淫误国,《玉树后庭花》成了可耻结局的见证。
诗人慨叹唐末的统治者对前朝荒政取亡的教训“哀之而不鉴之”,《玉树后庭花》传唱不衰就是明证。诗人的心也为“商女不知亡国恨”而震动:不知亡国恨反倒少一层痛苦,自己与商女相比,谁幸谁不幸真难定论。作者终于若有所悟:世事沧桑自有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个人能做的事实在太有限,大半生热衷政治的结果是“可怜无补费精神”。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后庭花 “后庭花”作为花名,一指鸡冠花的一种。宋王灼《碧鸡漫志》说:“吴蜀鸡冠花有一种小者,高不过五六寸,或红,或浅红,或白,或浅白,世目曰后庭花。”一指雁来红。
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有《玉树后庭花》,陈后主制,以曲中有“玉树流光照后庭”之句而得名。其辞轻荡,而其音甚哀,故后多用以称亡国之音。本诗“隔江犹唱后庭花”即指此。后又用作词牌和曲牌。 《浣溪沙》赏析 苏轼 【作者介绍】 见《惠崇》。
【解题】 这首《浣溪沙》选自《全宋词》。苏轼作这首词的时候,是在徐州太守任上。这年春天徐州大早,灾情严重,苏轼和百姓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祭神求雨,天降喜雨之后,作者又赶到那里祭神谢雨,词便作于谢雨途中,记录了沿途见闻和感受。
《浣溪沙》,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沙”一作“纱”,又作《浣纱溪》。双调42字,上阙三句,三平韵;下阙三句,两平韵。 【注评】 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衣指衣服,巾指头巾,这里代指身上。
○簌簌枣花落于衣巾,凭触觉感知。 村南村被 牛衣:本指用麻或草织成给牛取暖的衣,这里形容卖黄瓜者衣着破旧。衣服虽破,但有黄瓜可卖,也是可喜的事。古柳;老柳树(下)。○卖黄瓜是视觉感知的。 上阕写沿途见闻,是一片丰收景象,虽末言喜,却露出喜色。
酒困路长惟欲睡,酒困:喝酒喝得迷迷糊糊的。路长:这里意思是走了很长的路。惟欲睡:只是想睡觉。○此刻欲睡是曾经高度兴奋后的反应,暗传一路上心情无比喜悦。 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阳升得很高,暗示起得早。
照应上句“路长”。漫思茶:很想喝茶。漫,这里有“不由得”的意思。○日高人渴,表现出旅途的劳顿。但为民众谋利益而致劳苦,太守岂真以为苦?‘敲门试问野人家。试问:询问。因为不是事先打过招呼。野人家:住在乡下的人家,即农家。
○太守口渴,敲农家门讨口水喝,真可谓鱼水情深。 下阕写途中感受,曲曲传出主人公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译文】 头上身上簌簌落下枣花, 村南村北轧轧响着缫车, 庄稼人大柳树下卖黄瓜。 酒上头路正长只想睡觉, 日渐高口渐干很想喝茶, 敲敲门贸然找到老农家。
【简析】 小令的上阙描绘了一幅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图画。正当枣树扬花的季节,那枣花金灿灿,虽然细小,却香味袭人,从枣林穿过,簌簌飘落的枣花会洒人满头满身。桑叶沃若,春蚕已经收获,此刻家家都在煮蚕,空气中飘浮着煮蚕的奇香,村南村北轧轧的缫车声响成一片。
古柳树下,一位衣裳简朴的老农正歇担休息,他挑着黄瓜游乡叫卖——黄瓜上市之日,正是小麦泛黄之时,“春畴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苏轼《南国》诗句),沉浸在仲夏丰收奏鸣曲中的庄稼人,心中泛起喜悦的波澜。
他们庆幸天公作美,在春旱之年赐给他们一场透雨,使农作物得救了,终于有了收成。他们更庆幸逢着一位好太守,在大旱之际率众祈雨,精诚动天,祈得甘霖,救助百姓于水火之中。这位好太守不是别人,正是小令成了,该到老地方祭神致谢。
如果把祈雨比作科举考试,则谢雨有如金榜题名后的庆典,漫漫长路上回味如愿以偿的满足,当事人的心情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下阙首句说“酒困路长惟欲睡”,字面上是说酒喝得迷迷糊糊,路也走了很远,只是想睡觉——似乎情绪不高。
但此刻的欲睡恰是曾经高度兴奋后的反应。大约祭神时伴随着一次官民同乐的酒宴,太守被敬酒而无从推辞,多喝了几杯。而对于很能喝酒的人来说,喝到轻飘飘只想入睡的份上,是恰到好处。次旬“日高人渴漫思茶”与首句是对偶句,词牌规定如此。
这一句补足了途中感受:“日高”暗示起得早,照应上句“路长”“人渴”照应上句“酒困”“路长”,并逗出当句的“思茶”以及结句的“敲门试问野人家”。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顿,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
此行尽管劳顿,但这是在为民众谋利益,在尽太守的天职,何“劳顿”之有?此行尽管劳顿,但这是老天爷对太守的嘉许,是太守为政有成的生动写照,何“劳顿”之有?作者的狡猾就在于尽量露出些劳苦的假象,似乎他不把为政有成看得很重,这恰恰证明他看重政绩并引以为荣。
敲农家门讨口水喝,很可能是太守设计的小动作:堂堂太守向辖境中的百姓家讨口水喝;一个为辖境百姓祈得及时好雨的太守向百姓讨口水喝,这感人恍然大悟,下阙所写途中感受的背后,曲曲传出了主人公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巾 “巾”指供擦拭、覆盖、包裹、佩带等用的一方布帛,古今在这一义项上是一致的。古人以巾裹头,后即演变成冠的一种,称作巾。本诗“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中,“巾”即指这种冠。
“巾”用作动词,是包裹、覆盖的意思。 野人 “野人”在古汉语中义项较多,①上古谓居国城之郊野的人。与“国人”相对。本诗“敲门试问野人家”即取此义。②指平民。如自居易《访陈二》诗:“出去为朝客,归来是野人”③借指隐逸者。
④士人自谦之称。⑤粗野之人。指缺乏教养,没有礼貌,蛮不讲理的人。 《题破山寺后禅院》解析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作者介绍】 常建(生年年不详),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一生仕途报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堆、孟浩然一派。《全唐诗》编其诗为一卷。 【解题】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卷一四四。
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注评】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指日出前的一段时间。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自兴建至盛唐时期已有百年以上,所以称古寺。初日:初升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意思是旭日照在高树的梢头。 ○旭日下,古寺在高林丛中,气氛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径:竹林丛中的小路。通:通往,通向。幽处:幽静之处。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二句写禅房幽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山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鸟性:禽鸟的习性。潭影:清激潭水中的倒影。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观赏山光水色,触发了出世的情思。 万籁(1ài)此俱寂,但馀钟磬(qìng)音。
万籁:一切声音。籁:空穴里发出的声。这里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俱:副词。全都。寂:沉寂,听不到。但:只。馀:剩下。钟磬音:敲击钟磐所发出的声音。磐: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钵,铜铁铸成。
寺院诵经、斋供时以钟磐之声为号,发动用钟,止歌用磐。 ○以钟磐音结束全篇,更加突现古寺之幽。 【译文】 清晨进入这座古老寺庙, 旭日正照着高高的树林。 一条竹径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周围花木郁郁葱葱。
山林的美景使百鸟欢悦, 潭水倒影让人杂念全消。 一切声响此刻全都沉寂, 只有钟磐声在空中回荡。 【简析】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更加迷人。
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面龙点睛之笔。常建题诗时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诗境依游览的过程逐步展开。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诗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胜境的向往之切。大约赶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门,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时刻了。次句既交代了时间的推移,也描绘了古寺的总体风貌,它掩藏在大片高树丛中,旭日照耀下,宁静的安谧。
诗的第二联是入寺之后的经历,沿着竹林间的一条小径走去,小径尽处是僧侣的寮房。这里花木抉疏绿草如茵,气氛更显得安详、幽雅。句中的“幽处”、“花木深”,既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氛围,也传达出诗人欣赏、赞叹之情。
诗的第三联正面写诗人观赏的感受。这两句说,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前一句是就自然界而言,说这里是禽鸟与山林相得之所,是一派祥和气氛。后一句是就人与自然环境而言,说这里的山光水色不仅可以娱悦人的耳目,而且可以净化人的灵魂。
游人在尘世烦躁、疲惫的心态,一到这里经过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复,使精神升华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句中“山光”是指“初日”在草木岩石之间的反映;“潭影”则是山光和天色在水里的反映。这样写不仅从结构上与第二句“初日照高林”形成照应,而且使“初日”贯穿始终,更加突现这轮初日,让人觉得这里的阳光有特殊的魅力.读者终于领悟到,诗人写“山光”“潭影”的用意在烘托他心中的一轮“初日”。
是佛光的照耀,才使得这里的山光、潭影获得了“悦鸟性”和“空人心”的奇效,使自然界的山水、阳光等等变得清洁、宁静、安详、和平,从而构成破山寺这一块净土。诗的尾联点破了这种对佛教法力的礼赞。诗人说,此时此刻,外界的一切声响似乎都沉寂了,远逝了,只有悠长的钟声和清脆的磬声在回荡,在远播,似在警戒沉迷,似在赞许觉悟。
诗人整个身心都融进浓厚的宗教氛圈之中,写游览达到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引人入胜。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浑融,意味浓厚,历来广为传诵。由本诗演化出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字调句基础知识举要】 万籁俱寂 万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成语“万籁俱寂”的出处,正是常建本诗“万籁此俱寂”之句。 曲径通幽 “曲径通幽”用作成语,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僻隐的处所。语出本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别的本子作“曲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