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军事

以彻底保全自己的皇位,是不是说明他其实很仁慈?

景帝在迎还英宗让其居于南宫后根本没有考虑加害英宗,以彻底保全自己的皇位,是不是说明他其实很仁慈?我觉得景帝是个仁慈之君,否则迎回英宗后还是可以下毒手加害的,可他根本没往那想。结果被一些怀有个人目的的人帮英宗夺门复辟,也把自己与于谦送上了不归路。不知我的分析有无道理,我觉得景帝虽然未把皇位回归英宗,但他对英宗做到了有情有义,这个人心眼一点都不坏。

全部回答

2007-06-11

0 0
    不然。景帝和英宗兄弟之争,还是比较激烈的,和所有宫廷争斗一样,死了很多很多人,而且这次争斗,内廷死的比外廷还多。两皇之争的始末,都有两皇身边的太监,以及负责保卫和监视他们的锦衣卫的参与,为何太监、东厂、锦衣卫的地位比阁臣还要显赫,与皇帝的支持密不可分。
   两皇之争中有三个关键事件:一是“迎接上皇”,二是“上皇复辟”,三是“复储之议”。  本来作为监国“升任”皇帝的景帝,时时刻刻都受到英宗养母孙太后一伙的排挤,连一个磊落的名分都得不到,太子也立的是英宗之子朱见深,虽然受到群臣拥戴,但心中难免郁愤难填。
  本想打败瓦剌,终于可以坐稳江山了吧,谁知这时也先提出释放英宗,群臣竟然也都赞同,最可气的是于谦也主张迎回英宗,这可要了亲命了,景帝到底不甘心他兄弟回来跟他争皇位,再三反对不了,只有委屈答应“迎接上皇”。
    最后老大不高兴地用很简陋的礼仪迎回英宗后,景帝就把他软禁在南内。景帝和孙太后之间对于皇位的争夺,随着英宗的回国变得复杂起来。 英宗身边的内侍多是景帝派过去的,其中有一位御用监少监阮浪,和英宗很投机,得到了英宗赏赐的金袋金刀。
  可这位阮浪实在马虎,把上皇的赏赐转手送给了防卫使王瑶;锦衣卫卢忠得知后,便把此事渲染成阮、王二人串联上皇、“密谋复辟”报告景帝。  景帝的痛处就是“复辟”二字,当即把阮王逮捕。
  但是阮王二人到死都不肯诬陷英宗,景帝知道这么干动摇不了孙太后为首的支持英宗的势力,只能另想法子。 怎么办呢?废太子应该是个釜底抽薪的办法。景帝和宠侍兴安等人,甚至不惜贿赂阁臣。景帝这手虽然很不光彩,但也大获成功,原太子朱见深贬为沂王,景帝之子朱见济荣升为皇太子;为了安慰英宗,象征性地把他另几个儿子封了王。
    本来这一下景帝的江山应该坐稳了吧,可是朱见济实在“不济”,当了一年半的皇太子就薨毙了。群臣看到景帝没有第二个儿子继承太子之位,又提起让朱见深“复储”的事。景帝大为光火,不惜用酷刑镇压这“复储之议”,牵连十分广泛,导致一时间无人敢提“复储”二字。
  儿子的死和权位的飘摇让景帝郁愤成疾。  到景泰八年正月郊祀的时候,群臣又在病势沉重的景帝面前重提“复储”之事,景帝终于经不住打击,一病不起。这样就给了石亨等投机者绝好的机会。
  孙太后,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于是趁机拥立英宗复辟,是为“夺门之变”。 “夺门”之后,英宗终于可以出一口恶气了,他把病重的景帝一个人扔到西内等死,孙太后也发诏恶意攻击景帝。  二月十九,景帝薨,英宗还要求景帝的嫔妃给他殉葬,这就有那么点报仇的意味了。
  景帝的汪皇后,因为群臣保驾而得以逃脱殉葬。直到朱见深即位后发表了一封两头讨好的诏书,肯定了景帝抵御外敌的功勋,才为这场兄弟之间残酷的皇位争夺战划上了句号。 权力之间的争夺,本没有伦常和情谊。
    景帝和英宗之间的矛盾,与其说是因为有奸臣钻营,不如说是他们作为帝王家庭成员、又适逢外敌入侵、“天有二日”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参考书目:《明代宦官与三案》 温功义著。

2007-06-11

61 0
山贼无名转帖的好。我就不再贴了。 就一句话: 景帝不是李世民, 才有于谦祸杀身, 当机不断缘内乱, 再说历史教后人。 明宪宗成化朱见深像: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军事
公务办理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其他社会话题
法律
宗教
军事
军事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