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问诗

请问有一首的最后一句是"画眉深浅入时无",它的全诗和诗名,背景出处,作者?谢谢!

全部回答

2007-05-16

0 0
     唐朝诗人朱庆馀,写过一首非常出名的七绝:“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稍稍了解一点背景的人都知道,这首诗的真正用意并非描写洞房花烛,而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干谒诗。
  诗题《近试呈张水部》告诉我们,这是朱庆馀在临考之前,呈给张水部的。  张水部是谁?当时诗坛上大名鼎鼎的张籍是也。张籍诗既写得很好,又担任着主考官,所以朱庆馀才会有此一举。   学而优则仕。
  在唐代,书生们受儒家文化的浸润,具有强烈的社会现任感与使命感。他们往往以从政为职业,并藉此安身立命。而政府官员的任命与提拔,一靠科举发现,一靠伯乐推荐。  靠伯乐推荐,必须首先自荐;通过考场应试,也常常在考试前先给考官送几篇得意之作混个脸熟,以便在正式录取的时候增加一点保险系数。
  无论采取哪种形式,自我推荐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首《近试呈张水部》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它以贴切而得体的比喻,巧妙生动地把应试前既自负又担心的复杂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深得主考官张籍的激赏。
    张籍还为此专门写过一首七绝《酬朱庆馀》作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故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自我推荐方面,英年早逝的初唐诗人王勃,可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位流星般的诗人在其27年的短暂一生中,写过好几篇此类文章。   早在十四岁的时候,他即给地方官呈过一篇《上降州上官司马书》,表达自己的政治抱复。  可能是地方官认为他年龄太小而不了了之。
  第二次是在他十五岁的时候。新拜右相刘祥道到关内视察,他乘机上书这位右相大人,恳请予以引荐,可见王勃当时的迫切心情。刘祥道见一位十五岁的童子有如此才华,非常吃惊,说了一句话:“此神童也。”同时,把王勃的这篇文章批转人事部门阅处。
    接下来,王勃又两次给国家人事部一位姓皇甫的副部长上书,显示自己的满腹才华,表达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强烈愿望。在刘祥道和皇甫先生的举荐下,他得以步入仕途。可能是嫌进阶的速度太慢,在十七八岁以后,王勃又连着写过多篇类似的文章,其中有一篇他还托人转交给了皇帝。
  可能是因为他人微言轻,再加上个性锋芒毕露,效果都不大好。  终其一生,都在求仕、漫游中郁郁度过。   在这方面,连一向恃才傲物、自视甚高的李白都未能免俗。为了出仕,他不得不放下清高,去拜谒和吹捧权贵。
  给荆州长吏韩朝宗写的那封著名的书信《与韩荆州书》,就是李白干谒权贵的典型。在信中,李白对韩朝宗大加赞誉,说他“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  ”从历史上看,韩朝宗品行比较端正,但并无太突出的政绩,文采也并不出众。
  李白之所以言过其辞,无非是想得到他的引荐罢了。与此同时,李白还分别投书安州裴长史和李长史,表达了同样的愿望,但均没有结果。直到天宝元年,李白在好友吴筠的介绍下,才入朝供奉翰林,这距离李白上书已有十年的光景了。
       象这样的例子,在唐代绝不在少数,而是行成了一股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参与,才使唐代的文坛、政坛热闹非凡。他们对政治的热情,固然有安身立命的因素在里面。
  但是,那种济苍生、安社稷的宏愿,那种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人格魅力,今天看来,依然熠熠闪光。  只是,他们秉有的文人气质与才华,多与世情不合,其特立独行、不受礼法约束的个性,难以使他们在复杂险恶的官场周旋。
  因此,他们最终多以悲剧结束,也就不能不令人喟叹了。 。

2007-05-16

133 0
闺意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作者:朱庆馀 朝代:唐五代 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人 受知于张籍,登宝历进士第。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