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有关《红楼梦》的人物

有关《红楼梦》的人物20个。分别列举人物、性格及从书中哪里看出。谢谢各位!!!

全部回答

2007-02-19

0 0
    薛宝钗是个才学出众的美人。         贾贵妃回来探亲,要去大观园游玩一番。贾贵妃让众姐妹个人题一匾一诗。宝钗题的匾额是:“凝晖钟瑞”,写的诗是: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瞻仰处,自惭何敢再为辞。
           贾贵妃听后,连连称赞她的诗和林黛玉一样好。         我觉得薛宝钗的发言总是好钢用在刀刃上那种,一大半用来展现自己的学问见识:     (1)省亲夜,宝玉做芭蕉诗,想不出关于芭蕉的典故,薛宝钗随口道来,宝玉连声赞她是一字师;     (2)贾宝玉信口说《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是热闹戏,薛宝钗马上背出戏文中的一套《寄生草》,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正迎合了贾宝玉所好的那个调调,喜得他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晓,让林黛玉很不痛快;     (3)宝玉的莽撞与无事忙得罪了湘云和黛玉,遂做一偈明志,又是宝钗随口道出六祖坛经里的典故劝告他,宝玉为之叹服;     (4)有一次,惜春做画,也是宝钗给她筹划,要用哪些颜色工具,从石绿管黄一直到水桶木箱生姜大酱,黛玉开玩笑说再要铁锅锅产,好配上那些作料炒颜色吃,宝钗说,你哪里知道,那粗色碟子保不住不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酱在底子上烤过了,一经了火是要炸的。
    一个小细节里透露出宝钗的艺术修养和生活知识,其他的太太小姐只有恍然大悟的份。         宝钗还是一个朴素淡雅的人。     宝钗虽出身皇商,但她却显得很朴素,不喜欢涂脂抹粉,更不喜欢穿金戴银,就连衣服也是很朴素很朴素的。
    薛宝钗喜欢素喜自然朴陋的生活。所以,大观园中选住所,她挑的是简洁朴素的蘅芜院;她的房内摆设也很素雅。第八回对她住所环境的描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还有四十回写蘅芜院“及进了房屋,洞雪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慢,裘褥也十分朴素。
    ”从中可以看出宝钗是一个不喜欢惹事生非,不喜欢出风头的人。       薛宝钗虽然处事圆润得到荣国府上上下下的喜欢,但在爱情上败得一塌糊涂,她空有婚姻的躯壳却得不到宝玉的真爱。
  在那样的社会像宝钗这样善于处事的女子同样还是跳不出封建桎梏的魔掌,和黛玉一样同样红颜薄命,由于贾宝玉的出家,落得个独守空房、终身守寡的悲惨命运。  在那样的封建社会,像薛宝钗这样的女子压根儿就不该嫁给宝玉这样的叛逆者。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和晴雯心地纯洁、善良,性格清高、刚直,同被比作中通外直的芙蓉花。莲花在佛教中是圣洁的象征,受到僧人的顶礼膜拜,可见作者是把她们比作了人中之“仙”。然而物极必反,太正,太美的事物往往娇弱,“仙”终究不能在尘世长存,更何况当时的社会环境又非常恶劣,正如代表林黛玉的“木”便只能在春暖花开的季里生长,而黛玉的咳疾和失眠症也正是需要“出家”(和尚曾劝黛玉“出家”),避开纷扰的尘世,清心静养,才能康复。
    否则不仅身体,性格也会表现出许多弱点。作者在欣赏她们超凡入圣、飘逸脱俗的内质的同时,对其弱不禁风、目下无尘的外在则深表遗憾,曾讥讽黛玉“露酸”,晴雯“口角锋芒”,并且她们都患有“不足之症”。
     由于薛宝钗和袭人所秉的“气”是世俗的“邪气”,所以她们也就能适应各种环境,像“金”一样被世人喜爱、膜拜。  作者一方面深刻揭露和谴责她们内心的世故、阴险、冷漠无情;另一方面也赞赏她们贤惠、豁达的性情和丰美的身体。
  尽管这些美好的表面现象只是她们用来迎合世人的手段,作者仍然一分为二,称赞宝钗“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称袭人是“贤袭人”、“如兰似玉”。   所以,在作者的眼里,她们四人都是美中不足的人,有长处,也有短处。
    或者可以说,正气之人是“世外仙姝”、“阆苑仙葩”、“花神”般的超现实的人;邪气之人矫揉造作、俗不可耐的过于现实的人。那么,有没有人能将两方面的优点集于一身呢?有,是贾宝玉。
  他既品质纯洁,又有丰富的情感和健美的外表;他既热爱美的心灵,又热爱“美色”。“内正”和“外邪”完美结合的他便是曹雪芹心中“美玉无瑕”的理想的自然人。  宝玉的名字也寓意了他兼有宝钗和黛玉的个性,可见作者的思想既不流于世俗,也不同于君子之道,而是取长补短。
  因此,我们再不要把林黛玉、晴雯的痨病当作高贵的病,把她们的孤高自许当成是优点,也不能把薛宝钗和袭人的功利思想看作是美德。 黛玉是怎麼样的一个人呢?她完全不懂世俗社会的一些钩心斗角的事情,她全部不知道,她就是一派天真。
    其实红楼梦就是代表曹雪芹他的观点,曹雪芹最欣赏的人就是带著最原始的,我们人类最纯真的部分,没有受到任何的污染。所以贾宝玉所喜欢的女孩子,就是没有经过污染的女孩子。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黛玉对贾宝玉的感情表露无遗。
  虽然她常常整贾宝玉,常常不理他,常常生气,为什麼 因为我们出气的往往就是你最亲近的人。  所以林黛玉会把一些气发在贾宝玉身上 那她为什麼那麼常常生气或常常哭呢 因为-焦虑。
  各位看到这就是,她的焦虑来自於:第一个,她没有安全感。黛玉因为她爱上宝玉之後,她知道她的婚姻没有自主权,所以她非常焦虑。那第二个焦虑是什麼呢 她看到贾宝玉对其他的妹妹都很好,她也感觉不出来,不知道贾宝玉就是特别对她好,,这时候她就会焦虑。
    第三:中国传统社会都认为要门当户对,贾宝玉身上有一块玉,薛宝钗有一个金锁,所以金玉良缘是相配的。大家也觉得薛宝钗的金锁的八个字和贾宝玉玉上写的八个字很配。你想想看这是多大的威胁 所以因为黛玉有那麼多的焦虑,她会表现出嫉妒。
  讲完黛玉的性格,我们就来更容易体察这篇『黛玉葬花』的意义。  黛玉就是因为贾宝玉对宝钗太好了,冷落了她,所以才会吃味到去做葬花的这个动作。当她一个女孩子看到花落的时候,写出这麼优美的词来,而且表现出她自己。
  因为她自己的身世和这个花是一样的,她的生命和这花是一样青春年华,可是被风一吹就掉下来了,不单单象徵了她生命的处境,也象徵她的未来,她是一朵被吹落的鲜花,还不该凋落的时候,它就凋了。  所以她在写葬花词的时候,同时也双关了埋葬她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
   红楼梦人物介绍-贾宝玉 贾宝玉是悲剧的中心人物。他锦衣玉食,珠翠环绕,生活在温柔富贵乡里。但是,他并不满意这种生活,讨厌家庭加给他的种种精神上的枷锁,渴望无拘无束的生活。一群纯洁无邪,聪明伶俐的女孩子生活在他的周围,她们的诚挚热情,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著他,她们的不幸和痛苦启发著他。
    酷爱自由的性格使他对一系列的封建教条产生了怀疑和否定的思想。 他否定读书做官的科举道路,鄙弃功名富贵。宁可读《西厢记》,《牡丹亭》,而不肯读四书五经,不讲八股文,不愿与贾雨村一流的名利之徒交往,不爱听「仕途经济」之类的「浑帐话」。
  他毁僧谤道,褒贬忠孝,与封建教育的一套格格不入。  元春封为贵妃,贾府里上上下下欢天喜地,只有宝玉置若罔闻,毫不介意。他大胆地否定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同情被污辱,被损害的的女子。
   在对湘云的判词写着:“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判词概括了湘云生于富贵,长于忧患,自幼失去父母,且又遭逢未杨,只能在贫困潦倒中度过苦痛一生的悲惨遭遇。
    由于她的一生极富变化,因此她的性格也随生活境遇的转变而有所变化。 由于她自幼生活在封建统治的高墙深院内,被禁锢在侯们似海的封建记邸中,长期标准的封建教养,使史湘云接受了一整套陈腐传统的思想观念。
  在第三十一回写的史湘云与丫环翠缕谈阴阳的一段话中:史湘云认为“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  ”当翠缕提出:“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时,史湘云就说她“糊涂”,骂她“放屁”,接着又把自己的观点作了进上步说明:“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
  ”史湘云的这一篇宏论,突出地表现了她受封建的唯心主义的荼毒之深。  暴露出了其封建阶级的本质。 在这一湘云与宝钗是同一思想体系的。在她第一次正面出场贾府时,还是与林黛玉同榻而眠,而到了三十七回应邀入诗社时,就被薛宝钗拉去蘅芜苑同住了。
  在第二十一回,她见到贾宝玉要吃胭脂,就一巴掌把胭脂打落,同时骂他“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才改过。  ”从这就开始展露出这个贵族少女身上的封建道学气。接着她又操着薛宝钗的腔调,来劝贾宝玉去结交贾雨村之流,走仕途经济的道路。
  这一番薛宝钗式的言论,惹得宝玉大为光火,立即象过去对薛宝钗一样,斥之为“混帐话”,给她难堪,赶她到别屋去坐。由此可见,在史湘云骨子里的,还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但随着她寄食依人的不幸遭遇和四大家族的衰落破败以及大观园的动荡不安,在最后一次诗会上的《柳絮词》明显地表现了她不愿封建阶级的“春光别去”及对将彻底失去天堂的无限依恋和哀悼。
   不过湘云性格的最大转换是在七十六回,那年仲秋节的日明之夜,贾母带领全家在大观园里开宴赏月。  他们虽强打精神,寻欢作乐,又是击鼓伟花,又是饮酒赋诗,又是说笑话,但一派肃杀破败的气氛却紧紧围绕着他们。
  再加上一阵阵传来的呜咽凄清的笛声,敏感多愁的黛玉自然对写感怀,俯栏垂泪。当更定夜阑,席散人归时,只剩下同病相怜的史湘云来宽慰林黛玉。说着说着,她也不禁对宝钗有所鬼抱怨“可恨宝姐姐,天天说亲道地热,早已说今年仲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
    亲历贾府重大变故,受到宝钗冷落,体会到世态炎凉的湘云终于对封建势力有所隔绝了。她与黛玉共同唱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贵族阶级覆灭前颓丧绝望的哀歌。另外在史湘云身上,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英豪阔大”“需月风光”的品格和横放杰出的才华等一系列的下面形象。
   史湘云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她辩证的人物思想性格对揭示作品本身所表现的社会矛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借用你的精彩的资料 但闻其声,如见其人——浅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特色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徐静 发布时间:2006-1-12 阅读:635次   作者:郭霁虹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其思想内容的丰富,艺术成就的卓越和涉及范围的广阔是其它小说不能望其项背的。
    在《红楼梦》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中,最突出的是作者于日常生活的描写中塑造的一批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又得力于人物语言的精妙安排。曹雪芹以他精湛的艺术功力和现实主义精神来描写人物的个性语言,以至于听到“林妹妹”我们就会联想到是贾宝玉在唤黛玉;听到“宝兄弟”就会想到是宝钗来了;听到“厄哥哥、爱哥哥”就知道是史湘云在说话;而“心肝儿肉”却又是贾母的声口了。
    曹雪芹刻画人物语言如此精彩,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正如老舍说的“翻开《红楼梦》看看,那绝对是《红楼梦》,绝对不能和《儒林外史》或其它的任何小说调换。”(《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鲁迅也说:《红楼梦》“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
  ”(《看书琐记》)   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的反映,只有又切合身份又个性化的语言才能使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这是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有无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因为文学尤其是小说的特性就是要通过创造“每个人是典型,但同时也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恩格斯《致敏·考茨基》《马克思书信选集》434页)的形象,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感染和启迪。
  曹雪芹自己也在《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就表明:他写的不是那种“千部共出一套”,千人一面,众口一腔,“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说”的作品,而是他“亲闻亲睹”的“事迹原委”,是把这些事迹“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地写出来的,“令世人换新眼目”的作品。
    所以《红楼梦》人物形象的语言也就写得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栩栩如生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红楼梦》的成功是人物形象的成功,而人物形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物个性语言的成功。
   一   《红楼梦》一书前后出场的人物共有400多人,这些人物都在同时代环境中生活,所以便有着某种相同共通的东西,而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人生阅历又决定了各人不同的社会面貌和特征。
    曹雪芹是一个高明的艺术家,他根据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特点来安排人物的语言,既让他们有共同的时代特点,又让人从话语中辨别出各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例如:在荣宁二府中的主子和奴才,身份地位虽不同,但在对外人说话时爱说“我们府里”、“我们爷儿、”“我们奶奶”;在说时间时多用“多早晚”、“好早晚”、“这早晚”、“今儿”、“明儿”、“昨儿”、“前儿”;称人及合称时爱用“爷儿”或“爷儿们”,“姐儿”或“姐儿们”,“哥儿”、“娘儿”:还有“一会子”、“才刚”、“越性”等语言,让人一看,就能感觉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和特定的氛围以及这些人物活动的地方背景。
    当然由于身份地位的区别,主子和仆人说话的口气和腔调是不一样的。例如:第三十一回中湘云和丫头翠缕的一段关于“阴阳”的对话就能很清楚地反映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   翠缕道:“这是公的,到底是母的呢?”   湘云道:“这连我也不知道。
  ”   翠缕道:“这也罢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   湘云照脸啐了一口道:“下流东西,好生走吧!越问越问出好的来了。  ”……   翠缕道:“姑娘是阳,我就是阴。
  ”   湘云道:“很是,很是。”   翠缕道:“人规矩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   湘云笑道:“你很懂得。”   做为丫环的翠缕居然敢问主子小姐所得麒麟“阴阳”、“公母”,这是大不恭敬的,肯定要遭到主子的啐骂。
    如果翠缕同是小姐身份,湘云会啐骂吗?况且,作者笔下的小姐也决不会说出翠缕那样没水平的话。我们从两人的对话中,分辨出了她们的地位和身份,对话也为主仆二人的语言涂上了不同的色彩。
     再如第四十四回,贾琏和鲍二家的奸情暴露,凤姐泼醋,贾琏逞威,都拿平儿出气。受了冤枉,横遭打骂的平儿还被贾母警告:“今儿是他主子的好日子,不许他胡闹。  ”这就活现出了一幅主子蛮横霸道的面孔。
  主子任是胡闹也是有理的,奴才任是委屈也不许吱声,还得小心地伺候主子,讨主子欢心。所以虽是平几被无故冤枉打骂了,最后还是得给主子凤姐磕头赔罪:“奶奶的千秋,我惹了奶奶生气,是我该死。”平儿是丫头、是奴仆,而奴仆是永远没有理的。
    它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主贵奴贱的语言行为规范。从这里,我们可看到,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等级的了解是何等的透彻,刻画的是何等的准确。  另外,恰当地安排什么人说什么话,做到“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了。
  (鲁迅《小引》、《集外集》)比如在父子、夫妻、长幼、主客关系上,曹雪芹安排的语言精彩绝妙、恰如其分,看到话语,就知道是父说还是子说的,是夫说的还是妻说的。  这儿我们仅以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为例来分析。
  这回里,出场的是宝玉以及他父亲贾政,其余的一干人全是陪衬。最有趣的是那一群捧场凑趣、阿谀奉承,打哈哈的“清客”。   宝玉却是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
  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  ”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之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齐发哄声道:“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   这里贾政既装出一幅严父的面孔,教训儿子,不准儿子在人前卖弄,自己却又要在众人面前炫耀儿子的才学;贾宝玉也依侍着众星捧月的地位和诗才,鄙视众儒的态度溢于言表:“众清客”可是摸透了父子的脾味,他们的话无论是合唱、轮唱、重唱(“一人道、又一人道、众人道”)都是为了配合主角的表演,突出主角。
    这些人姓甚名准,谁说了哪句话作者并没有清楚交代,我们能说这些人的语言模糊吗?不!其实正相反,这正是作者写人物语言的精妙之处,以类型化的笔法来写“众清客”的语言。从全局考虑,只有这样写最恰当,最相称。
  因为读者都不需要知道“清客”们谁是谁,又因为所有“清客”的禀性都是一样的,他们就是一群跟在权贵屁股后面起哄、捧场的赘物,他们的职责就是帮闲,帮主子把闲得无聊,闷得发困的时间打发掉,不顾脸面,毫无廉耻,只要逗得主子高兴、满意就是本事,然后,求得主子的一点点施舍。
    这就是清客的共性,也是清客的个性。曹雪芹硬是把这些清客的特色语言写得纤毫毕现,入木三分。 二   人物的思想性格、心态对人物的语言色彩往往起着很重要的影响。
  正如恩格斯说:“我觉得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给雯·拉萨尔的信》《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一卷38页)《红楼梦》中写了大观园内外几百个人物,作者从他们的性格、心态来准确的把握人物语言。
    例如黛玉、宝钗、湘云三人的才貌相当,家世相埒,且都与贾府有亲,跟宝玉都相当亲近,但三人的思想、性格都大相径庭,因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宝钗装愚守拙,随分从时,行为豁达,温柔端方,言语温和,很得人心。
  例如在八十三回中,金桂和宝蟾吵架,薛姨妈和宝钗去劝架,而金桂却一味地撒泼,言语咄咄逼人,把宝钗说得“又是羞,又是气”,可她并不跟金桂针锋相对,只是“忍了气”,劝妈:“你老人家不用生气,咱们既来劝她,自己倒多生了一层气。
    不如且出去,等嫂子歇歇再说”。宝钗对金桂的讽刺挖苦退让,表现了她恪守封建妇道地复杂性格,对金桂讽刺她没有“贵妃的命”,将来要“守活寡”,她不是听不懂,只是“装愚守拙”,她内心是痛苦的,但她不跟金桂吵,她要的是好名声,给人一个温柔贤淑的好印象;而黛玉则完全不同,她不会处人处世,除了一个贴身的丫鬟紫娟外,几乎没有知己,她目无下尘,语无忌惮,常常得理不让人,直露锋利的言辞,常常有意无意的得罪了人。
    如她当着众人的面叫袭人“嫂子”,戳破了别人的隐私,有不怪之理。还有她的直率、“小性儿”也从语言中泄露出来。当周瑞家的代薛姨妈送宫花给她时,她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周瑞家的告诉她别的人都有了,这两枝是她的,她又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这事要换成是宝钗或别人,可能不会说什么,因这只是一件小事而已,可黛玉的性格却导致她必须表露她不满的情绪,这才是她,也只有她才会这么说;湘云性格坦荡开朗,豪放爽快,才华横溢,她的言行往往能带给人笑声和愉快,如第三十七回,大观园姐妹偶结海棠社忘了告诉她,后来,众人要她作诗,作不好便要罚她做东道,看湘云是怎么说的:“你们忘了请我,我还要罚你们呢。
    就拿韵来,我虽不能,只得勉强出丑,容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情愿。”“众人见她这般有趣,越发喜欢,都埋怨昨天怎么忘了她。”湘云这段话说得娇憨喜人,所以逗得“众人越发喜欢”她,湘云的语言往往童口无忌,任意挥洒,有如一个大大咧咧的小子。
  众人却喜欢她,因她的话不似黛玉的尖刻刺人,也不像宝钗的温婉端方,像一条欢快轻俏的小溪那样让人喜悦。  如果说黛玉语言的犀利尖刻、讥诮任性让人受不了的话,宝钗一本正经、煞有介事的语言也让人觉得压抑,只有湘云的语言是受人欢迎的,它活泼明朗,让人觉得轻松愉快。
   三   人物说话的内容、方式、态度是受一定环境和场合制约的。因为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说话做事不可能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曹雪芹深谙此中之味,所以《红楼梦》虽描写的是以贵族大家庭的日常生活,这里面却也有着各类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生活场景,它可算一个社会的缩影。
    因此,生活在其中的人,他们的性格和语言无不受其影响,作者从深刻理解人物所处的实际情势入手,紧紧抓住容易引起人物性情冲动的因素,精细深入地剖视人物内在的意欲、情感和心理变化,包括人物最隐蔽、最微妙的东西,从而摄取和凝练人物最真切深刻的语言,并从不同环境和场合里多侧面地捕捉人物个性化语言的丰富感。
    《红楼梦》中凤姐出场最多,而每次所处的情境也都不—样,所以说话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如在第三十八回螃蟹宴上,凤姐在宴中亲自张罗伺候贾母,当贾母说起小时失足落水被救时鬓额上让木钉蹦留下一坑疤时,凤姐为讨贾母高兴,不等别人说,先笑道:   “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大的福町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使鬼差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
    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小窝儿,因为福寿盛满了,所以便倒凸高些来了。”   “未及说完,贾母及众人都笑软了。”这是凤姐的放诞取笑,也是阿谀奉承,是迎合老祖宗爱吹爱捧的特性的。
  更何况“怄老祖宗笑笑儿”让她“高兴多吃两个螃蟹”。因此老祖宗不但不恼她,“倒喜欢她折磨着”。  所以,偌大个贾府再也没有第二个敢于笑谑自如地在“老祖宗”面前“这么着”的。凤姐在取笑中奉承贾母的语言是别具特色,用心颇深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凤姐在另外场合种的语言形式,如对下人骄横的语言。在协理宁国府料理秦氏丧事时,刚上任就对赖升媳妇训话而实则却是警告众人: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  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的好性儿,诸事由得你们。
  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置。   这可算是凤姐的就职演说,她面对的是管家仆人,话说得既严谨又婉转,既精悍又摄人,警告、危吓兼而有之,可见凤姐卖弄才干,称强逞威的个性,其飞扬跋扈之势显露无余。
    第六十七回凤姐闻秘事训家童时则是凶相毕露,大打出手了。兴儿战战兢兢的磕头,凤姐先喝命“打嘴巴”旺儿过来才要打时,凤姐又骂道:“什么糊涂忘八崽子!叫他自己打,用你打吗?一会子你各人打你嘴巴子还不迟呢!”如果说凤姐对赖升媳妇的话带有几分威吓的意味,那么这里喝命兴儿打自己嘴巴,连想为她效力的旺儿都遭斥骂,则是实实在在带有动作性的,露出了十足的心硬、脸酸、嘴狠、手辣的泼妇相了。
    在第十五回中,送殡铁槛寺,老尼替施主女儿向凤姐求情时,凤姐在这冷僻之地,且无他人在旁的情况下,则向老尼直露胸臆:“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阴私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
  你叫他拿三千两银子来,我就替他出了这口气。”凤姐惯于机变,又势利,平时很少直吐真言。  纵观全篇,唯独这段话毫无隐晦和掩饰,赤裸裸地暴露出她贪婪贿赂的本性,耍弄权术的罪恶行径,暴露了她不信天地报应,唯信金银财帛的腐朽灵魂。
  由此我们也可看出凤姐这个“行事比世人都大”的人,在不同场合的语言表现。作者将凤姐这个“脂粉队里的英雄”置身于各样的环境和场合里,挖掘了她变幻无常,多种多样的语言表形形式,十分出色地刻画了她在各种情景中微妙的心理变化及其语言的影响。
    使读者听其声,见其人,知道她是怎样一个能说会道的人。   不仅象风姐这样的“心里歹毒”,“善于机变”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和场合里不同的语言,就是轻而易举地被凤姐算计而坑害致死的“斯文善良”的“实心人”尤二姐,在不同的情境中说的话也不同。
  两人相比,不但“说什么”和“怎样说”大不一样,甚至还截然相反,这里就不作详叙,且看看她对凤姐的称呼,便可知其全体了。  尤二姐开始向兴儿打听凤姐是怎样厉害的样子时,还称“家里奶奶”。
  可是后来当与凤姐直接照面时,却被凤姐的一番甜言蜜语蒙住眼睛,竟把风姐认做知己,便倾心吐胆,公然叫“姐姐”,这在贾府的姨妾中是无人敢这么着的。如果说凤姐与尤二姐作姐妹相称,完全是“外作贤良,内藏奸滑”的骗人把戏,那末尤二姐与凤姐作姐妹相称则完全是善良老实,没有心机的披露。
    仅二、三字的称呼竟换不得,移不了。当然不同性格的人物语言在各种场合的表现形式的变化幅度是不一样的,尤二姐自然比不上风姐那样语言善变、丰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有不同的语言;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里也有不同的语言。
  这样的例子在《红楼梦》中多不胜举,如袭人在王夫人面。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