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在《红楼梦》中,你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为什么?

能否就两人的各个方面进行一下陈述?

全部回答

2008-10-12

0 0
    如果黑的是林黛玉,那么白的就是薛宝钗。她们代表了人性最基本的“吊诡(悖论)”,人性可以是感情的、欲望的、任性的、自我的、自然的、充分的,表现为林黛玉;同时,人又是群体的、道德的、理性的、有谋略的、自我控制的,表现为薛宝钗。
   从性灵的角度来说,我也非常喜欢林黛玉。  林黛玉的情是一种为之可以生,为之可以死的情。而薛宝钗有她十分深沉的一面,我甚至感到她做到了大雅若俗,我不能笼统地认为薛宝钗“媚俗”。
  她保持了自己的清醒,有所不为,有所不言,她所达到的境界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这样的一个矛盾是人性的基本矛盾。 薛宝钗是社会和群体中一个稳定的因素。  在文学的评论上大家可以歌颂林黛玉,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果你的女儿是林黛玉式的性格,她非倒霉不可;如果是薛宝钗式的性格,那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
  对《红楼梦》进行表现主义的研究,我们就能感觉到曹雪芹塑造这两个人物的初衷,作者并没有简单化地要肯定哪一个,否定哪一个,许多对这两个人物的特殊处理也就可以理解了。  ”。

2008-10-23

308 0
    首先亮明观点:我喜欢并欣赏黛玉,对宝钗,不仅不喜欢,简直就是厌恶——当然,对她最后没能得到宝玉的爱,生活落魄,也还是抱有同情的。毕竟,她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先向说黛玉虚伪的网友问个问题:这里不少网友都提到“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宝钗栽“脏”于黛玉的情节。
    栽“赃”也就罢了,还要诅咒黛玉“遇见蛇咬一口”。请问,“虚伪”的黛玉可曾干过这等损人利己的勾当吗? 再问:黛玉可曾想方设法不惜昧着良心为什么人开脱罪责吗(像宝钗为王夫人那样)?黛玉可曾胡乱揣摩某事某事实何人干的吗(像宝钗在宝玉挨打后揣摩是哥哥薛蟠的原因那样)? 再举个例子: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贾母带着众人巡视姑娘们的居所。
    在林黛玉的潇湘馆里“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生活在这个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道,林姑娘根本不管那一套,自己喜欢什么,就大大方方的明摆在那里;而在宝钗的蘅芜苑,“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
    ”咦?你宝姑娘不也喜好舞文弄墨写诗作对、而且水平不在林姑娘之下吗?难道你平时用不着读书写字就可以做到“才华横溢”?谁真实谁虚伪,还用得着明说吗? 下面转入正题: 黛玉给大家的印象多为“小性”、“多疑”、“刻薄”。
  但她的这种表现基本上都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之前,而过了这一回,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与以前截然不同的黛玉。  为什么?请看: 有人来回说: “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
  ”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 回回定要见我。”。。。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
    。。。”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
  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  。。。”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
    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 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 奈我薄命何!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从前黛玉之所以“小性”、“多疑”、甚至有时尖刻,皆因在大观园中寄人篱下孤苦伶仃的她,只有一个宝玉可视为知己,却不知宝玉是否以自己为知己。
    现在,背后听来宝玉真言,谜底揭开:“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人生得一知己,夫复何求!此后的黛玉,变得活泼开朗、大度宽容,好像完全成了另外一个人。当然,她依然多愁善感,但不再是与他人闹别扭,更多的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以及睹物思乡等人之常情。
   然而,黛玉变了,宝钗也变了。  就像读者能感到黛玉变了一样,宝钗肯定也能感觉到黛玉变了——尽管她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过去,宝钗的表现基本上是温良恭俭让,以更反衬出黛玉的刻薄。
  但现在,黛玉变得活泼大度,她的那个反衬起不了多大作用了。于是,宝姑娘也开始变换策略了。她不再隐藏自己——至少在林黛玉面前不再隐藏自己: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她直截了当地告诉黛玉:“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
    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 。。。。”不知道别人看完这段有何想法,我觉得,这里,一是宝钗不明白黛玉何以发生如此变化,想摸摸底;二是她准备与黛玉直接交锋了,因为根据大家平时对两人的印象,一旦闹将起来,舆论势必不利于黛玉。
  但出人意料的是,黛玉没有和她冲突,反倒在她面前表现得服服贴贴。  有人认为,这同样表现出黛玉的胸无城府——她居然没想到问问宝钗:如果你没看过《牡丹亭》《西厢记》,怎么知道我说的是那里面的句子。
  我觉得,这种看法实在是太小瞧林黛玉了:一个冰雪聪明的林姑娘,如何想不到这一点?事实上,现在的黛玉在确定了与宝玉互为知己后,早已不屑于在这些方面争强好胜了。  书中描写,她心中甚至对宝钗产生一些愧疚。
  其实在我看来,这种愧疚后面或许还有一些怜悯:宝玉的心中只有我一个,可怜你宝姑娘对那个呆子的一番苦心只能是付之东流了。 让我对宝钗产生厌恶的原因是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在这一回,宝钗与薛姨妈母女俩赤膊上阵,合伙儿在黛玉面前进行了一番丑陋的表演:娘俩不约而同(那么巧?谁信!)来看黛玉,先是薛姨妈大讲了一番所谓“千里姻缘一线牵”的“道理”,就差直接把“金玉良缘”拿出来说事儿了;接着宝钗又当着已失去父母的黛玉的面伏在薛姨妈怀里撒娇,惹黛玉伤心流泪以使自己阴暗的心理得到满足;最可恨的是,刚刚发生的因宝玉误认为黛玉要回老家而引发的轩然大波使所有的人都明白了宝、黛二人之间的感情,而宝钗却真不真假不假的要黛玉嫁给她哥哥薛蟠——如果不是老谋深算的薛姨妈见时机不成熟而制止了她,她简直已经急不可耐了。
    可以说,她们的表演,招招都对着黛玉的要害。如果不是黛玉已知自己在宝玉心中的地位,娘俩的这次围攻简直可以要了黛玉的命。 真的,看到这里,我对宝钗一点好感也没有了。 至于黛玉的可敬之处,网友们已说的不少,我也不想再多罗嗦。
  只是再说明一点: “拚将一死酬知己”。  当黛玉获知宝玉与自己确乎互为知己后,她的豁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甚至最终能否真的嫁给宝玉都变得不那么重要。所以,高鹗在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对黛玉之死的描写实在是不着边际,算不得数的。
  

2008-10-17

309 0
  我喜欢黛玉。虽然宝钗很务实,她左右逢源,人缘极好,但是本人感觉她是那种心计很重的人,很是虚伪,明里一套,背着又是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这种人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但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身边,也是件很可怕的事。
  
   喜欢黛玉是因为她聪明灵透!情感细腻,真挚,为爱而活,敢爱敢恨!世人说她多疑,刻薄。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啊!哪个不会多想啊,一言一行都得注意,毕竟这不是自己家。 有人说她爱哭多病,她是为谁在哭啊!还不是都是爱情惹的祸!。

2008-10-13

279 0
从古人的角度说,黛玉受欢迎。 但我喜欢宝钗,真实,精明,理智,还有精于世故的圆滑

2008-10-13

310 0
    本来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所谓环肥燕瘦各有所欣赏的人,不过感觉楼上各位的褒贬之词有些过了,所以要特意的竖上一杆旗帜,俺可是不怕板砖的哦,呵呵。 先说说宝钗。 宝钗是红楼第一淑女,博学大度,雍容华贵,性格随和,成熟知礼。
  她即便是她性格中的缺点,也是俗世之人所能够理解和体谅的。  (这个我也很同意,谁不是俗尘中俗之又俗的一个人呢?) 一、但宝钗真是淑女吗?我们来看作者的描绘: 1、晴雯抱怨宝姑娘“有事没事跑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从晴雯的抱怨里可见宝钗不是一次而是多次,在很晚的时候还到这位表弟屋里聊天玩耍。
  深夜不归闺房,是不是因为宿舍不锁门呢。  当然,当大家约好夜里喝酒玩耍时,宝钗又表现出天太晚的矜持来了。呵呵。 2、宝玉睡觉,宝钗前去探访。既是淑女,去男人房里见其睡觉应该回避才是,却坐一旁为其绣肚兜(内衣之类的玩意儿)。
  别说去绣,正经女孩儿伸手拿同龄男孩子的内衣来瞧瞧,恐怕都不妥当吧?当然,也可能是宝姑娘有意为之,意在黛姑娘的知难而退。   3、宝玉挨打,趴在床上。屋里除了同居女友袭人外,什么人都没有。
  但宝钗竟然大剌剌地冲了进来。宝玉裤子也来不及穿,光着屁股怎么见人啊?袭人只得赶忙拿了一张薄被子替他遮盖了。屁股上挨了板子,肯定是会裸露身体处理伤口的,要是衣服来不及穿怎么办?这个女孩是不是太鲁莽了?就算是送药,也没必要急成了这个样子,往日的涵养和优雅到哪里去了呢? 4、黛玉看了宝玉偷偷弄进来的杂书,失口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私下找她谈话时说的什么呢?哦,原来宝钗也看过黄色小说啊,并且过目不忘,记忆犹深呢。
     二、关于宝钗的为人之道。 1、宝钗前来侍选的,不过是履行法律的规定必须选后才能婚嫁。她与母亲和姨妈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作贾府少奶奶。否则这金玉良缘的传言何至于在大观园上上下下心照不宣?金莺微露意一回,己借丫头之言把这态度表明了。
  否则,本该避讳本该三缄其口的事情,宝钗怎么会让金莺随口说出? 2、金钏的自杀,宝钗为迎合姨妈的心理安慰需要,说其是玩耍掉下去的,要不是其糊涂本就该死。  这话倒也真实,但读者不觉寒心吗? 3、柳湘莲出家,宝钗母亲尚存一丝怜悯,但她却对柳曾救其兄一事全无感激之意,催着母兄把生意上的人际关系和钱银之事处理了,以免授人话柄于己不利。
  这样的势利,难道不是赤裸的虚伪吗? 4、小红与?(忘了)聊私事,宝钗经过,为洗是非嫌疑便嫁予黛玉,这样的小小伎俩,可是光明磊落坦荡之举? 三、宝钗及其母亲、姨妈,其实是明知贾母的心愿的,而宝钗则更是明了宝黛之情。
    但宝钗为达到家庭和自己的目的,在上面提到的方面处处留手段。一个在爱情问题上使手段耍心计的女人,娶到身边不害怕吗?明知宝玉与黛玉之情,执意成为第三者,现下社会也有不少,诸位又如何看待呢? 再来说说黛玉。
   黛玉的聪慧,是大观园公认的。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  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极强的自尊心,这其实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抄录一段 “黛玉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  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
  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宽厚,与人不存介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
  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  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
  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
  其实她也很谦和。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惠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了她。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林黛玉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真。
     ” 在宝玉乞红梅一回,黛玉让别人不要跟去,说“有了人去反不得了”。这说明她对黛玉对待妙玉的暗恋,对待宝玉与妙玉的复杂感情,她表现得是多么豁达。这样的理解和体谅,这样的心胸,试问当今女性又有几人可以做到?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
   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  特别是《葬花辞》,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
  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但最感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而众多红楼女子,也只有她一人有这样的认识高度,所以“宝玉深敬黛玉”。
    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像的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所有才女。 有人说黛玉爱哭,其实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
  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拼却生命投身于真正的爱情,少些利欲的结合,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同样缺少却同样梦寐以求的。

2008-10-13

277 0
我喜欢妙玉,可是真不知道为什么,老曹让她的 结局很悲惨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