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商业/理财 个人理财

长盛同庆未“同庆” 套利资金认赔出局---参考

  国内首只可分离交易基金——长盛同庆昨日上市交易。但其“首日秀”却让早先蜂拥入场希望套利的投资者大跌眼镜。其中,同庆A上涨2。99%,位居封闭式基金涨幅榜第一名;同庆B却下跌6。62%,位居跌幅榜首席,其资金全线套牢。银河证券王群航估算,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初始投资者平均亏损2。
  86%。“恐巨症”吓跑持有人作为国内第二只结构分级基金,长盛同庆的发行非常火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发售了146。87亿份,超出预期规模的一倍多。消息人士透露说,长盛同庆在发售当天的下午3点因为规模较大就停止了场外发售,要不然规模还要更庞大。“基金要操作好这样的百亿规模有一定的难度。
  ”在昨日的采访中,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一些长盛同庆基金的投资者基于这样的担心,才决定抛售高风险、高收益的长盛同庆B份额,而且目前的市场点位也让他们担心,能否通过1。6倍的杠杆效应赚到钱。患有“恐巨症”的不仅是既有持有人,场外投资者也有所忌惮。从昨天同庆B的盘面看,成交量为7。
  44亿份,二级市场投资者显然接盘不够踊跃。套利资金认赔出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成立的13只具有主动型风格的股票型基金中,户均认购规模为9。79万份;而长盛同庆的户均认购规模却高达57。54万份,是平均规模的5倍多。王群航据此推算,此次长盛同庆认购资金中,86%以上来自大客户,如专打新股的套利资金、保险资金、理财产品的资金以及其它投资机构的资金。
  “最牛散户”也在长盛同庆的公告中浮出水面。在长盛同庆前10大持有人中,严英持有2。7亿份额,刘晖持有2亿份额。这两人过去在二级市场相当活跃,2007年两人曾联手跻身世纪中天的10大流通股东,还先后上榜钢钒权证、鞍钢权证的持有人名单。研究人士分析认为,大客户中的很多人投资目的在于套利。
  因为此前根据判断,因其创新型产品的设计以及稀缺性,再加之股市向好的预期,长盛同庆B上市交易时可能会有15%的溢价。然而,基于长盛同庆发行规模近150亿,股市前景不明朗,再加上长盛同庆成立一周内建仓不到1%,说明基金经理对时下点位不认可,所以部分大客户决定“认赔”,快速出局。
  此外,研究人士表示,另一部分出场资金实际上是抛了同庆B之后,转而来买同庆A,“长盛同庆的前十大持有人中包括很多财务公司和保险机构,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的投资较为谨慎,更希望获得低风险的稳定回报,这部分资金存在上市后抛售同庆B而买入同庆A的动力。”同庆B未来表现或有改观截至5月25日,长盛同庆基金份额净值为0。
  999元,同庆A参考净值为1。002元,同庆B参考净值为0。997元,这样同庆A上市首日实现了3%的溢价,同庆B有6%的折价。“同庆B出现折价其实是一次‘洗盘’,从价值投资角度看,该类份额依然值得看好。”银河证券研究员王群航说。他分析说,昨日在股市尾盘下跌时,长盛同庆的两类份额均不再下跌,这便可能是该基金两类份额的内在价值暗暗支撑的结果。
  他认为,待换手率达到一定程度,该基金的两类份额尤其是B类份额的二级市场交易情况将有所改观。在研究人士看来,只要能消除投资者的“恐巨症”,同庆B将吸引来更多的投资者。长盛基金并不缺乏管理超大规模基金的经验,而且未来长盛同庆的策略将会包含指数化和主动型两种股票投资策略,从这两方面来看,长盛同庆的未来绩效表现应该不会让投资者失望。
  采访中,中国证券报记者感受到,长盛同庆的运作备受业内关注,其运作情况也将影响到创新型基金的未来发展。从这个角度而言,长盛基金实际上背负着投资者与基金业的双重压力,成功是其唯一的出路。研究人士表示,一部分出场资金实际上是抛了同庆B之后,转而来买同庆A。
  。

全部回答

2009-05-28

0 0
    以创新的名义,长盛同庆可分离交易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在发行时赢得盆满钵满,但是转眼之间,已经成为众矢之的。   冲着长盛同庆创新名义去的投资者,无一例外被套牢,按照长盛同庆AB上市首日收盘价格计算,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初始投资者平均浮亏近2。
  86%,较募集总额146。  87亿元浮亏4。2亿元。   很多投资者将亏损原因归结为长盛基金的贪婪:原本预计募集60亿,但是最后募集的金额高达146亿,如此庞大的规模基本上封杀了套利空间。
     从60亿到146亿,按照1。5%管理费计算,长盛基金一年的管理费暴增1。29亿元。     一位投资者向本报表达了他的愤怒:“这个创新产品的套利如果能够成功,对于后续的创新产品发展将会有很大帮助,但是由于长盛基金的贪婪,不愿意限制规模,导致套利失败,后续的创新产品恐怕也会受到影响。
  ”  现在当然无法假设,如果长盛同庆的募集规模限定在60亿,是否会给投资者带来套利空间,但是长盛基金如果真的限定了规模,即便上市时没有套利空间,相信很多投资者会愿赌服输。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他们归罪于基金公司,也是情有可原。
     创新是可以带来价值的,这一点从长盛同庆发行时遭遇热捧就足以见证,但是,创新也有陷阱,如果创新者只顾及自己利益,无视投资者利益,最后的结果是投资者和基金公司双输,这样的创新恐怕难以为继,这就是“创新的陷阱”。
       长盛同庆的套利失败,未来会给公司带来什么影响不得而知,但是由于基金公司过度贪婪,造成投资者利益受损,最后基金公司被抛弃的情况却并不少见。   国联安基金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2004年3月15日,国联安基金公司发行德盛小盘基金。在2004年3月11日刊登的发行公告中,它将预计的发行规模的上限定为30亿份,开业内发行设定上限规模的先河。     3月中旬,借市场上扬的强大推力,海富通收益增长基金、中信经典配置基金两个百亿基金横空出世,国联安被这波发行的热浪深深感染,3月27日,他们把德盛小盘基金的预计规模上限调整到了60亿份。
  德盛小盘最后的募集金额高达83。234亿份,超出了原先设定的上限的1。  7倍。   据了解,国联安的外方股东并不同意提高发行上限,但是中方股东和管理层则希望大捞一把,赚到足够的管理费。
  最后的结果是双输,此前国联安的口碑不错,但是在德盛小盘发行之后,无论是渠道还是投资者对国联安都颇有怨言,公司的口碑和声望也急转直下,影响到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长盛基金是否会重蹈覆辙呢?目前还无法下定论,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投资者原先对你满怀期望,但是最后却被深深地伤害,以后哪怕你的基金业绩做得最好,他们也会敬而远之。
     上述的案例实际上还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盲目的短视和贪婪往往会对公司造成长久的损害,尤其是资产管理这个行业,信誉向来是最珍贵并且唯一的财产。  短期看,基金规模的扩大固然有助于公司收取更多管理费,但是长期看,如果这个是建立在无法给投资者提供预期的回报的基础上,贪图一时之快势必伤害到公司的长远利益。
  如何在眼前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做出平衡,这是值得基金行业认真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长盛同庆的套利失败,也给金融创新产品的追逐者们敲响了警钟,不见得所有的金融创新都能带来机遇,当创新的主体还没有足够的意识,利用创新来建立自己长期品牌,而是仅仅以创新的名义来博取利益最大化时,创新将成为“圈钱”的代名词,它的真正含义已经变味。
       而对于管理层来说,需要考虑的是:是否应该给金融创新提供一定的利润空间,尤其是给创新的投资者们提供相应的收益?只有在投资者可以从创新中获利时,他们才愿意继续追捧创新,而创新也将在这样的激励体制下不断涌现,否则,再美好的创新,恐怕也只是昙花一现。
  缺乏多赢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将是一句空谈。   。

2009-05-30

36 0
对接棒的投资者倒未必是坏事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商业/理财
个人理财
贸易
保险
银行业务
经济研究
股票
商务文书
创业投资
财务税务
企业管理
产业信息
基金
外汇
金融
证券
经济
银行
黄金
期货
财政
商业
房地产
个人理财
个人理财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