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洋务运动?
洋务,又称夷务,泛指包括通商、传教、外交等在内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物。洋务运动指清政府一批具有买办性质的官僚军阀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为挽救统治危机,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在中央以总理衙门大臣奕诉、侍郎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同治登基后他们握有实权,可以左右清朝的政局。如两江总督长期由湘系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刘坤一交替占据,直隶总督由李鸿章独占。 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比西方好得多,只是火器比不上西方列强。...全部
洋务,又称夷务,泛指包括通商、传教、外交等在内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物。洋务运动指清政府一批具有买办性质的官僚军阀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为挽救统治危机,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在中央以总理衙门大臣奕诉、侍郎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同治登基后他们握有实权,可以左右清朝的政局。如两江总督长期由湘系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刘坤一交替占据,直隶总督由李鸿章独占。
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比西方好得多,只是火器比不上西方列强。只要清政府掌握了西方的近代军事技术和装备,就可以强盛起来。洋务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60年代为第一阶段,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办法制造新式枪炮和船舰,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企业;70年代到90年代是第二阶段,以“求富”为口号,洋务派开始举办民用工业企业。
在第一阶段洋务派建立的军工厂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李鸿章在曾国藩支持下在上海创立江南制造总局,创办经费为54万余两白银,工人2000余人,主要生产枪炮、弹药和小型船舰,还附设译书馆来翻译西方书籍,这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
这些军工企业全部都是官办企业,由清政府和湘、淮系军阀控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同时对外国有着严重的依赖性,从设计施工、购置机器设备、生产技术直到原料供应完全依赖于外国,并长期受外国人控制,但这些近代企业毕竟也具备了一定的资本主义因素。
由于在创办军工企业的实践中遇到资金、原料、运输等困难,洋务派认识到必先求富才能自强,所以决定发展民用企业以积累资金,有了雄厚经济基础后才能制造洋枪炮以自强御侮。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到90年代就已创办了大约20多家民用企业,包括交通运输、采矿、纺织、冶炼等各个行业。
规模较大的有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电报总局等。在这些企业中,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最成功的一个,它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这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屡遭英美轮船公司的排挤,但并没有被挤垮,一直在夹 缝中求生存。
洋务派在兴办军工、民用企业的同时,还进行了筹建海军、加强海防、设立外文 学馆、派遣留学生等活动。1875年,两江总督沈葆桢、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奏请筹建 北洋、南洋、粤洋(又称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三支海军已初具规模。
1867年, 奕沂设立京师同文馆,以教习外语为主,同时兼习天文、历史和数理化。此后,各类 学堂学馆在各地纷纷建立。1872年,中国首次派遣留学生到国外,30名学生由上海 赴美留学。此后,政府还多次遣派留学生到国外学习。
洋务派的活动旨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但他们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 业。洋务派为中国培养了近代中国第一批新型的科技、军事和翻译人才,是近代最早 觉醒的先行者。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探索,尽管带有浓重的封建性和对外国的强烈依 赖性,但其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