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军事

Mig1.42和S-37/SU47

大家谁知道米格1.42和S-37/SU47,介绍一下。最好搞几张图看看。和F22,F35谁更历害?

全部回答

2019-02-05

0 0
    冷战时期,美苏在军用飞机的研制上你追我赶,技术水平也一直并驾齐驱。80年代初,美国决定上马第四代战斗机ATF(先进战术战斗机,即当前正在试飞的F-22“猛禽”),而当时前苏联的第四代歼击机(俄比西方多划一代)苏-27和米格-29等还在进行试飞。
  为应付挑战,1982年,前苏联启动了第五代歼击机MFI(多功能前线歼击机)计划,米高扬和苏霍伊两家试验设计局参与了竞争。  它们都成立于1939年,是俄航空制造业的“领头雁”,分别以“米格”和“苏”式战机享誉全球。
     1984年,米高扬设计局率先拿出了新机设计方案(工程?.42),1989年完成全套图纸设计,开始制造样机。而苏霍伊设计局却进展迟缓。1991年底前苏联解体后,俄新战机开发计划严重受挫。
    由于俄经济严重衰退,航空制造业也一蹶不振,飞机设计局由“皇帝女儿”沦为了“弃儿”,失去政府的拨款,在激进的经济改革中陷入困境,米高扬设计局等在1995年改组成米格和莫斯科飞机制造联合企业。
  由于经费拮据,俄空军根本买不起新飞机,米格集团自1992年以来没接到一架订单,最新税的米格一29SMT只能停在自家机场上当摆设。     而在国际市场上,苏-27和苏-30物美价廉,令买主们忘记了“米格”的存在。
     俄政府曾有意把米格集团并入苏伊霍集团,组建一个“超级航母”,但遭到“米格”人的极力抵制。为免蹈覆辙,他们竭尽全力推出新米格战机,于1994年初完成首架样机,并运到位于茹科夫斯基的格罗莫夫试飞中心。
    当年底,试飞员塔斯卡耶夫驾机在跑道上完成了高速滑行试验。但由于经费没有着落,研制工作不得不暂告中断,新战机在机库中一放就是数年。而在此同时,苏霍伊设计局却后发制人,靠出口苏-27和苏-30赚取美元,加紧研制前掠翼结构的第五代歼击机S-37“金雕”。
  1997年9月25日,在美国F-22首次试飞后第18天,S-37也成功地进行了试飞,从而给米格集团带来巨大压力。     1998年初,米格集团新班子上任,千方百计筹措了少量经费,使得新战机的研制得以重新启动。
  1999年1月12日,米格集团首次公开展示了自己的新战机。但细心的参观者却发现新战机上的代号是1.44,于是引发出种种议论,不少人都咬定看到的是模型。无独有偶,原定去年3月进行的试飞也没有下文,再加上米高扬设计局60华诞和去年8月莫斯科航展上新战机均没露面,更加重了这种猜疑。
       其实,代号之差在俄战机研制史上并非首次,它表明米格1.44还只是一架技术验证机,距真正的米格MFI原型机还有一段距离。而新战机的成功试飞,总算让所有的语言不攻自破了。
     起机动性 略高一筹   对于第五代歼击机,俄主要追求多功能(即高效能毁伤空中、地面、水上等目标)、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和隐身等性能。  米格1.44还刚完成首次试飞,对其技术性能还是以猜测居多。
  根据现有资料分析,米格1.44的确达到了一流技术水准,特别是与其未来对手美国F-22“猛禽”不相上下。   从外观上看,米格1.44采用鸭式三角翼双垂尾气动布局,驾驶舱下方装一对全动式鸭翼,可保证在亚音速、超音速飞行以及超临界角下攻击敌机时仍具有优异的气动性能。
    它的机长超过20米,翼展15米,机身大小远远超过米格-29,接近苏-27和米格-31,但翼面还要略大些,机动性更高。全机可调节器面多达16处,加上精密的电传操纵系统和先进推力矢量技术,操纵起来轻松自如。
     米格1.44装2台留里卡设计局研制的AL-14F推力矢量发动机,总推力392千牛,全机推重比达1.25,发动机不开加力也能实现超音速巡航飞行。  推力矢量技术是俄一大优势,实力远强于美国。
  苏-34MK和苏-37就使用了AL—31FP,推力矢量发动机,相比之下,采用最新技术和材料研制的AL—41F性能明显改善,推重比由8提高到11,位居世界第一;描烧室温度提高250℃,加速性能显著增强。
     在超机动性上,米格1.44显然高出一筹。  它可以垂直爬升和过失速机动飞行,即使在大于70度迎角时仍具有机动飞行能力。而美国在F-22上才首次应用推力矢量技术,但研制过程中却无法攻克让其同时兼具隐身、超音速巡航和超机动性的技术难关,被迫舍弃超机动性,转而且高机动性全向空空导弹加以弥补。
  一旦出现近战,米格1.44的优势肯定更大。     隐身性能略逊对手   隐身是新一代战斗机的最主要特征,但米格1.44稍逊于F—22。尽管隐身技术构想最早是由使罗斯人提出来的,但美国却把它变成了自己的强项,研制了F-117A和B-2隐身战机。
  单从外形来看,米格1.44还是沿用了“米格”的老样子,没有采用类似F-22的隐身外形,但其机体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和综合红外特征控制技术,将来还要涂覆新型吸波材料,暴露特征最大的机腹进气道也采用了独特设计和吸波涂层。
    为追求隐身,F-22不惜牺牲其它性能,其正常条件下雷达反射截面为0.01平方米,而米格1.44因加装鸭翼达0.5平方米。面对同一部雷达,F-22好比小麻雀,米格1.44则活像大老鹰。
     不过,米格集团对此并不以为然,并坚持认为自己的米格1.44与F-22在隐身性能上实际难分高低。  看来,它可能还有隐身的秘诀。据报道,俄已研制成功等离子体技术,如用在飞机上可在飞机周围形成等离子层,既可降低飞行阻力,改善气动性能;又能很好地吸收雷达波,做到隐身,一举两得。
     至于超音速巡航和短距起降能力,米格1.44也要强于F-22。F-22超音速巡航速度为1.5马赫,而米格1.44高空最大巡航速度达2.6马赫(2500千米/时),超音速航程达2000千米,亚音速航程则超过4000千米。
       武器系统 旗鼓相当   在机载电子系统上,俄技术水平过去一向不及美国,但可靠性却无可挑剔。近年来,俄电子技术进展较大,新一代战斗机也用上了液晶显示器等先进电子技术。
  米格1.44上配备的新型N一014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是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机载相控阵雷达,搜索距离达250—400千米,可同时跟踪25个目标,并对6个以上目标同时进行超视距攻击。  如果3架米格1.44保持200千米间距并排飞行,雷达波束可覆盖1000千米宽、350千米纵深的空域,这相当于2架E-767(日本从美国购买的预警机)的搜索范围。
  因此,米格1.44还能充当空战指挥机,为其它战斗机指示目标并对它们发射的导弹进行制导。   作为新战机的标准配备,米格1.44装有后视自卫雷达、“塔康”卫星导航系统等先进导航设备及电子战系统等。
    值得一提的是,后视雷达与后射型空空导弹配合使用,可在临阵时突然间杀个“回马枪”,对后方敌机实施导强攻击,令对手防不胜防。这种后射型空空导弹是在R-73M基础上改进的,当初在苏-27上试射表演时,曾令到场观看的驻俄美国空军武官惊叹不已。
  另外,新战机还采用了新—代生命保障与弹射系统,主要包括新型抗荷服和可调式弹射座椅等,可提高飞行员的抗过载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其生命安全。     在机载武器方面,米格1.44颇具实力,可以挂载俄军现役所有型号机载武器,包括射程400千米的KS-172高超音速超远程反预警机导弹和射程80千米的R-77M中距拦射弹(与美国AIM-120相当)。
  其机载武器可全部挂在机腹弹舱内,满足自身要求。机上还保留一门30毫米机炮和12—14个外挂点,必要时可增大战斗载荷量。     米格1.44为重型单座战斗机,正常起飞重量28-29吨,最大起飞重量达35吨,不仅能担负空中截击,还能有效地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据估算,米格MFI单价可能要达到7000万美元,因此,使空军高层对“米格”兴趣并不大,却颇看好已完成第一阶段试飞的S-37。  面对咄咄逼人的S-37,“米格”人不得背水一战,否则就可能被淘汰出局。
  按照惯例,米格MFI要拿到生产许可证,至少先得完成1000小时试飞,需要再造7-8架样机,还要投资约8亿美元。单凭米格集团自身实力难以实现,而靠俄下政府拨款也无异于天方夜谭,为保征这次试飞,俄国防部好不容易才挤出了20多万美元。
    看来,米格1.44的前景并不乐观。   目前,对于俄第五代歼击机,人们还只看到几个孤独的身影:苏-37、 S-37和米格1.44全都是一枝独秀。至于俄第五代歼击机到底会长成什么模样,人们可能还得再耐心等上几年才能见分晓。
    千龙新闻网讯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11日报道,苏霍伊航空联合体宣传部门主管尤里·柴瓦克夫称苏-47验证机将在年底前开始新一阶段试飞任务。  他说苏-47的实验数据将为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第五代战斗机时所充分利用。
        尽管一直遭受着资金不足的困扰,苏霍伊设计局仍然坚持进行该项目。柴瓦克夫承认苏-47的项目预算已经进行了修订,目前已经降低到不到1000万美元,通过降低项目成本和新的资金筹集方案,该计划将顺利进行下去。
    新的资金筹集方案是按照参与计划的各方所占股份来确定出资比例。      柴瓦克夫还提到编号为711的苏37原型机装备的推力矢量发动机已经被拆下,该机更换了一套新的线传操纵系统,据说可以使苏37的机动性在不使用推力矢量发动机的情况下大幅提高。
        苏-47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前苏联的MFI(多用途战术战斗机)计划中,计划配备两台AL-41F发动机,但是由于该发动机现在还为研制成功,苏-47目前采用的是D-30F6发动机。
    苏霍伊设计局已经将准备使用在第五代战斗机上的一些技术移植到了该机上。
    至今为止,苏-47已经进行了约150次试飞,并且进行了超音速飞行的试验 再说F35本来就不可以和F22相比,所以可以先把F35比掉 在有一般米格机斗不过苏系机 而F22又比苏47先出世 那么苏47完全可以有更大的发展余地 所以苏47应该比F22强 。

2019-02-05

42 0
      苏-47(Su-47)“金鹰” 苏-47“金鹰”是俄罗斯“苏霍伊实验设计局”开放型联合股份公司研制的一种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1997年9月25日首飞,最早被称为S-32,不久改称为S-37,2002年又被重新命名为苏-47。
    其设计重点突出在大迎角下的机动性和敏捷性以及飞机的低可探测性,基本的尺寸和重量数据与苏-37类似,机头、机尾和座舱与苏-35相似,起落架与苏-27K相同,采用苏-35/37的4余度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
     该机采用前掠机翼,有明显的机翼翼根边条和长长的机身边条,能降低阻力和减少雷达反射信号,改善飞机的起飞着陆性能,在亚音速和大攻角时有很好的气动性能,可增加飞机的航程和高空机动性,并能充分利用复合材料的结构特性。
    扇形不可调进气口道位于机身边条下方,S形进气道侧面靠近机翼前缘处装有鸭翼。双垂尾略向外倾斜,机身中部有两个大的辅助进气门,并且采用雷达吸波涂料对飞机进行了隐身处理。   由于资金限制,该机的前两个阶段的飞行试验到2000年中期才结束,共飞行了90多次,进行了亚音速和超音速飞行。
    2001年5月,该机开始第三阶段的飞行试验,为研制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积累经验,飞行试验将持续到2005年。2002年5月,苏霍伊被选中作为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的主研制商。
  俄罗斯的第五代歼击机在性能上不能低于美国的JSF,在一系列参数上不低于F-22,主要特点首先是多功能性(既可空战,也可打击地面目标)、超级机动性(能完成低速和大攻角的可控飞行)、隐身性(光学、红外和雷达波段的低可探测性)、短距起降(在使用长为300~400米的跑道起降),可能会在该机的基础上进行研制,但不会采用前掠翼布局。
    同时苏霍伊将该机重新命名为苏-47,强调该机不仅仅是验证机,以后会发展成为生产型飞机。   气动布局和结构 串置三翼面布局,前掠机翼结构的90%为复合材料,前缘前掠20°,有全展长襟翼,后缘前掠37°,内侧为普通襟翼,外侧为副翼,翼尖为弧型。
  全动近距耦合鸭翼,前缘后掠50°,后缘后掠-16°,可同步或差动偏转。  机翼翼根向后延伸到机尾形成水平安定面,前缘后掠角70°,双垂尾向外倾斜约6°,前缘后掠45°,有内置方向舵。
  机身头部为机载雷达舱, 中段与延伸的机翼边条相融合,内有油箱、设备舱和进气道,机身后段为发动机短舱、机翼承力梁、尾撑、以及两个不对称的尾锥。   动力装置 两架原型机,第1架采用的是两台用于米格-31的D-30F6发动机,单台静推力93。
    1千牛,加力推力151。9千牛;第2架使用两台AL-37FU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42。2千牛,带有推力矢量控制及全权数字式发动机控制系统。   座舱 单座座舱,弹射座椅向后倾斜30°安装,风挡和座舱盖与苏-27相同。
     机载设备 机头装有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右侧尾锥内有后视雷达。     武器 一门30毫米GSh-30机炮,备弹150发,采用保形武器挂架,可携带的武器包括:R-77、R-77PD、R-73、K-74空空导弹以及X-29T、X-29L、X-59M、X-31P、X-31A空对面导弹和KAB500、KAB1500激光制导炸弹等。
     外形尺寸   机长                      22。2~22。6m   机高                      6。30~6。40m   翼展                      15。
  2~16。7m   机翼面积                    56m2   前翼面积                    5。  7m2 重量及载荷   空重                      24000~26000kg   正常起飞重量                  25600kg   最大起飞重量                  34000kg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     高空                    2500km/h     海平面                   1400km/h   实用升限                    18000m   航程                      3300km   限制过载                    +9g 1996年,俄罗斯的Su-37战斗机公开亮相;一年后,美国的F-22战斗机首架准生产型出厂,从冷战时期开始的美俄航空技术较量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于美国来说,F-22是代表第四代战斗机水平的主力战斗机,将在未来20年内保持美国传统的空中优势。对于俄罗斯来说,Su-37尽管只是在Su-27基础上的一个改进型,总体水平只能算作“三代半”,但它所使用的技术却大量来自于属于第四代战斗机的未来型号,可以说是俄罗斯未来战斗机的验证机。
    Su-37和F-22同为21世纪初的顶尖战斗机,两者在技术指标和作战要求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它们都采用了推力矢量喷管,具有过失速机动能力;采用放宽静稳定设计、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以提高飞机的灵活性;同时也都装备有大功率的火控雷达和完善的机载电子战系统等;强调在空战中夺取战场制空权,保障己方作战飞机顺利行动。
    由于美俄双方对未来空战样式的设想以及战斗机设计思想上的差异,F-22与Su-37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别。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为了适应美国未来全球进攻战略的需要,F-22在设计中突出了远程拦截和对地攻击能力,由此带来了它在隐身性能和超音速巡航性能上的突破。
  Su-37战斗机更加强调的是防空作战,因此在设计中突出了传统的格斗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了远程拦截能力。  在两种战斗机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还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同样是为提高远距离的拦射空战能力,Su-37只是加大火控雷达的作用距离,增大空对空导弹的射程;而F-22在做到上述的同时,尽量减少自身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从而实现“先敌发现,先敌跟踪,先敌攻击,先敌摧毁”。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俄两国在航空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在Su-37这个试验平台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俄罗斯未来战斗机将有能力与F-22一较高低。在未来的空中战场上,美俄两国的新型战斗机还将要有一番龙争虎斗。
       远程拦截: 90年代以来,超视距空战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飞机有70%的是被“麻雀”中程空空导弹摧毁的。  作为下一代的主力战斗机,F-22和Su-37极其重视超视距空战能力,在远距发现、远程拦截方面都作了巨大努力。
  F-22和Su-37均装有大功率相控阵火控雷达,前者AN/APG77,后者为N011M,作用距离基本相当。对雷达反射截面积RCS为3平方米的空中目标,探测距离为140到160公里,都具有对空、对地、地形回避等多种工作方式。
    在目标分辨率和低截获概率方面,APG77优于N011M。N011M可同时跟踪20个空中目标,引导导弹同时攻击其中8个目标;APG77同时跟踪目标超过30个,能同时攻击其中6-8个目标。
  在远程拦截作战方面,F-22的雷达火控系统性能较优,Su-37机载导弹射程较远。   对比F-22和Su-37的远程拦截能力,就要说到RCS值。RCS指的是雷达反射截面积。
  雷达对空中目标的作用距离与目标的RCS值的四次方根成正比。减少战斗机RCS值的意义非常重大,RCS值越小,越不易被对方发现,越容易突防成功。对于远程空战,RCS值小的一方能借此弥补在雷达的作用距离、空空导弹射程等方面的差距。
    例如,Su-37的N011M火控雷达能在400公里处发现RCS值为100平方米的B52,图—95,但对RCS值为0。01平方米的F117A战斗机的作用距离仅40公里。F-22设计时就把降低RCS值,提高雷达隐身能力作为很重要的指标。
  它在外形上采用了大量的隐身设计结构并加以反雷达涂层,据称正常条件下的RCS值仅为0。  08平方米。Su-27的正常RCS值为5到6平方米,而Su-37加装了鸭式前翼,RCS值超过6平方米。
      如果F-22与Su-37进行模拟空战,那么由于在RCS值上存在着的巨大差别,F-22能在190公里处发现Su-37,在140公里处进行跟踪。而Su-37却只能在57到65公里处发现F-22,在逼近至43到49公里时才能跟踪,其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这种对比只是理论上的推算,实际作战中,如果F-22不打开雷达,则无法独立发现并锁定目标,如果打开雷达又面临过早暴露,遭到对手远程导弹攻击的危险。    导弹攻击: 战斗机雷达系统锁住目标后,就用空空导弹摧毁目标。
  所以,空对空导弹的性能对战斗机超视距作战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  F-22战斗机使用的中程空空导弹是AIM120C,Su-37主要用R77型中程空对空导弹。两者都属于主动雷达制导,“发射后不管”的第四代空空导弹。
  AIM120C是AIM120A的改进型,AIM120A发射重量148公斤,最大速度4马赫,最大射程80公里,机动过载35G;采用惯导(初段)十指令(中段)4主动雷达自导(末段)的复合制导方式,主动雷达导引头对RCS值为5平方米的空中目标发现距离为18公里。
    AIM120C将换装推力更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弹最大速度超过5马赫。射程也相应增加。与AIM120A相比,R77重量略大,速度、制导方式、导引头作用距离相当,但射程更远,机动性也优于AIM120A。
  目前,俄罗斯正设法将R77改为固体冲压火箭发动机,可使射程增大40%。   另据报道,俄罗斯已研制成功专用于攻击敌方空中预警机的超远程大型空对空导弹KH172,据称其最大射程为400公里。
  美军目前尚无与KH172同等的远程导弹。Su-37利用多用途挂架最多能挂14枚空对空导弹,而F-22考虑到隐身与超音速巡航需要。只在机身内带6枚中程空空导弹和2枚近程格斗导弹。  对某一个给定的空中目标,Su-37的攻击力要远远超过F-22。
  对于后者,在机翼下还有4个备用挂点,一般挂载转场飞行用的副油箱,当然也能挂4枚AIM120,但这将使其RCS值剧增,从而丧失其作为隐身战斗机的巨大优势。但在对付小威胁目标时,也是增加攻击力的办法。
       近距格斗: 在超视距空战中不能歼灭对方,近距格斗空战则在所难免。  近距格斗中,空空导弹的性能和战斗机机动能力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近距格斗导弹是目前战斗机在近距缠斗中的首选武器。
  这类导弹以大过载、大离轴发射角为特征,多采用红外制导。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近程格斗导弹是美国1978年开始使用的“响尾蛇”AIM9L,它的有效射程8000米,最大射程18000米,采用红外引导头,机动过载为26到30G,最大离轴发射角正负30度。
    这种导弹有较高的命中概率,至今仍是美军近距空空导弹的主力。与AIM9L相比,俄罗斯装备在Su-37战斗机上的AA11(R73)射手型格斗导弹要更胜一筹。 AA11全重110公斤,比AIM9L略重,但射程更远,机动性能更好,离轴发射角更大。
  重要的是这种导弹的导引头能与飞行员的头盔瞄准具交联,实现了“看到哪打到哪”。  红外导引头目标锁定、指示与发射只需1秒钟,这就扩大了载机在格斗空战中的攻击范围。据美国空军带AIM9L导弹的F-16与德国空军带AA11导弹的米格-29模拟空战表明,F-16的机动性优于米格-29;但后者导弹发射机会却比前者多得多。
  AA11的改进型AA11M主要改进了导引头,使其离轴发射角接近正负90度。   80年代末,AA11的公开震惊了美国军方,感到迫切需要一种超过AA11的新“响尾蛇”,这就是后来的AIM9X。
  AIM9X较AIM9L有很大突破,它采用红外成像导引头,灵敏度更高,抗干扰能力也大为提升。能够穿透云层攻击目标,离轴发射角增加到正负90度,对目标的截获距离成倍增加,与装备F-22的新型头盔瞄准具交联;利用喷流偏转叶片的推力矢量控制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导弹的敏捷性,转弯速率可达每秒100度,是AIM9L的7倍。
    AIM9X将于21世纪初投产,每架F-22带2枚。 出于自卫,F-22和Su-37都装有新的电子战系统,包括电子情报设备,箔条和曳光弹投放器、雷达警戒接收机和导弹攻击装置。
  值得一提的是Su-37的长尾锥内还装有一部专用的后部监视雷达,这种护尾雷达对RCS值为3平方米目标的发现距离是30至50公里,可为向飞机尾后发射的R73M空空导弹提供目标指令,攻击机尾方向12公里范围内的敌机,真正使飞行员攻击前方敌机时无“后顾之忧”。
    在Su-37上还装有“红外搜索与跟踪装置”,同Su-27一样,装置安装在座舱的右前侧,主要在火控雷达因故障或受强烈干扰而不能正常使用,或者为了不“打草惊蛇”而关闭火控雷达,进行隐蔽攻击时使用。
  它和激光测距仪、头盔瞄准具配合,可控制近程格斗导弹的发射和主动雷达制导的中程拦射弹攻击近距离目标。  据称,当在高空时,该装置能以尾迫状态发现50公里外开加力的F-15。在F-22上也将装有类似的红外机载设备。
      过失速机动: 现役第三代战斗机具有控制能力的最大飞行迎角一般在30度左右。而下一代先进战斗机必须在迎角60度至70度时仍具有控制能力。当飞机速度低于失速速度后还能进行复杂的机动,快速改变机头指向,为机载武器的瞄准提供条件。
    这些远远超出第三代战机的机动性能就是所谓的过失速机动能力。F-22和Su-37所装的推力矢量发动机为其进行过失速机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Su-37的AL37FU发动机的喷管可作俯仰方向正负15度偏转,加上三翼面布局,使其能飞出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机动动作,例如著名的“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类似“尾冲”的“钟”式机动,以及独创的在垂直平面内作直径很小,转弯速率很快的“筋斗”……据称。
    这类机动动作有利于常规战斗机与隐身战斗机进行近距离作战。 F-22战斗机的F119发动机能进行俯仰正负20度的偏转,飞机的可控迎角在70度以上,能借此实现机头的快速平移与转向。
  估计它也能飞“钟”式一类的过失速机动。当初在竞争ATF计划的对比试飞中,YF-22A之所以能取胜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机动性要优于YF-23A,尽管其RCS值为后者的2倍,超音速巡航速度要低M0。
    1以上。在对于过失速机动的研究方面,俄罗斯领先于美国。早已批量生产的Su-27战斗机就可以飞过失速机动;而美国只能用一些验证机进行相同的研究。另一方面,像“钟”一类的过失速机动毕竟太复杂,目前仅有一些经验非常丰富的试飞员才能飞出来,离前线飞行员普遍熟练掌握还有相当距离。
     。

2019-02-05

44 0
    楼上的学长把金雕su47介绍的比较好 那我就说说米格1。44吧!(应该是1。44) 米格1。44第五代战斗机,米格1。44已于2月29日首次试飞成功。
  据俄媒体报道该型机具有以下主要性能及特点:   1高机动性能 米格1。44的机身长超过“米格-29”,与“苏-27”和“米格-31”接近,机翼比上述飞机面积略大,机翼单位面积载荷校其AL-41F圆形尾喷口矢量控制装置与三角形鸭式布局相配合,以确保在高速飞行时的稳定性与慢速飞行时的机动性。
    其高空最大巡航速度达2。6马赫(2500公里/时),超音速航程达2000公里,亚音速航程超过4000公里。   2超强隐身性能 米格1。44在正常条件下雷达反射截面为0。
  5平方米,其机体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和综合红外特征控制技术,暴露在机腹的进气道采用独特的设计和吸波涂层。  由于其机尾采用V形垂尾,垂直安定面外倾角大,面积小,大大提高垂直尾翼的效能和隐身性能。
  此外,其机载武器可全部挂在机腹弹舱内,大大提高了隐身性能。   3机载武器多样 米格1。44可挂载俄军现役所有型号机载武器,包括射程400公里的KS-172高超音速超远程反预警机导弹和射程80公里的R-77M中程拦截导弹。
    在其舱内装满武器的同时,机上还保留一门30毫米机炮和12~14个外挂点,必要时可增大战斗载荷量,担负空中截击和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4机载电子设备先进 米格1。44装有后视自卫雷达、“塔康”卫星导航系统等先进导航设备及电子战系统,并配备了新型N-014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可同时跟踪20多个目标,并保证对6个以上目标同时进行超视距攻击。
       5可执行多种作战任务 米格1。44功能多样,可执行多种作战任务。它可充当空战指挥机,为其他战斗机指示目标,并对它们发射的导弹进行制导;由于其后视雷达与R-73后射型空空导弹配合使用,可在临阵时突然间对后方敌机实施导弹攻击;另外,其新一代的生命保障与弹射系统,可提高飞行员的抗过载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其生命安全。
     ----摘自每日防务快讯 Vasily143。

2019-02-05

28 0
外国的飞机再好也是外国的,他会把看家的东西卖给你?我们也不会把最好的东西拿出去卖.这是兵家大忌.

2019-02-05

14 0
美国的厉害,美国搞的是全面领先!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军事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宗教
军事
军事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