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管理学

求帮忙写一篇关于月亮的美文?

求帮忙写一篇关于月亮的美文,要短,是中秋的。

全部回答

2013-10-07

59 0
    原创:《月满中秋,情何以堪》   中国人爱过节,粗略算来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就有20多个。中国人又怕过节,因为“每逢佳节倍思亲”。而中秋又可以算是“怕节”之最了。   这个结论不是臆断,有诗为证。
  妇孺皆知的,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张九龄说“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古代这些被人视为“通达”的大文豪,见了中秋之月也不免细腻得心伤起来。是啊,行走在“古道西风”之间,于“夕阳西下”之时,人尚且肝肠欲断,更何况见了这象征团圆的月呢?   所谓睹物思人,见月伤情,这本来是人之常情。
    事如此联“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怕”的根由是“伤”,而今“伤”的根由是昔“喜”。   清秋澄澈的天空之上,月之女神轻敛罗裳,舞动衣袖,洒下一片足以唤醒生灵的月光。
  而你独坐园中,偶啜香茗,轻风徐来,菊香阵阵,抬起头,看到今天破例可以晚间出来嬉戏的孩童,那份安然,那分惬意,又有几人能不沉醉其中呢!于是在你眼中“秋心不成愁”,中秋的月也没有半点的忧伤。  随口便想吟出“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随耳便可听到“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因为有了中秋,一颗曾经孤独的心有了依靠,那种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有了寄托。这也许是中秋,从昭昭大唐一直流传至今的原因吧。   说到这儿,连我自己都感到似乎自相矛盾起来。
  国人之于中秋到底是“喜”还是“怕”呢?我想我们不必用严谨的辩证法来剖白。    喜也好,怕也罢,中秋之于我们每个人都意义非凡。月圆人圆之时,我们读懂了两个字——幸福;月缺影孤之时,我们品透了两个字——珍惜。
     朋友,你是否也曾是“独在异乡”的“异客”呢?在皎皎的月辉下,不要落泪,抬起头,还记得吗?“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有了爱,我们每个人都不孤独,特别是在中秋之夜。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管理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哲学
历史学
管理学
管理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