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它最初出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Industry,汉语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这一定义只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全部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它最初出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Industry,汉语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这一定义只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征(即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如书籍报刊等印刷品和电子出版物有声制品、视听制品等)及其相关服务,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
事实上,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美国没有文化产业的提法,他们一般只说版权产业,主要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界定的。日本政府则认为,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属于文化产业。
除传统的演出、展览、新闻出版外,还包括休闲娱乐、广播影视、体育、旅游等,他们称之为内容产业,更强调内容的精神属性。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尽管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不变,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摘自胡晓明、肖春晔编著《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根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的范围为:1、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
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
6、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四大优势奠定基石迎接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 昨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文化厅承办的“中原崛起与文化产业开放论坛”在郑州举行。在这个春天,文化产业像一块奶酪,格外诱人。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王永章,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与管理系主任胡惠林教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体改所研究员、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齐永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陈少峰教授等对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品头论足,出谋划策。
关键词河南优势在专家的报告中,系统分析了河南拥有的四大文化优势,这些优势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1。文化资源优势。河南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全国处于无可比拟的位置。河南是文物大省,国家八大古都,河南占其四,数量居全国之首,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02座,河南占8座。
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是河南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的战略资源;2。区位优势。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战略位置,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的这种地理优势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极大的流通便利。
3。市场优势。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人口总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是东北三省之和,西北七省之和。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出日益扩张的趋势,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潜在市场之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扩大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需求。
4。后发优势。河南文化产业起步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而言,起步较晚,但沿海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成熟做法和经验,也可以使河南少走弯路,专家普遍认为,沿海发展动漫、数字等产业,中原不要跟沿海争高低,应该发挥自己优势,打造河南文化品牌,发展以豫剧为代表的演出业,保持地方特色,不可跟风。
关键词郑州中心把郑州建成区域性文化中心,形成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是专家的共识。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和全省的文化中心城市,他的机遇、辐射和带动功能值得重视和研究,包括能否考虑郑州、开封、洛阳文化发展一体化。
在现有的文化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能否建立以郑州为中心的比较紧密的、依托中原城市群的文化发展一体化。郑州是商王朝第一个国都所在地,开封是7朝古都,又以宋文化为盛,而9朝古都洛阳则以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和大唐文化闻名于世。
这3大古都同处中原黄金线上,本身的区域交通优势和文化构造带上的连续性使其具备了独一无二的区域文化中心的优势,郑汴洛一旦形成统一的文化大市场,形成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共同体,其所爆发出来的文化能量是无法估量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河南乃至整个中原文化产业的战略崛起,取决于郑汴洛文化发展一体化的程度。郑州市在中原城市群中居于龙头地位,对周边省份有较强的辐射力,同时郑州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条件较好,发展河南区域文化产业,首先确立郑州在全省区域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利用交通、资本、资源、人才等优势,以会展业为主,辅以旅游、城市娱乐、出版业、演出业等产业门类,把郑州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中心。
关键词少林品牌昨日论坛上,专家不约而同提到了少林寺。河南有一个享誉全球的最大的文化品牌,尤其是国际上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那就是少林寺。少林品牌过去是文化品牌,现在是产业链品牌。专家们建议,河南要发展文化产业,打文化品牌,应该把“少林功夫”放到第一位,因为这里面的内涵博大精深,尤其体现了中原人刚毅、奋斗、不屈不挠,也是中国人的集体精神体现,发展河南文化产业应该把少林寺作为走向世界的第一品牌来打造。
少林寺每年大约吸引数百万游客,并且造就了当地大规模的武术产业,目前的少林品牌已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了,已经形成了产业链的模式。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专家特别强调文化产业不等于文化,文化是创作者自己想出来的,而文化产业是以文娱为载体的经济,它从受众身上发现需求,是受众喜欢看什么就给你什么,吸引受众掏钱来消费,所以文化产业和文化有很大差别。
河南资源有很大优势,但是怎么把资源整合起来,文化能不能在产业中发挥作用,形成深度广度链接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像洛阳牡丹,你不能老夸我们这里牡丹怎么好怎么好,要通过载体变为产业。现在我们的文化产业还有一个很大的诟病就是忽视了消费群体,青少年是现在文化产业的消费主体,忽视了青少年,就做不出大项目,要关注青少年的审美、需求、特征,把青少年作为主流群体的研究对象。
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市场优势,再加上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实现的后发优势,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河南文化产业的春天正一步步走来。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