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什么叫“拗救”?

什么叫“拗救”?

全部回答

2016-04-29

110 0
     在格律诗中,不论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也不论是上 句还是下句,凡是句子中的平仄安排不合格律的,这个句子就称为拗句,句中不合 格律的字称为拗字。拗句有时可以采取补救的办法,就是在本句或邻句中,改变其 他字的平仄安排,这种方法称为拗救。
  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拗救的方法 有以下几种: (一)当句救。当句救是指在出现拗句的本句的适当地方,选一个字,把这个字 的平仄作相应的改变,使全句读起来声调仍有高低,不会由于出现拗句而影响声律 的和谐。
  但必须注意,这个补救的字不能用在句末。例如李白的五律《宿五松下荀 妪家》,其颈联为“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其格律安排应该是“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出句完全合律,而对句第一字应平声,现在用了仄声“月”字,如果 不救,就成了“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第三字必须改为平声,现在用了平声字“明”,对句变成了“仄平平仄平”,就合律了。
     (二)对句救。所谓对句救,。就是当句中出现拗字,而在本句中没有条件补救 时,便在下一句的适当位置进行补救。例如唐代温庭筠的五律《商山早行》中的颈 联,“榭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此联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现在上联第三字应该平声处,却用了仄声字“落”,成了拗句,对句第一字本来可平 可仄,现在用了仄声字“枳”,如果不救,就犯孤平,所以第三字必须改为平声字, 一个“明”字,既救了本句也救了上句。  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累见不鲜的,我们不 再举例了。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