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鸽副伤寒?
鸽副伤寒又称鸽沙门氏菌病,是由带鞭毛、能运动的沙门氏菌引起的鸽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由于能垂直传播,而且发病是慢性的和隐性的,致使该病难于根除,阳性率比较高,对鸽子危害比较大,是鸽子常见的和重要的细菌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之一。 流行病学:鸽副伤寒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侵害雏鸽。雏鸽发病往往呈急性或亚急性,成年鸽则呈慢性经过或隐性感染。各种家禽和野禽对沙门氏菌均易感,其中以鸡和火鸡最为常见,能互相传染,也会传染给人类。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鸽和病愈鸽。 主要通过消化道(如食入污染的饮水伺料)和呼吸道(如吸入带菌飞沫等)传播途径水平传播,也可通过种蛋途径传播,包括经卵巢垂直传播和穿过蛋壳的间接经卵传播,...全部
鸽副伤寒又称鸽沙门氏菌病,是由带鞭毛、能运动的沙门氏菌引起的鸽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由于能垂直传播,而且发病是慢性的和隐性的,致使该病难于根除,阳性率比较高,对鸽子危害比较大,是鸽子常见的和重要的细菌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之一。
流行病学:鸽副伤寒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侵害雏鸽。雏鸽发病往往呈急性或亚急性,成年鸽则呈慢性经过或隐性感染。各种家禽和野禽对沙门氏菌均易感,其中以鸡和火鸡最为常见,能互相传染,也会传染给人类。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鸽和病愈鸽。
主要通过消化道(如食入污染的饮水伺料)和呼吸道(如吸入带菌飞沫等)传播途径水平传播,也可通过种蛋途径传播,包括经卵巢垂直传播和穿过蛋壳的间接经卵传播,使刚孵出的雏鸽致病。病愈鸽的生长受阻,更严重的是常成为长期带菌者,不时向外排菌,散布病原,使此病连绵不断,难以彻底消灭。
鼠类和苍蝇等有害生物也是携带本菌的重要传播媒介。本病一年四季均发生,无明显季节性。该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当鸽子的抵抗力降低、环境中应激因素增强或增多时就会引起发病和流行。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急性多见于雏鸽,慢性常见于成年鸽。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18小时,急性病例常发生在出壳后数天内,往往不见症状就死亡。乳鸽、体弱鸽感染本病的症状不明显,一般在感染4~5天内形成严重的肠炎,并迅速转变为急性败血症,有的会很快死亡。
青年鸽及成年鸽感染后病情慢慢加剧,其症状和病变有以下四种类型。1) 肠型本型主要表现为消化机能严重障碍。病鸽精神呆滞,食欲不振或废绝,毛松,呆立,缩头,闭眼,排水样或黄绿色、褐绿色、绿色带泡沫的稀粪,粪中夹杂有被黏液包裹的粮食,发出恶臭,肛门附近羽毛被粪便沾污,迅速消瘦,多在3~7天内死亡。
2) 关节型当肠型进一步发展时,病原透过肠壁进入血液,形成败血症,再转到关节等其他部位而引起炎症。关节炎引起关节肿大,多呈单侧性关节肿胀、僵硬,尤以肘关节、跺关节为多见,并见翼、脚麻痹,常单侧翼下垂,患侧脚抬起。
病鸽表现精神高度沉郁,闭眼昏睡,食欲下降,口渴饮水多。3) 内脏型一般无特殊症状,严重时可见病鸽精神沉郁,呼吸困难,日渐消瘦,病情迅速恶化,病程也较短,机体衰弱以致死亡。4) 神经型不多见,病鸽因脑脊髓受损害而表现为共济失调、头颈歪扭、头低下、后仰、侧扭、转圈运动等神经症状。
诊断: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室细菌分离鉴定。需注意与鸽新城疫、鸽大肠杆菌病等进行区别。防治措施:鸽副伤寒不仅是水平传播的疾病,而且是垂直传播的疾病,因此,不仅需在饲养管理等方面做工作,还需要对种鸽加强检疫,淘汰阳性鸽,通过净化培育鸽副伤寒阴性的种鸽群,从而可能根除该病。
一旦发病,土霉素等大多数抗生素对本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用药量和投药途径,可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而定。在鸽群病情较轻、食欲正常的情况下,可选用1~2种药物,按治疗量拌入饲料内喂给,如土霉素按0。1%比例拌料、强力霉素按每千克词料加100毫克、环丙沙星按每千克饲料加50~100毫克、氟苯尼考按每千克体重25~30毫克内服,连喂4~5天。
对病情较重、食欲严重减退甚至出现死亡的鸽群,可使用抗生素或喹诺酮类针剂,对全群进行肌内注射治疗,每天1次,连用3~4天。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