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农业科学

影响鹅免疫效果的因素及免疫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及免疫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17-03-23

0 0
    具体如下:(1) 疫苗因素① 疫苗的质量:疫苗不是正规生物制品厂生产,质量不合格或已过期失效。疫苗因运输、保存不当或疫苗取出后在免疫接种前受到曰光的直接照射,或取出时间过长,或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影响疫苗的效价甚至失效。
  ② 疫苗间的干扰作用: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无交叉反应的抗原同时接种时,机体对其中一种或几种抗原的抗体应答显著降低,从而影响这些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  ③ 疫苗稀释剂:疫苗稀释液温度太高,杀死了部分活苗,影响了免疫效果;疫苗稀释剂未经消毒或受到污染而将杂质带进疫苗,有时随疫苗提供的稀释剂存在质量问题;进行饮水免疫时,由于饮水器未消毒、清洗,或饮水器中含消毒药等都会造成免疫不理想或免疫失败。
  (2) 母源抗体干扰由于种鹅个体免疫应答差异,以及不同批次的雏鹅群不一定来自同一种鹅群等原因,造成雏鶴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齐。  如果对所有雏鹅固定同一日龄进行接种,若母源抗体过高的反而干扰了后天免疫,不产生应有的免疫应答。
  即使同一鹅群,不同个体之间母源抗体的滴度也不一致,母源抗体干扰疫苗在体内的复制,从而影响疫苗的效果。(3) 免疫抑制性疾病鹅圆环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等能损害鹅的免疫器官如法氏囊、胸腺、脾脏、哈德氏腺、肠道淋巴样组织等,从而导致免疫抑制。
    此外,在鹅群发病期间,鹅体的抵抗力与免疫力均较差,如此时接种疫苗,免疫效果很差,极易导致免疫失败,还可能发生严重的副反应,甚至引起死亡。(4) 野毒的早期感染鹅接种疫苗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产生免疫力,而这段时间恰恰是一个潜在的危险期,一旦有野毒的入侵或机体尚未完全产生抗体之前感染强毒,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造成免疫失败。
    (5) 病毒毒力增强小鹅痕病毒在机体内大量复制、循环,使毒力增强,即使鹅群对小鹅瘟有一定的免疫力也仍然发病,鹅群如果暴露于强病毒包围环境中,感染率是极高的,免疫鹅群感染和发病也是极其可能的。
  作为群体免疫应答这一生物学系统,即使是频繁接种各种小鹅瘟疫苗,也不可能产生100%的保护率,因为群体中每个个体的免疫应答水平是不同的。  当强毒株感染鹅群后,少数免疫不良者或免疫不确实的鹅,很可能出现非典型的症状。
  (6) 鹅群机体状况① 遗传因素:动物机体对接种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鹅的品种繁多,免疫应答各有差异,即使同一品种不同个体的鹅,对同一疫苗的免疫反应强弱也不一致。有的鹅甚至有先天性免疫缺陷,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② 营养状况、健康状态:营养状况、健康状态都是影响疫苗免疫效果很重要的因素。伺料中的很多营养成分如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都与鹅的免疫功能有关,这些营养成分过低或缺乏,可导致鹅的免疫功能下降,从而使接种的疫苗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如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缺乏,会导致淋巴器官的萎缩,影响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受体表达与活化,从而使体内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数量下降,吞噬细胞吞噬能力降低,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下降等。  ③ 应激因素: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环境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拥挤、词料突然改变、运输、转群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显著损伤淋巴细胞,对巨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所以,当鹅群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时接种疫苗,就会减弱鹅的免疫能力。  (7) 化学物质的影响许多重金属如铅、镉、汞、砷等均可抑制免疫应答而导致免疫失败,某些化学物质如卤化苯、卤素、农药等可引起鹅免疫系统组织的部分甚至全部萎缩以及活性细胞的破坏,进而引起免疫失败。
   。(8) 主观因素① 技术操作不过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疫苗选择不当:雏鹅用小鶴瘟疫苗仅用于雏鹅防疫,若用于成年鹅效果将大受影响;若将成年鹅用小鹅癍疫苗用于雏鹤会导致雏鹅暴发小鹅瘟。  预防鹅新城疫可选用鸡新城疫弱毒活疫苗如]V系疫苗进行基础免疫,若选择中等偏强毒力的新城疫I系疫苗注射,可能不仅起不到免疫的作用,相反会造成病毒扩散或导致鹅发病。
  接种途径:小鹅瘟冻干苗要求的接种途径是肌内或皮下注射,有些鹅场图方便省事改用饮水,自然达不到免疫效果。  超量免疫:有些地方养殖户担心免疫力保护不够,避免发病,从而大剂量或反复频繁使用疫苗,殊不知免疫时疫苗所用剂量过大或频繁使用,反而造成免疫麻痹,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应答失灵,容易引起发病。
  免疫方法不当:滴鼻、滴眼免疫时,疫苗未能进入眼内、鼻腔, 注射免疫时,出现“飞针”,疫苗根本没有注射进去或注人的疫苗从注射孔流出,造成疫苗注射量不足并导致疫苗污染环境。  饮水免疫时,免疫前未限水或饮水器内加水量太多,使配制的疫苗未能在规定时间内饮完而影响剂量。
  免疫时间:选择恰当的免疫时间,鹅体对抗原的敏感程度呈24 小时周期性变化,一天中不同时间内免疫效果稍有差异。清晨鹅体内因肾上腺素分泌较其他时间少,对抗原的刺激最敏感,此时进行疫苗的接种,效果最好。
    免疫程序:有些养殖户不了解种鹅免疫情况,也不进行母源抗体检测,认为越早使用疫苗免疫越好,殊不知首免日龄过早,若雏鹅有母源抗体,则造成疫苗与母源抗体中和,抗体水平反而低下来了,此时若有野毒侵袭,则可感染发病;免疫滞后也容易出问题,若首免日龄推迟太晚,母源抗体已消失,已形成免疫空档,野毒侵袭也易感染发病;有些养殖户不按一定免疫程序,而是多次频繁用疫苗,这样会造成前次免疫产生的抗体与下次疫苗中和,引起机体内的抗体水平始终不高而不足以抵抗强毒感染。
    ② 忽视局部免疫作用:新城疫病毒免疫主要分为两部分,即血液系统和呼吸系统。只有两个系统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才能有效地阻止新城疫的发生。血清循环抗体与鹅的抗感染并不完全一致,带有高滴度新城疫抗体的鹅对新城疫病毒仍有一定的易感性,若不做好鹅的呼吸道免疫,野毒仍可在其上呼吸道繁殖并致病。
    ③ 药物的滥用:许多药物如卡那霉素等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有的鹅场为防病而在免疫接种期间使用抗菌药物或药物性饲料添加剂,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细胞的减少,以致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或在进行免疫前后和稀释疫苗时,乱用抗菌药物,如稀释活菌疫苗时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可影响疫苗的活性。
    磺胺类药物会使鹅的免疫器官受到抑制。④ 思想观念有问题:多数养殖户乃至技术人员对疫苗在控制传染病中的作用缺乏正确认识,错误地认为用了疫苗就不会发病而放松或忽略了严格消毒隔离和其他防疫措施,如免疫接种时不按要求消毒注射器、针头、刺种针及饮水器等,使免疫接种成了带毒传播,反而引发疫病流行。
    ⑤ 词养管理不当:消毒卫生制度不健全,鹅舍及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在用疫苗期间鹅群已受到病毒或细菌的感染,这些都会影响疫苗的效果,导致免疫失败。饲喂霉变的词料或垫料发霉,其霉菌毒素能使胸腺、法氏囊萎缩,毒害巨噬细胞而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从而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
    平时应加强对鹅群的管理,鹅舍内要保持安静、适宜的温湿度和良好的空气质量。鹅群密度要适宜,光照强度和时间要适当,饮水要清洁卫生、供应充足。定期对用具和鹅舍进行消毒和带鹅消毒。
  各项操作要轻,尽力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努力给鹅群创造一个稳定、安全、舒适、清洁的生活和生产环境。  这样在进行鹅群免疫时,鹅体就会在神经、体液、内分泌的调节下,对疫苗产生良好的反应。
  ⑥ 管理制度不合理:人员防疫管理制度、兽医技术岗位责任制、种蛋孵化防疫制度、病死鹅的处理方法等不合理。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农业科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建筑学
心理学
数学
天文学
工程技术科学
化学
环境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农业科学
农业科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