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引进了俄罗斯的图-160远程轰炸
据俄通社-塔斯社11日报道,中国日前和俄罗斯签订交易合同,中方将支付8亿美圆,购买4架俄罗斯图-160远程战略轰炸 机,俄方在2003年交付4架轰炸机,并负责16名中国机师的培训工作及飞机的保修服务。
图-160战略轰炸机详情介绍
图-160全长54。1米,宽55。7米,高度为13。1米,最大起飞重 量为275吨,具有优越的长途奔袭能力,可与美国的B-1B轰炸机比美!!!
1979年,西方首次披露苏联正在研制一种新型变后掠翼轰炸 机,美国国防部的消息说,苏联称这种新型轰炸机为图--160。 1981年,美国有关杂志又首次刊载了苏联拉明斯科耶试 飞中心公停机坪上的新型轰炸机的照片,西...全部
据俄通社-塔斯社11日报道,中国日前和俄罗斯签订交易合同,中方将支付8亿美圆,购买4架俄罗斯图-160远程战略轰炸 机,俄方在2003年交付4架轰炸机,并负责16名中国机师的培训工作及飞机的保修服务。
图-160战略轰炸机详情介绍
图-160全长54。1米,宽55。7米,高度为13。1米,最大起飞重 量为275吨,具有优越的长途奔袭能力,可与美国的B-1B轰炸机比美!!!
1979年,西方首次披露苏联正在研制一种新型变后掠翼轰炸 机,美国国防部的消息说,苏联称这种新型轰炸机为图--160。
1981年,美国有关杂志又首次刊载了苏联拉明斯科耶试 飞中心公停机坪上的新型轰炸机的照片,西方因而暂定其代号 为“拉明P”。1982年,北约为苏联新型轰炸机取名为“海盗 旗”。1988年8月2日,苏联向来访的美国国防部长卡卢奇首 次展示“海盗旗”战略轰炸机。
轰-6(图-16)
轰-6仿制的是苏联的图-16,它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设计的高亚音速中程轰炸机。1950年开始研制,1952年首次试飞,1955年交付使用。
图-16的各型生产总数达2000架以上,1966年开始退役。图-16除装备苏联空军外,还外售埃及、伊拉克、印尼等国空军。当时它算得上是比较先进的轰炸机,它外形优美,载弹量大,能完成各种战略战术任务。
它的产量也较大,改进型多,第三世界进口国也较多。虽然六十年代轰炸机的发展迅猛,它很快就被其它更先进的机型取代,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算是个最好的选择。
1957年,中国前往苏联谈判引进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图-16轰炸机。
1959年我国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仿制这一轰炸机,第一架轰-6原型机于1966年10月完成,用于静力试验。1968年12月24日,采用国产涡喷-8---该发动机的来历----发动机的轰-6首飞成功,1969年批量投产。
之后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与发展,有资料显示, 目前它仍在继续改进生产之中。
轰-6作为中国最大的轰炸机,在核武器研制成功后,首当其冲地成为了核武器的载机。1965年5月14日轰-6进行了第一次空投核试验,从此它具备了核打击能力,为我国核战略增加了重要的核反击手段,延伸了核打击的范围,大大增强了核威慑力,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力。
把轰-6作为战略轰炸机,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落后的无奈选择。其实,轰-6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它只是中程轰炸机,是中国赋予了它战略任务,它的速度慢(796公里/小时)、航程短(航程5760公里,作战半径2600公里)、尤其是它的机载设备不完善、突防能力太弱。
前苏联在其服役十年之后开始退出现役,将其余的改装成加油机、电子干扰、电子侦察机、巡逻机。五六十时年代,是新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美苏两国的轰炸机服役期都非常短,一个机型能服役十余年算有不错的业绩的了。
对中国来说,不是不知道外军的发展动向,不是不了解当时世界科技的发展状况,也不是不了解中国轰-6的自身缺点,事实上中国开始量产轰-6时,并形成战斗力时已落伍多年了。军方迫切需要轰-6的替代型号,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一个机种退役后才着手替代机型的研制,中国在轰-6尚未服役时就针对轰-6的缺点和当时世界轰炸机前沿水平提出了新的方案,鉴于工业基础薄弱,该时期中苏关系恶化,技术力量不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研制风险和缩短研制周期,军方决定先从轰-6的改型开始。
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1970年6月提出轰-6I方案,1971年2月开始设计,1978年1月首飞。具体改装内容是以4台英国的“斯贝”MK512-5W型民用涡扇发动机,替换2台涡喷-8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其中2台装在翼根处替换涡喷-8,另2台以吊挂形式装在机翼中段。
涡喷-8的最大推力2*9500千克力,重量为3230千克。“斯贝”发动机单台推力5428千克力,单台重量1204千克。换装新发动机后轰-6I的航程和爬升率均提高40%,海平面爬升率从原型的18。
6米/秒提高到29。7米/秒,最大航程从原型的5760千米增加8060千米,笔者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多加了两台发动机航程就大幅度增加?这样的航程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屈指可数的了,同期的图-22M3的航程为5500公里,图-22M3(图-26C)航程为7000公里,英国的“三V”(勇士、火神、胜利)轰炸机都不超过6000公里。
六七十年代,由于火箭战略的兴起,对战略轰炸机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苏美两国对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发展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英法两国更是名正言顺地退出了这个市场,所以到了八十年代服役的战略轰炸机少之又少了。
这个时期轰-6I可称得世界第三家战略轰炸机了。但评判一种武器不能仅从它的单一性能方面去考虑,轰-6I的航程达到或超过了图-22M3(图-26)的水平,但与和科技同步发展的反击战略轰炸机的手段相比,它并没有解决轰-6的根本缺点:它的电子设备不完善、突防能力不强。
而改革开放前,与外军的军事技术交流少得可怜。从英国引进的“斯贝”发动机在当时的西方已属落后产品了。从近年来对航空发动机专家的访谈中我们知道,就是这样一个产品,以当时中国技术能力十年乃至十五年里都无法消化它,事实上,经过三十多年我们还没消化彻底。
九十年代后,中国发动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在自己研制的发动机上,利用自己的技术通过其它途径解决遇到的问题。中国发动机走过的历程“教训更多一些”(吴大观语),它直接影响到新机型的研制与诞生。
轰-6I象其它战斗机,如歼-9/13,都是因为发动机的落后不得不下马,轰-6I没能服役是件好事,技术上并没有大的突破,以当时的兵器工业水平,造出来落后东西成为“鸡肋”,不如打好自己的基础储备更多的相关技术。
轰-6I只改装了1架,项目于1976年停止研制。
虽然新的战略轰炸机迟迟没出现,但一些基础工作不得不做,轰-6在这三十余年里担负起了全部的实验任务。轰-6本身不具战略战略轰炸机性能,象征意义更浓些。
其庞大的机体却是个优秀的试验平台,空军海军曾发展多个轰-6的型号,也用来做无人机的的母机、导弹试验平台、加油机、侦察机、电子战飞机等。为提高海军的打击能力,海军航空兵于1967年就提出了研制反舰型轰-6丁(轰-6D)的计划,但直到1981年8月29日才首飞成功。
轰-6D可装备C-601/611、C-801/802等多种反舰导弹。自1986年第一次公布了轰-6丁深绿色涂装的照片(当时并没挂弹)后,直到九十年代我们才从公开的刊物上看到它挂载C-601的照片。
虽然公认它能挂载C-801,但从未看到过照片,这样大的轰炸机挂载射只有50公里左右空对舰导弹显然是危险的。这个年代舰空导弹普遍射程达到了一百余公里,后来研制成功的C-611射程达到250公里,且威力惊人,此时挂载射程相对远些的C-802也无多大用途,也许这个原因我们才没见到它挂载C-801/802的缘故。
轰-6的历史贡献就象美军的B-52战略轰炸机,每个时代各国运用到战略轰炸机的新型设备、新型导弹和新的作战方法都曾在轰-6上做过论证和试验。据报道军方考虑过用轰-6发射空对地导弹(类似美军的AGM-69);台湾局势紧张后又用它做为“红鸟”-3和“东海”-10巡航导弹的发射平台。
轰-6的使用不仅锻练了空军远程打击能力,探索完善了战略用法,更是对下一代更先进的战略轰炸机积累了必要的经验。众所周知,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周期很长,新轰出现之前轰-6还将继续作用。二十一世纪有照片显示轰-6还在生产,不过数量已经很少了。
轰-6的技术意义比其战略(战役)意义要大,实际使用所产生的威慑力十分有限,尤其是对南海周边国家,效果不尽人意,菲律宾、越南多次扣押中国渔民,其它国家也不断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轰-6早就力不从心了。
图-16的基本数据(括号内为轰-6尺寸数据):
早期为两AM-3型涡喷发动机,推力为2*8750千克力,后来装备两台PД-3M型涡喷发动机,推力为2*9500千克力。
(涡喷-8,推力:2*7650千克力,最大推力:2*9500千克力)
机长:34。800米 翼展:34。189米(32。989) 机翼面积:165。65平方米(164。65) 机高:10。
80米(10。208) 最大平飞速度:1014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0。75马赫 正常起飞重量:72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75800千克(75000) 最大着陆重量:55000千克 正常载弹量:3000千克 最大载弹量:9000千克 自卫武器:7门航炮 实用升限:12800米(13100) 最大航程:6000公里(5760) 活动半径:2300公里(2600) 起飞滑跑距离:1670米 着陆滑跑距离:1655米(不放减速伞)1050米(放减速伞)
轰-8型远程战略轰炸机
六十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势头一直不减,七十年代中国的政治环境进入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最大的威胁不是资本主义国家,而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老大哥--苏联。
那个时期弥漫着战争就要爆发的紧张气息,中央提出了“早打、大打,打核战”的国家军事战略,在这种政治环境下空军急切地需要增加、加强核打击手段。
1971年12月,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07新疆着陆时摔坏。
1972年1月13日叶帅指示要迅速去剖析残骸,后经协商交给中国运到上海,我国很快以该机作参考设计出我国第一架4发喷气式民航机──运-10,证明我国确实有研制远程轰炸机的能力。1973年3月23日空军正式提出全新设计的远程战略轰炸机,编号为轰-8,并向航空研究院603所下达了设计任务,为了减低设计风险设计人员采用放大的轰-6机身,后掠式中单翼,圆截面蜂腰形机身的正常气动布局,乘员6人。
该机机身中段有一个8。6*1。8*2。72立方米的炸弹舱,正常载弹量7吨,最大载弹量18吨,可载三枚空对地导弹和100-9000千克的各种口径炸弹。机翼下挂载两束火箭,对付导弹的警戒干扰设备。
该机正常起飞重量达155吨的机体,计划采用6台“斯贝”涡扇发动机,后来方案有所改动,用4台涡扇-6代替6台“斯贝”发动机。涡扇-6最大推力为7270千克力,加力推力为12640千克力(后期加大到14000千克力),其推重比为5。
93(后期增加到7)。该机机长46。47米,机长48。50米。武器包括仿制AS-5“鲑鱼”的空对地导弹(AS-5“鲑鱼”是和米格-23一起从埃及进口的,进口数量为10枚,原装备于埃及的图-16K“獾G”)的国产型号和各种航空炸弹,载弹7吨时航程为11000公里。
但是三机部内部从上到下都有人对这两个项目持怀疑、消极、对立的态度,认为这两个项目有拔苗助长之嫌,最后因为内部意见分歧过大,远轰和运-10还是没能躲过下马的厄运。
其实,从各个角度看,轰-8的方案都是可行的,也是应该发展下去的,尽管当时的科技水平不高,完成这个任务的难度异乎寻常地大,但这是一个几乎全新的机型,对设计队伍的锻练,国防工业生产加工、对新设备的使用、改进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不实际应用,电子设备、发动机和与之配套的武器永远只能停留在地面上,得不到检验、改进、发展、完善。轰-8可以完成轰-6无法完成的任务,它完全可以成为新设备新装备发展的一个契机。尽管它很可能在八十年代服役,但高科技、新科技的发展不会将其淘汰,只能促进它的发展,赋予它新的生命。
轰-8下马造成的被动局面波及的范围广且深,我们在慢慢品尝着失去它的苦果:新的科研成果、新的设备研制成功去无匹配的飞机,新型导弹研制成功却没有发射平台;国际形势的突变而无法应对,九十年代以来的两次海湾战争,南联盟战争中国驻南大使馆被炸,台独势力的不断抬头所引发的战争氛围等。
更长远的后果是它的缺失使新一代、综合国内外最新成果的战略轰炸机无法付诸实施,这个影响还将持续一个漫长的时间,谁都不愿让一个刚飞过初级教练机的人去飞苏-27或F-22的。轰-8的下马对中国军事科研技术人员的信心打击尤为深重,轰-8走了一条WS-6的老路,原本它们可以一起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的。
俄罗斯和美国对我们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他们航空工业大的头衔也经历了不切实际,失败、发展的过程,但不能轻易放弃发展的机会,不能指望别人给自己机会。苏联的图-144商业上虽然不成功,但它并没被送到博物馆,而是一直担负着试验各种飞机和航天飞机发动机的试验任务,它的发动机也改作了图-160的动力。
美国的B-52服役已有50余年,仍活跃在战场和试验场上。“导弹万能论”和“轰炸机无能论”都没能动摇它,恰恰是新科技挽救了它,并不是葬送它。
轰-8给人们留下的又是一声叹息,它的下马是决策的失误,是人们对其所拥有的意义和产生影响估计不足。
有人认为这两个项目有拔苗助长、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之嫌,这是很不负责的说法。没意识以自己的错误真是错上加错,以当时中国科研能力和工业基础,中国火箭卫星、战略核潜艇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要求不可谓不高,中国的火箭卫星、核潜艇不下决心就不能取得现在的成果,没有这些成果别人就不会与你合作;中国电脑业不取得现有的成绩微软就不会对中国开放源代码,没有研制芯片的能力,奔腾四就不会到上海生产。
轰-6I没有研制下去的必要了,它满足不了国防的要求,轰-8的下马却是个严重的错误。
轰-8下马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新轰上马,也许是出于国家战略考虑,利用相对和平环境等技术储备更充足些。
邓小平说过世界大战一二十年内打不起来,我们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发展经济,他的讲话使决策层延缓了战略轰炸机的研制。文革期间,我们曾犯过冒进的错误,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乱上项目:变后掠翼战斗机、垂直起降战斗机、双三战斗机(三倍音速、三万米高空)等,最后都无果而终。
那时没有科学论证的氛围,缺乏实事求事的态度,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进入八九十年代,海外没有了中国战略轰炸机研制这方面报道,在在决策上为避免文革的错误又有点矫枉过正了,国家决策是人制订的,这方面不免有些失误。
当技术不再成为瓶颈时,国家战略决策对战略轰炸机的研制起着决定性作用,它的制订不外乎根据本国及国际环境、地缘政治等方面考虑的。战略轰炸机属战略级武器,它的制订不得不兼顾周边国家及其它世界大国的反应。
也许苏联解体后我国际政治相对稳定给人们造成了一个假象:美苏对抗的结束,危机似乎在结束了。但事实是美国更加变本加厉地巩固加强它的老霸权地位,更加无视国际法,911的事件又强化了这种趋势。中美八十年代一度走得很近,但美对中国的敌对意识和活动从未放松过,苏联这个假想敌没有了,中国取而代之了。
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就是想给中国点颜色看看,中国作为维护第三世界利益的大国永远不会和美国走到一起,美国深知这一点所以不放弃任何机会牵制中国。中国对战略轰炸机的认识,也是对中美关系未来的认识。
麻痹松懈的思想决不能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做长远的判断也为将来做好准备,只要技术条件允许应尽早上马战略轰炸机,某些方面欠缺不足,可以在发展中完善,需求可以带动发展,实践中摸索才更有针对性。
近一段时期人们对远程战略轰炸机的讨论较多,不少人对其现实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表示怀疑。
远程战略轰炸机,不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确实远不如战斗机那么红火。它有耗资巨大、技术难度高、研制周期长等原因,也与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与新技术革命不断冲击着轰炸机有关。美国、俄罗斯两国近年来,鲜有人讨论新轰炸的研制和发展,B-2的产量也是一减再减,似乎轰炸机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但这都是假象,是客观因素造成的主观判断错误。
就美俄两国而言,现在的趋势是加强而不是放松对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的研制。俄罗斯早在别斯兰事件之前就有了恢复图-160的生产和改进的意向,只是别斯兰事件促使它明白无误地强调加强战略轰炸的发展。俄罗斯国防近年来一再强调新型战略轰炸机研制的重要性,苦于资金的不足,还没看到实质的进展,但思想上这根弦始终没放松。
美国作为一个霸权国家,不会放弃任何为其推行霸权服务的手段和工具。战略轰炸机作为其三位一体的核中坚,地位虽不及核潜艇,但决不可能没有。其B-2数量的减少,并不是认识上的松懈,或看低了它的能力,而是另有考虑:一、B-2战略轰炸机的价格昂贵。
削减后的单价(包括研制费)为22。5亿美元,在其霸权地位一枝独放时,数量上的优势不再重要。减少采购数量,意味单价的上涨,但总的采购费用降了下来;二、B-2战略轰炸机的技术水平在未来的10-20年内基本上无人赶超。
有了技术的信心,可以放缓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的研制,此间可储备一些新技术,为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研制作技术准备,避免了过分先进却没有对手带来的浪费,也可完全确保新轰上马就领先于别国;三、有充分的时间运用已有的最新科技论证下一代战略轰炸机,事实上美国已在论证空天战略轰炸机技术能力和战略运用的可行性。
远程战略轰炸机作为“三位一体”的核力量,是一个政治大国不可缺少的政治手段,尤其是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经济快速的增长对能源的需求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与别国在某些方面摩擦日益增多。
拥有战略轰炸机,和平环境下它是一个极具威力的战略威慑力量,作用不可低估;战争环境下是克敌制胜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不论是现在紧迫的台海问题还是将来面对更大的威胁,现在都必须未雨绸缪,作长远的规划。
中国走过了一条仿制别人、追赶别人的过程,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储备,使中国科技力量突飞猛进,技术落后时我们只能模仿追赶别人,而科研达到世界水平,有自己的专利技术时,我们才有了创新。
公开场合,我们已看到了这种端倪:LTC-16是中国自己全新概念的验证机,FT-2000是中国首创的反辐射地对空导弹,TY-90也是世界上第一种武装直升机专用导弹,170/171、525/526、隐身快艇等都是中国做依靠自己力量独立完成的。
中国的科研人员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做着贡献,他们一直在跟踪着世界科技的前沿,用他们自己的智慧为中国国防出力。以中国现有的能力完全可以研制出全新一代的战略轰炸机,但中国还缺少使用战略轰炸机的经验,尤其是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的战法训练,协全配合,后勤保障维护等等。
目前,中国急需一个过渡机型,起飞重量在百吨左右,作战半径在4000公里,能适应满足未来10-15年内的需要,能为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积累经验的中程战略轰炸机。
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对中国战略轰炸机的详述只是一家之言,内容多有偏颇之处。
仅从一个风洞照片说中国在研制类似俄罗斯苏-34布局的战略轰炸机显得缺乏军事常识。首先,其出示的照片是米格-29的风洞照片,电视片中同样还出现了F-16的风洞照片,这只能说明中国对世界上现役的所有飞机都做了风洞试验,以检验其性能特征,其它国家也做过类似的试验;其次,苏-34只能算是战斗轰炸机,其航程和载弹量达不到战略轰炸机的水平。
战略轰炸机从设计到服役形成战斗力,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阶段,尤其中国在这方面还缺乏研制经验,从电子设备到发动机都得从头开始,一个环节的问题不解决就可能造成整个工程的延误,现阶段外购图-22M3(图-26C)应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则,它可以寻事形成战斗力,应付可能出现的重大事件;二则,对其技术的消化吸收后,可以对新型战略轰炸机的研制提供经验和技术;三则,填补新型战略轰炸机出现前的空白,减缓对新轰研制的时间紧迫性,以便使更新的技术成熟地应用在新轰上。
图-22M3尽管很多性能显得有些落后,但经过技术改造后完全可能再服役十余年。
图-26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可变后掠翼中程超音速轰炸机,绰号“逆火”(BACKFIRE)。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研制,1974年开始交付使用。
有关它的编号图-22M,多数人认为它是在图-22“眼罩”基础上研制而来的,所以用此编号,其实,“逆火”初期只是参照了图-22上的一些成熟设计,所以早期型号的机头和机翼上的起落架整流罩十分相似,这种作法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经常这么做,可以认定它是全新设计的飞机。
陈应明说米格-25是仿制的美国F-5战斗机,但它们之间无任何相似之处,米格-25算不上是仿制或在哪个基础上研制而成的战斗机。图-22M之所以一直没用图-26这个编号和美苏核武器谈判有关,双方都不愿让自己拿手的核武器归于受限制之列,千方百计玩文字游戏以迷惑对方,苏联答应拆除图-22M空中受油管后,美国才最后统一在了苏联的观点之下没被列入黑名单。
现在我们常看到的是图-22M3也就是图-26C型,其明显改进之处是改用类似米格-25的进气道,机头上翘变粗,机身设计更加流线化,改动后速度和航程有所增加。由于苏联(俄罗斯)从未公开报道过图-22M(图-26)的尺寸数据,所以在航程上,不同的刊物报道差异较大。
由于俄罗斯资金方面的原因,一直没有对它进行升级改造,尽管如此,图-22M3依然是不可忽视的战略武器。作为巡航导弹的平台,对中国尤其具有吸引力,将中国研制成功的巡航导弹用在图-22M3上可以延伸打击范围,对航空母舰造成巨大威胁,它的战略意义无法取代。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