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时诗歌繁荣的时代
唐代文艺尤其是诗歌的繁荣,堪称空前绝后。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成就卓越、流芳百世的诗人数以百计,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诗篇多达数百篇。这种盛况,古今中外,是绝无仅有的。 文学史专著和教科书归纳唐代文艺繁荣的原因,大致都如同郎中开药方,社会环境的外因若干条,文学规律的内因若干条,加在一起,名目很多。 但是,据我看,最要紧的就是一条:唐代的最高统治者对文艺包括诗歌创作采取了完全不加管束的政策。 据我所知,唐代有诗人因为诗歌写得好,给皇帝留下印象,而得到仕进的机会,例如德宗朝的韩翃;唐代有诗人因为诗歌写得既快又好,得到皇帝的当众赏赐,脸上有光,例如则天朝的宋之问...全部
唐代文艺尤其是诗歌的繁荣,堪称空前绝后。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成就卓越、流芳百世的诗人数以百计,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诗篇多达数百篇。这种盛况,古今中外,是绝无仅有的。 文学史专著和教科书归纳唐代文艺繁荣的原因,大致都如同郎中开药方,社会环境的外因若干条,文学规律的内因若干条,加在一起,名目很多。
但是,据我看,最要紧的就是一条:唐代的最高统治者对文艺包括诗歌创作采取了完全不加管束的政策。 据我所知,唐代有诗人因为诗歌写得好,给皇帝留下印象,而得到仕进的机会,例如德宗朝的韩翃;唐代有诗人因为诗歌写得既快又好,得到皇帝的当众赏赐,脸上有光,例如则天朝的宋之问;唐代也有诗人因为有作品表现了对皇朝的感情,罪愆因而得到宽贷,例如肃宗朝的王维;当然,唐代也有诗人(例如刘禹锡)因为屡次写诗讽刺权臣,仕途变得坎坷;但是,唐代就没有一位诗人因为写过批评制度、讽刺现实的诗句,而被人罗织,而触怒龙颜,而遭到任何惩罚的! 须知,开国皇帝曾立下“不得杀士大夫”规矩的宋朝,大文豪苏轼都曾经因为几句诗,被人故意曲解为有犯上之意而投入牢狱,几乎性命不保。
明清以降,因为作诗写文章,丢了性命的文人,简直是数不胜数。按照别的朝代的文禁标准或曰文艺政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得受到程度不等的惩罚,轻则革职流放,重则杀头抄斩。以杜甫为例,他写过《奉先咏怀》、“三吏 ”、“三别”等批判现实的作品,诗中讽刺过本朝宰相(李林甫、杨国忠),嘲笑过本朝皇帝(肃宗李亨)的怕老婆(“张后不乐上为忙”,张良娣皇后一不高兴,李亨就慌了手脚)。
不说这些,单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在许多朝代,就足够脑袋搬一次家的了。碰到朱元璋那样的皇帝,恐怕就得腰斩。但是,唐代的杜甫,安然无恙,毫毛无损。李白差点被杀,也跟他的诗歌作品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因为他参加了后来被定性为叛乱的军事行动。
李唐王朝之所以会有这样无为而治的文艺政策,我想,跟李世民的思想密不可分。 《贞观政要》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件: 太常祖孝孙奏所定新乐。
太宗曰:“礼乐之作,是圣人缘物设教,以为撙节,治政善恶,岂此之由?”御史大夫杜淹对曰:“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
以是观之,实由于乐。”太宗曰:“不然,夫音声岂能感人?欢者闻之则悦,哀者听之则悲。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政,其人心苦,然苦心所感,故闻之则悲耳。何乐声哀怨,能使悦者悲乎?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具存,朕能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矣。
”尚书右丞魏徵进曰:“古人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在人和,不由音调。”太宗然之。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它记载了李唐王朝的实际奠基人唐太宗李世民的文艺思想,简而言之就是:音乐之类的文艺作品跟国家的兴衰没有任何关系,它不会影响人心,不会导致亡国。
从这个思想出发,李世民很自然地对文艺创作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也就是说采取了自由文艺政策。 众所周知,李唐是中国三四千历史的一流王朝,是它那个时代国际上最为强大的帝国。历史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它的自由文艺政策不但没有给李唐王朝造成丝毫危害,反而借着文艺的繁荣,极好地润色了它的鸿大帝业,使之更加光芒万丈,烛照寰宇。
唐太宗这一次“长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想文艺繁荣、社会和谐、国家强盛,自由宽松的文艺政策是至关重要的。要想让一个人跑得快,跑得好,就得让他手脚不受束缚,思想没有包袱。
奥运会运动员如此,文艺创作亦如此。我不相信,给刘翔戴上脚镣手铐,他还能在世界大赛上获得金牌,为国争光。或许,治大国者不应该太看重文艺,文艺不过是人们抒情、娱乐的工具而已,它无关乎邦国的兴亡。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