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中英商务交流中的交际礼仪差异研究

中英商务交流中的交际礼仪差异研究简介: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语言交际规则和礼貌原则。不同文化对待判断礼貌的标准受不同社会的历史、文化、地理等因素制约。中英两种文化由于历史、社会等文化因素造成了各自判定标准的明显差异。论文的基本框架是用实例分析中英商务交流中的礼仪差异、分析差异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避免交流失误等。

全部回答

2007-02-27

137 0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礼貌差异 中文摘要: 礼貌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是打开交流者心灵的一把钥匙。礼貌周全不仅可以增加别人对你的良好印象让你事半功倍,同时也是也会自我修养的一种表现,是自我素质的一种表现。
  然而不同国家的人对礼貌的认识却不尽相同,文化的差异方面的缺失最终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中很突出的6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了中西方交流中的礼貌差异,以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敏感性。
  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中西方礼貌差异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价值观 英语教学 一 引言 培根曾经说过: 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很好的名誉。  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也说过: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交流的不断深入,外语专业的学生日后与西方人交往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在交往中要写好这份“自荐书”,仅有流利的外语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礼仪”的教育应该有意识的渗入到平时的外语学习中去。
    下面,对中西方礼仪文化之差异做一初步论述。 二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礼貌的具体差异 2。1首先,称呼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是存在区别的。在非正式场合,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有会直称呼人的名字,以示关系的亲密。
  汉语中这种称呼比英语中的这种称呼显得更深、更密切。所以,当中国人称呼外国人的时候不直接称呼其名而称呼其姓时,中国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或觉得对人不够礼貌。  但事实上却大相径庭。
  正如,Helen oatey所说:“如对西方人不直接称呼名字的话,他们会不太高兴的。因为他们觉得不直接称呼名字,表示不愿意与他们交朋友。” 另外,中国学生对如何称呼老师也存在问题。在英语课上,学生常问候老师Good morning, teacher Li。
    根据英语国家及说话的习惯,中国学生应说:“Good morning, Mr。/ Mrs。/Miss。/Ms。 Li。”这样的称呼,只是简单地把汉语直接译成英语。因而,在我们英语教学中,应该使学生知道英语中各种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称呼,特别是那些区别于汉语的表达方法。
     2。2 其次,通过问候语让我们了解一下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朋友之间通常都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两种语言各有一定的表达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英语通常用的问候语“Hi/Hello!(你好!)How are you?(你好吗?)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这些问候语中国人听起来会感觉洋味太浓。
    以上的问候语在中国人之间很少用。中国人在问候别人时常说“你吃过饭了吗?”这只是打招呼的方式,其实并不是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了饭。然而在英语中,这样一句话就不再是打招呼了,而是用来表示建议或邀请对方一起吃饭的意思。
  汉语中另一个常用的问候语是“你到哪儿去?”或者问“你干什么去?”“天凉,小心感冒!”这两个问题在汉语中都是打招呼和问候的方法,而不是想了解被问候人到哪儿去,去做什么事或者警告他怎么样。  然而,如果我们用英语去这样问西方人,他们会认为问这样的问题是干涉他们的私事。
  类似的误解会很容易发生。。所以,对方可以任意给一个回答,也毫不觉得难堪。例如,我的一位朋友的母亲为了表示对一位外籍教师的关心,在一个寒冷的早上打电话告诉嘱咐他多穿点衣服,小心着凉。结果这位外籍教师就感到很不可理解,他对我的朋友讲,“难道我自己不知道多穿点衣服吗”?言下之意是说,他还没有那么苯,自己知道冷了穿衣服。
    因此,认真学习和运用正确的英语问候语以及仔细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问候语的差别尤为重要。 2。3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通常是通过谈话的方式来进行的。但要注意同外国人交际时要选用恰当的话题才能与外国人愉快的交流,学到更多的东西。
  而中国人常常不会选择恰当的话题而遭到外国人的拒绝。  中国学生和外国人初次见面就常问: ——what’s your name? ------where are you from?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甚至会问: ------ What’s in your shopping bag? ------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 ------How much is your coat? ------What religion do you believe in? 这类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为个人隐私性的问题,常会令他们不知如何作答,觉得十分难堪,会令这次谈话不欢而终。
     王宗炎教授在下面的一段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中十分清楚地解释了产生这种误会的原因:几千年来,五分之四的中国人居住在乡村的小城镇,彼此之间非常了解,也注意观察别人的生活,真心关心别人的幸福,因而人们在谈话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值得隐讳的。
  相互了解,关心彼此的舒适和健康以及对彼此事务的兴趣,这些都是中国乡村和小城镇生活的特征。  而这些现象在西方在工业社会都很少见。在西方,人与人之间是互存戒备,很注意隐私。即使在农村也是“好篱笆创造好邻居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因此,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必须选择恰当的话题。在同外国人交流中,应回避婚恋、年龄、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有关方面的话题,让谈话顺利地进行下去,达到成功交流地目的。   2。
  4 对于赞扬和恭维的反应,中西方人有着明显不同。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谦逊准则要求人们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
  西方文化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是礼貌的。  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
  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   “Thank you。  ”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
  ”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2。5 对于年老人的看法。中国文化传统的美德之一是尊老爱幼。对老人悉心照顾是青年人有教养的表现。然而,英美国家的人十分看重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
  他们认为自己能干的事,一般不求别人做。可中国人一过五十岁就认为自己老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与英美国家人的想法恰恰相反。   例如,当我们的学生在郊游之后主动向年长的外国人问候并伸手搀扶时,会使这位外国人感到很难堪。
  下面是他们的对话: ——Professor Smith, you must have been very tired after a day's walk。   You are old after all。
   ——No, no, no! I'm not tired at all。 I'm not old。 ——Can I help you? ——No, no, thank you。
   I can manage。   以上的例子说明中国学生常把中国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同起来,忽略文化的差异。这样不会起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让他们感到很难堪。
  对于这一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英美国家人的想法恰恰相反。 2。6 另外,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比重很大,而且大量的英语单词、短语、成语都具有和英语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  Peter Trudgill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
  例如, 2。6。1。一个常见的英语与汉语之间内涵和词汇之间差别的词是“亲爱的(dear)”,在英语中,dear这个词可用在许多场合下表示对某人的尊敬、羡慕、爱情或是作为称呼别人的一种习惯,不表示任何特殊的感情。
    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夫妻、情人或父母和孩子之间,如想表达非常亲密的关系时,他们常常用“亲爱的(darling)”来表示。中国人在感情表达方面趋于含蓄,所以很少用“亲爱的”来称呼别人。
   2。6。2。在中国,peasant(贫农)和laborer(劳工)含有正面的、积极的含义,但对西方国家来说,却有某种反面的、消积的意味。  相反,landlord(地主),landlady(房主),boss(老板)对中国人来说有一定的贬义,而在西方国家却不是这样。
   2。6。3.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的词汇、短语和成语的讲解和学习必须结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的情境中进行。 结语: 礼貌是社会普遍现象,具有普遍性。
    也是各种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可回避的现实。礼貌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对礼貌言语行为会采用不同的准则和策略。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由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礼貌原则及策略的差异,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克服以己文化为中心,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尽量的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建立起一座跨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桥梁。
     参考书目: (1) Helen Oatey, 与英美人交往的习俗和语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Peter Trudgill, 社会语言学[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Claire Kramsch, 语言与文化[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4)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5) 陈松岑,礼貌语言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 (6) 骆卫星,中西方礼貌原则之文化差异[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7) 李晓燕, 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礼貌差异[J], 中国成人教育,2005,(3) (8) 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N], 英语辅导报,2005,(2) A Study of Differences on Chinese-English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 Abstract: Courtesy is a premier factor in communication, and is also a key to open the listener’s door of mind。
     Considerate courtesy can not only leave other people good impression and get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but also is an expression of one’s own quality and self-cultivation。
     While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views over courtesy, the lack of the knowledg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will finally result in the fail of communication。
     The text has given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differences in tran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six aspects in order to train students’ sensitivity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avoid mistakes in communication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on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 social values English teaching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