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孙子兵法》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是谁?

全部回答

2006-12-31

0 0
讲的是古时用兵作战的战略要点。作者是孙武。

2006-12-31

373 0
     《孙子兵法》 朝代:春秋战国 《孙子兵法》,书名,又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等。春秋末齐孙武著,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兵书。
  今本十三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八十二篇,图九卷,列于兵权谋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称十三篇,与今本同。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十三篇,篇名与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基本相同。
  此外尚有〈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见吴王〉等佚文五篇。该书总结当时及以前的战争经验,继承发展前人的军事理论,对战争、军队、治军、将帅作用、战略战术原则、战法等军事理论和实践,都有许多创见,该书系古代重要军事著作,被誉为兵书之祖。
     孙武,字长卿,本是陈国厉公的公子陈完的后裔,出生于春秋末期齐国安乐(今山东惠民),约与孔子同期。其祖先上世为齐国武将。 公元前六七二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逃奔到齐国。
  此值齐桓公之时,陈完被任为工正,管理百工之事,并以食邑改姓田氏。田氏几代以后,其家族争取民心,民众归之如流水。  由于顺应当时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田氏逐渐成为齐国新兴势力的主要代表。
  在齐景公时,田完的五世孙辈田书,是一位善战的将领,因攻打莒国有功,被新封食邑于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境内),又被赐姓孙氏,而与田氏分立门户,他就是孙武的祖父。孙书率齐军伐莒之事,可对照左传昭公十九年所记,时间在公元前五二三年。
    是年,孙武随祖父迁居乐安,当为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依此推算,孙武的生年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四十年代初。后来孙武以兵法见吴王之时,他正当三十岁左右的而立之年。这个年龄,与当时的孔子比照,约?十年。
   又依文献资料,孙武的父亲孙冯,在齐国正式任为卿。很清楚,孙武出身在一个祖为名将,父为显贵的门庭,这对于他自幼接触文化典籍,耳濡目染用兵谋略,乃至日后总结战争经验,无疑是提供了便利的家境条件。
     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到刘向着新序等书,再到东汉班固的汉书,王符的潜夫论,以及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书,这些著述对于孙武的行踪,作出了较多的披露。司马迁首次为孙武立传,明确记述其生平事迹。
  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很清楚,孙武是齐国人,着有兵法,后出奔到吴国,晋见吴王阖闾,进呈兵法十三篇。
  史记中还提及,孙武在吴国为客将,协助吴王向西面破楚入郢,又威震齐,晋于北面,建立了赫赫战功。这些情况,除孙子本传外,又有吴太伯世家,伍子胥列传和律书等可作参照。 然而,孙武长大后,却由齐奔吴了。
    考查其中原因,情况较为复杂。春秋末年,齐国和其它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国家,不仅国与国之间兼并斗争激烈,而且在诸侯国内部卿大夫之间也是如此。年轻的孙武身历其乱,这是引起他反感的重要因素。
  不过,促使孙武出奔的直接动因,可能是发生在齐景公三十年(公元前五一八年)的司马穰苴之死事件。  司马穰苴也是陈完之后,改姓田氏。田氏后世追论的司马法,即含有穰苴用兵之法部分。
  当时他以显着战功任为大司马,在军界有殊荣。可是一旦穰苴遭到谗害,即被景公解职而猝死(史记 司马穰苴列传),成了卿大夫之间倾轧斗争的一个牺牲品。这件事,使孙武对齐国局势感到失望,他终于作出了远奔决定。
    由此举可知孙武的品格和抱负,他投奔到被称为蛮夷之邦但是国势渐盛的吴国,也符合其品格和抱负。 公元前五三二年,孙武与其家人避乱于吴国(今江苏中南部一带),乃在吴都姑苏(今苏州)附近隐居,躬耕垄亩,从事研究并撷取春秋二百余年之战争经验及教训而着成兵法十三篇。
  在这期间结识了本为楚国亡臣的伍子胥,因有同样的际遇而结为知交。  时值春秋末年,中原地区为大国齐,晋把持,偏安于东南隅的吴国,在吴王阖闾当政后跃跃欲试,也想争霸中原,但直接妨碍他的绊脚石是楚国。
  阖闾秣马厉兵之同时,却为缺乏领兵元帅所苦。避难吴国的楚国大臣伍员(子胥),一心想灭楚以报父兄之仇,乃有七次极力保荐自己好友孙武于吴王(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在孙子本传中,有一个富于戏剧性的故事。
    说的是孙武向吴王陈述兵法之后,吴王请孙武以兵法试练宫女。演练的宫女分成两队,由吴王的两个宠姬分任队长。孙武在操练前三令五申,操练中又三令五申,可是宫女们照样嘻嘻哈哈,并不听从指挥。
  于是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知法者,吏士之罪也。”孙武为严明军纪,要斩杀两个队长。  吴王传令,请孙武不要斩自己的爱姬。孙武认为“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断然把吴王的两个宠姬斩了,演练重新开始,宫女们都规规矩矩,没有人敢出声。陈列操练得整整齐齐,孙武遂向吴王复命。由此可知,孙武是主张和坚持以法治军的。 上面的故事,与现今考古发现的银雀山汉墓竹简(见吴王)佚文内容相吻合,因而有所依据,并非虚妄之谈。
    重要的是,司马迁记载的孙子十三篇及孙武以十三篇见吴王之事,在出土汉简中也得到了印证。联系春秋时代约三百年的历史背景来看,那时诸侯争霸,列国兼并以及华夏族与戎狄部落之间引发的大小战争,多达四百八十馀次,在这样的形势下,必然是不断地有人逐步综合军事经验。
  可以肯定,孙武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了春秋以来战争经验和规律。   《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生平 孙武生活在春秋后期(公元前五四五年至公元前四七五年)正是社会大变革,大动汤的春秋末期。
  作为中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而又保存得比较的军事著作,它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从整个社会的背景及子孙武个人的因素来看,这部内容精深,文字雄劲的著作对于我们全面了解这部包含丰富军事思想。  而又涉及、经济、文化、外交、管理、法律、经营等等方面。
  独具一格的思想体系著作,无疑有重要的意义。这部典籍不仅成书年代久远,而且体大思精,内涵丰富,辞如珠玉。它所表达的思想理论,既具有辉煌的军事学术价值,也具有哲学、文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乃至对于政治,经济事业还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因此孙子兵法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作为一部兵法书,孙子以其整体结构中,卓越的命题,精辟的论述,深邃的原理,被世界公认为成就最高的古典兵学之一。
  它那富于哲理的战略策略思想,至今仍在人类社会保存着强盛的生命力。这部著作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早已跨越时空,超出国度,而不可估量。  当今继承这份历史遗产,认真汲取其中的精神文化养分。
  首先是我们民族自己的需要,而弘扬这份历史遗产,充分发掘蕴藏在其中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理所当然也首先是我们民族自己的责任。 依据现存文献,孙武的事迹始见于战国诸子书。如战国中期—尉缭子。制谈说:“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这是对孙武在吴破楚入郢之战中功绩的赞扬,具体战事在左传定公四年所记可作佐证。在此次战争中,吴国国君阖闾用孙武为主将,经过五个战斗步骤,包括著名的柏举决战,以三万兵力击破二十万楚军,攻陷楚国国都郢。
   所以兵家尉缭子赞道:“有统率三万军队而天下无敌的,是谁呢?是孙武。  ”战国子书提及孙武事迹的还有旬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数种。在韩非子五蠹篇中这样说:“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
  ”文中以孙武先于战国初军事家吴起之前,说明孙吴两人存在的时间先后,综合诸子之言,也可知孙武的文武兼备。他所着兵书早已为私家藏有。历史上孙武是第一位既驰骋于疆场,而又能垂着篇籍的大军事学家。   再须留意的是,战国时人对孙武兵书的利用还超出了军事范围而渗入到从政、经商和行医等领域。
  当时作为第一部系统总结我国医学理论的专着《黄帝内经》其中灵枢篇引述伯高语:“兵法——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陈。”此语即源自孙子兵法军争篇内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可知孙子兵法的原则原理很早被应用于医学观点的阐发方面。
    在商业贸易方面,以战国初大治生家白圭为例,此人称道孙武的权变思想用以在经营上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有关他乐观时变而得经营之法的情况为后来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转述。至于孙子兵法怎样被用到政治领域,另有战国策等史籍中的一些提示可考查。
  延至秦亡以后两汉诸子与史志记载的孙武事迹则较战国之时详明了许多。  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赞语。就是说西汉之世,孙吴兵书很流行,用不着介绍,可是孙吴已非近世之人,其行事当须介绍了。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