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生活 生活常识

维生素K 为什么有K1、K2、K3、和K4 之分?有何区别?

全部回答

2006-10-10

0 0

    维生素K有天然和人工合成的两个来源,K1、 K2 来源于天然,K1来源于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K2来源于细菌产物,如人体肠道寄生菌的合成产物。K3 和K4 都是根据天然维生素K 的化学结构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药物。
  因此,它们的来源是不同的,而且作用特点也有区别,主要是: 维生素K1 、K3 和K4都有止血的作用,但K1的作用较K3和K4 强,K3和K4 的作用弱,作用时间也短。   (2)K1用于注射,K4用于口服。
  因K1 在肠道里必须有胆汁或胆盐的协助才能被吸收入血,因此口服K1必须与胆盐同时服用,K3、K4则不需要胆汁或胆盐 的协助就可吸收。K3也用于注射。    (3)K1的不良反应较少,仅在静脉注射时出现面红、出汗、胸闷等。
    故常用于肌内注射。人工合成的K3 、K4的不良反应较多,口服后可有恶心、呕吐,大剂量时可引起蛋白尿。   。

2006-10-10

    维生素K有3种。K1和K2可由肠内菌制造,K3是合成物质。 脂溶性。 维生素K之敌 X光、放射线、冷冻食品、阿司匹林、大气污染、矿物质油。 【一般作用】 是促进血液凝固的化学物质之一,是形成凝血酶原不可缺的物质。
   效用 防止内出血和痔疮; 治疗月经过量; 促进血液正常的凝固。   【正常需要】 成人的建议每日摄取量为65~80mcg; 【过量】 最好不要服用500mcg以上的合成维生素K。
   维生素K中毒症 植物甲萘醌(维生素K1)在500倍RDA(每日0。5mg/kg)时无毒性。然而,维生素K前体2-甲基萘醌(维生素K3)由于与巯基反应 而有有限的毒性;它能引起婴儿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和核黄疸症。
    2-甲基萘醌不应用于治疗维生素K缺乏。 【缺乏】 缺乏症 小儿慢性肠炎、热带性腹泻、结肠炎。 维生素K缺乏症 维生素K作为凝血因子,有天然与人工合成之分。
  天然的为脂溶性,存在于苜蓿,菠菜之中的称为维生素K1; 由动物肠道内细菌合成的为维生素K2。  人工合成的为水溶性,即维生素K3与K4。一旦维生素K吸收,利用出现障碍,将影 响一系列凝血因子生成。
  严重时出现出血症状,此系维生素K缺乏症。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轻重不一的出血症状。 常见有鼻衄、牙龈渗血,皮下青紫,黑粪,月经过多,痔疮出血,创面与术后渗血等。  深部组织血肿与关节腔积血较少见。
   偶可见颅内出血危及生命。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症状常常很突然,无预兆。 【预防与治疗】 在消除引起维生素K缺乏症的病因的同时给予维生素K补充治疗。 维生素K1为脂溶性,吸收快,起效迅速,体内代谢慢, 作用时间较长。
    每日可肌注或静注10~20mg,注射速度<5mg/分。在术前,肝功能严重受损,或用香豆素类抗凝药时, 剂量可增至100~200mg/d。一般病例可予以维生素K3 4mg,每日2~3次,肌注;或口服维生素K4 4mg,每日3次,口服。
   给孕妇注射维生素K及给新生儿补充维生素K1,每日1~3mg可预防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症,但切勿过量以防溶血性贫血及 早产儿核黄疸。   维生素K缺乏症 维生素K是2-甲基-1,4-萘醌衍生物的通称,具有凝血活力。
  天然形式在第3位上被一烷基侧链取代。维生素K1 (叶绿醌) 有一个叶绿醌侧链是唯一在植物中发现的维生素K的同系物。维生素K2 指的是一族2-甲基-1,4-萘醌的同系物,其第3位 为含有4~13个异戊二烯单位的异戊烯侧链所取代。
    这些称为甲萘醌;后缀(-n)表示侧链上异二烯单位的数目。甲萘醌在肠 道内由细菌合成,能供应维生素的部分需要。维生素K是必需的,因为1,4-萘醌核心在体内不能合成。 维生素K控制着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Ⅶ(转变加速因子前体),Ⅸ(Chrismas因子,血浆促凝血酶原激酶成分)和Ⅹ (Stuart因子)在肝内的形成。
    其他的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蛋白质C,蛋白质S和蛋白质Z;蛋白质C和S是抗血凝素。 正常骨骼代谢所需的两种骨基质蛋白质是维生素K依赖的。所有这些维生素K依赖蛋白质含有氨基酸γ-羧基谷氨酸,且 全部参与需要钙的反应。
  维生素K参加凝血蛋白质前体(即凝血酶原前体)中10~12谷氨酸残基通过加入二氧化碳而转化为 他们的活性形式(即凝血酶原)。  这一加成增加了谷氨酸残基对钙的亲和力,这对凝血和骨骼中钙摄入的调节是必需的。
   图3-3描述了羧化反应和维生素K循环,这是维生素K的利用途径。维生素K环氧化物是谷氨酰-羧化反应中维生素K的产物, 它能通过酶促反应再循环为维生素K氢醌。香豆素抗凝剂不能阻断羧化反应;而是相反,它们阻断了从维生素K环氧化物 再生为维生素K氢醌的两个还原酶。
    因为维生素K氢醌是γ-谷氨酸羧化酶的必需底物,它不能形成便抑制了羧化。大剂量 的维生素K(1~10mg)能克服香豆素的阻断,它是通过在肝内利用另外的还原酶再生维生素K氢醌。
   维生素K的每日需要量约为1μg/kg。维生素K缺乏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且其他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浓度下降,表现为 凝血缺陷和出血。   新生儿的维生素K营养处于危险之中,因为: (1)胎盘转运脂质相对不足。
   (2)新生儿肝脏对凝血酶原的合成尚未成熟。 (3)母乳维生素K的含量低,仅含1~3μg/L(牛乳含5~10μg/L)。 (4)新生儿肠道出生后头几天是无菌的。维生素K缺乏引起新生儿出血性疾病,一般见于产后1~7天,可表现为皮肤,胃肠 道,肠内出血,最坏的病例可颅内出血,临床表现相同,可见于产后1~3个月。
    通常伴有吸收不良和肝脏疾病。如果母亲 曾摄取乙内酰脲抗惊厥剂,头孢子菌素抗生素,或香豆素抗凝剂,这两种类型的出血性疾病的危险性均会增加。因此母 乳喂养的婴儿维生素K缺乏仍是世界范围内婴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健康成人原发性维生素K缺乏并不常见。成人不会缺乏维生素K是因为维生素K广泛分布于植物和动物的组织中;维生素K 循环保存了维生素;正常肠道内微生物菌丛合成萘醌。  然而,维生素K缺乏可见于最低限度膳食摄入量的成人,如果他们 经受外伤,广泛的外科手术,或长期胃肠外营养不论其是否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胆道阻塞,吸收不良或实质性肝脏疾 病者亦有维生素K缺乏较高的危险性;那些服用某些药物者,包括抗惊厥剂,抗凝剂,某些抗生素(特别是头孢子菌素), 3水杨酸盐和大剂量维生素A或E,对维生素K有关的出血性疾病是非常敏感的。
    接受丙酮苄羟香豆素者应设法维持维生素K 摄入量恒定以避免使凝血酶原水平起伏。 症状和体征 症状和体征是低凝血酶原血症所致,并与其他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有关。出血是主要表现,不论其原因是膳食摄入量 不足或药物对维生素K的拮抗。
  易挫伤和粘膜出血(尤其是鼻出血,胃肠道出血,月经过多和血尿)见于维生素K缺乏,穿刺 部位或切口渗血可见于外伤以后,威胁生命的颅内出血则可见于婴儿。  阻塞性黄疸如发生出血,则通常于第4~5天后开始。
   最初的出血可能从手术伤口,牙龈,鼻或胃肠道缓慢渗出,也可能发生胃肠道内大量出血。 实验室检查 凝血酶原活力和其他维生素K依赖因子降低表明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PTT) 通常延长。
    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时间均在正常范围。每天摄入50~150μg叶绿醌的正常人,血浆 叶绿醌水平范围为0。2~1。0ng/ml。限制维生素K摄入量<50μg/d,一般血浆水平为低。
  然而,单测定血浆水平而不知道维 生素K摄入量无助于过筛缺乏。   维生素K缺乏最敏感的指标是在血浆中出现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DCP也就是通常所说的PIVKA(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 所诱导的蛋白质),它可用适合的抗体进行测定。
  健康者血浆中无。 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和病史可疑诊为维生素K缺乏的可能。当PT和PTT延长时即可确诊。  治疗性试验有助于排除肝脏病患。如果给 以1mg溶于多氧乙基化脂肪酸Ⅳ的叶绿醌(也称为可注射的维生素K1 )可在2~6小时内明显增加凝血酶水平,则不可能是肝 脏疾病。
  [维生素K1 是用作为药物的叶绿醌制剂的美国专利(USP)通称,可注射或口服]。其他的疾病,如坏血病,过敏性 紫癜,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并无低凝血酶原血症的特征。   预防 有人推荐给新生儿常规使用维生素K1 0。
  5~1mg,以预防低凝血酶原血症,降低产外伤所致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在考虑进 行外科手术时,也可预防性使用。要不在预产期前1周给母亲使用预防剂量(2~5mg/d,口服)的维生素K1,或在分娩前6~24 小时给以维生素K1溶液(2~5mg,肌内注射)。
    服用抗惊厥药物的妊娠妇女分娩前2周应每天服用维生素K1 20mg以预防胎儿出 血。母乳叶绿醌含量低并非由于摄入不足,也不能通过每天吃进去的新鲜绿叶蔬菜贮存。 治疗 叶绿醌是所选择的制剂且以维生素K1 通称应市。
  它可用于治疗低凝血酶原血症,特别是来自于香豆素或茚满二酮的抗凝剂 衍生物所引起的。  2-甲基萘醌钠二硫化物对这些拮抗剂无效,因为它转化为维生素K2 类的效力很低(1%)。
  一有可能,应给 以维生素K1 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成人常用剂量为10mg肌肉注射。在紧急情况下,10~20mg可注射的维生素K1 溶于5%葡萄 糖或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注射,速率每分钟不超过1mg(极为少见的是,甚至在维生素K1 适当地稀释且缓慢给予时,仍 可发生类似于过敏的严重反应,包括休克以及心跳和呼吸停止)。
    如果PT并未令人满意的降低则可在6~8小时内反复使用同 一剂量,通常在1~2小时内即可生效。在大多数病例,该治疗在3~6小时内有效。服用抗凝剂的病人可口服维生素K1 5~20mg 以非紧急地控制低凝血酶原血症,有益作用在6~10小时内通常很为明显。
   【食物来源】 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 酸奶酪、紫花苜蓿、蛋黄、红花油、大豆油、鱼肝油、海藻类、绿叶蔬菜。   营养补品 市面上有100mcg片剂(维生素K在天然食物中含量丰富,不一定需要服用营养补品)。
   在一般的多种维生素制剂中不含维生素K。 【药物合用】 摄取维生素K(即使从天然食品中摄取)时会使同时服用的抗血液凝固剂的药性产生反效果; 长期的抗生素疗法极有可能引起维生素K缺乏;因此必须在饮食中增加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同时可以向您的医生咨询相 关的补品。
     【特殊用途】 很严重的腹泻可能是维生素K的欠缺症之一。但是在服用补充品之前,必须经过医生的诊断; 对于维生素K缺乏症,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多吃深色绿叶蔬菜; 常流鼻血的人要从天然食物中多摄取维生素K。
  紫花苜蓿的片剂可能也有效; 维生素K防治偏头痛 医药科普杂志《求医问药-开卷有益》作者: 卫 敏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非器质性头痛,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确。  患者以青年人为多,头痛大多偏于一侧,具发作性质。
   疲劳、受凉、生气、紧张、受惊等可促使诱发。 偏头痛的患病率在我国为近1%(1985年调查),而美国则高达2%(1982年调查)。为此开展了广泛研究,临床治疗药物颇多, 如受体制剂、麦角制剂、钙拮抗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均有一定疗效。
    但问题在于此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甚至可伴随 终生的疾病,因此需要长期用药,需要有一些疗效好而副反应小的药物。 维生素K是机体必需营养素之一,也是临床用于止血的药物之一。
  此外,它还可以对抗血管平滑肌痉挛,对抗组胺、肾上 腺素及乙酰胆碱引起的血管舒缩功能紊乱,从而使得偏头痛症状改善,有效控制其发作。  在普通剂量口服时,维生素K副 反应极少,适用于各种类型偏头痛的预防,其预防价值明显优于其他治疗偏头痛的药物。
   用法:控制偏头痛发作,初期给予维生素K4 8毫克,每日3次口服。病情重者,初期给予维生素K3 8毫克,每日2次口服; 病情改善后用维生素K3 4毫克,每日3次口服。  预防偏头痛发作,一般于偏头痛发作得以控制后,再继续给予维生素K3 4 毫克,每日3次口服,维持3个月以上,以预防复发。
   维生素K *Vitamin K (性状与稳定性)维生素K1:在空气中稳定,但遇光分解,宜贮存于密闭容器中,避光保存。维生素K3:需遮光保存,并 置于干燥低温处。  维生素K4:需在8摄氏度以下密闭容器,遮光保存。
   (体内过程)天然维生素K1和K2为脂溶性,口服后必须依赖胆汁吸收;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和K4为水溶性,口服直接吸 收。口服维生素K1后6—12小时即发生作用。维生素K吸收后在肝内迅速代谢,以葡萄糖醛酸,硫酸结合型代谢物经肾及 胆汁排泄。
    由胆汁排出肠道者,尚有少量可重吸收,进行肝肠循环。 (药物作用)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因子Ⅱ)的必需物质。还参与凝血因子Ⅶ,Ⅸ,Ⅹ以及蛋白C和蛋白S的合成。 缺乏维生素K可致上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影响凝血过程而引起出血,此时给予维生素K可达到止血作用。
  维生素K2尚具有镇 痛作用,其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介导有关。   (适应症状)用于防治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如阻塞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广泛肠切除所致肠吸收不良患者,早 产儿,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香豆素类或水杨酸类过量以及其他原因所致凝血酶原过低等引起的出血。
  亦可用于预防 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等。 (2)较大剂量可致新生儿,早产儿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
  对红细胞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可诱发急性 溶血性贫血。 (3)可致肝损害,肝功不良患者可改用维生素K1。肝硬化晚期肝病患者出血,使用本品无效。   (4)有加重黄疸的报道,阻塞性黄疸患者慎用。
   【注意事项】: (1)肝功能损害时,维生素K疗效不明显,凝血酶原时间极少恢复正常。如盲目大量使用维生素K,反而加重肝脏损害。 (2)肝素引起的出血倾向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用维生素K治疗无效。
   (3)用药期间应定期测定凝血酶原时间,以调整维生素K的用量及给药次数。   (4)由于维生素K有过敏反应的危险。故不宜与其他维生素制成复合剂。 (5)肠道吸收不良患者,以采用注射途径给药为宜,如仍采用口服,宜同时给予胆盐,以利吸收。
   (6)用于纠正口服抗凝剂引起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时应先试用最小有效剂量,通过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再加以调整,过多 量的维生素K可给以后持续的抗凝治疗带来困难。  (7)孕妇慎用。
  放置儿童不能触及到的地方。 (药物相互作用) (1)口服抗凝剂如双香豆素类可干扰维生素K代谢,两药同用,作用相互抵消。 (2)较大剂量水杨酸类,磺胺药,奎宁,奎尼丁等可影响维生素K效应。
   药品名称 维生素K4 拼音名 Weishengsu K4 英文名 VITAMIN K4 来源(分子式)与标准 本品为2-甲基-1,4-萘二酚双醋酸酯。  按干燥品计算,含C15H14O4不得少于99。
  0%。 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有醋酸的臭味。   本品在沸醇中易溶,在醇中微溶,在水中几乎不溶。   熔点   本品的熔点(附录Ⅵ C)为112 ~115 ℃。
     吸收系数 取本品,加无水乙醇,以干燥品计算,制成0。  003%的溶液,照分光光度 法(附录Ⅳ A)在285nm 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吸收系数(E1cm 1%)为230 ~260 。
   检查   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80℃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1。0 %(附录 Ⅷ L)。   锌 取本品1g,加稀盐酸10ml,加热,滤过,滤渣用适量热水洗涤,合并滤液与洗 液,加水使成50ml,加5 %亚铁氰化钾溶液1ml ,如显浑浊,与硫酸锌0。
    2mg 用同法制 成的对照标准溶液比较,不得更浓。   炽灼残渣   不得过0。1 %(附录Ⅷ)。 鉴别   (1) 取吸收系数项下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附录Ⅳ A)测定,在285 与322nm 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2) 取本品约50mg,加0。  1mol/L氢氧化钠溶液5ml ,温热数分钟,冷却,加过氧化 氢溶液数滴,用稀盐酸中和,混过,收集沉淀,用水洗涤,干燥,取残渣约 0。
  5mg,加 乙醇5ml 溶解,加浓氨试液2ml 与氰醋酸乙酯数滴显蓝紫色,加20%氢氧化钠溶液5ml, 显棕黄色,加酸或暴露于日光下蓝紫色消失。   含量测定   取本品约0。
  2g,精密称定,加冰醋15ml与稀盐酸15ml,加热回流15 分钟,冷却,避免氧化,加邻二氮菲指示液0。1ml ,用硫酸铈滴定液(0。1mol/L)滴定,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 硫酸的铈滴定液(0。
  1mol/L)相当于12。  92mg 的 C15H14O4。 类别 维生素类药。 。

2006-10-10

    维生素K有天然和人工合成的两个来源,K1、 K2 来源于天然,K1来源于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K2来源于细菌产物,如人体肠道寄生菌的合成产物。K3 和K4 都是根据天然维生素K 的化学结构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药物。
  因此,它们的来源是不同的,而且作用特点也有区别,主要是: 维生素K1 、K3 和K4都有止血的作用,但K1的作用较K3和K4 强,K3和K4 的作用弱,作用时间也短。   (2)K1用于注射,K4用于口服。
  因K1 在肠道里必须有胆汁或胆盐的协助才能被吸收入血,因此口服K1必须与胆盐同时服用,K3、K4则不需要胆汁或胆盐 的协助就可吸收。K3也用于注射。    (3)K1的不良反应较少,仅在静脉注射时出现面红、出汗、胸闷等。
  故常用于肌内注射。  人工合成的K3 、K4的不良反应较多,口服后可有恶心、呕吐,大剂量时可引起蛋白尿。   维生素B4是核酸的组成成分,在体内参与RNA(核糖核酸)和DNA(脱氧 核糖核酸)合成。
  当白血球减少时,它能刺激白血球增生,一般用药2~4周后,白细胞数可以增加。可用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特别对肿瘤病人因化疗或放疗以及苯中毒、抗甲状腺药等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及较好的作用。     口服,每次10~20毫克,每天3 次。
  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每天20~30毫克,注射时需将维生素B4溶于2毫升磷酸氢二钠缓冲液中,缓慢注射,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注射。   由于维生素B4是核酸的组成成分,核酸是构成一切生物体的最重要的生物分子,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而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很快,需要大量的核酸,故肿瘤病人进行化学药物治疗或放射治疗并用维生素B4时,应考虑它是否有促进肿瘤发展的可能。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生活
生活常识
美食/烹饪
起名
服装/首饰
美容/塑身
购物
购车养车
家电
礼节礼仪
家居装修
保健养生
交通出行
婚嫁
购房置业
育儿
生活常识
生活常识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