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三国》的读后感
成 功 贵 有 恒
——读《三国演义》有感于司马懿对抗诸葛亮之策略思想
成功是什么?
如何才能成功?
要翔实、系统地回答这两个问题,可能需要一部《成功学》。但古今中外,却有数不清的成功人士用自己活生生的经历证明了这样一个定律:
成功贵有恒!
曾听到一位民间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不断的重复做!
我国古代一位伟人又以:谋定之后,行以坚毅!作为他的座右铭。
而一位著名企业的CEO也说过:……如果一个普通的仓库管理员十几、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出现过丢、漏、错、乱。我说他就是一个成功的仓管!……
成功,又是如此的简单!
近来重读名著《三国演义》,到《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全部
成 功 贵 有 恒
——读《三国演义》有感于司马懿对抗诸葛亮之策略思想
成功是什么?
如何才能成功?
要翔实、系统地回答这两个问题,可能需要一部《成功学》。但古今中外,却有数不清的成功人士用自己活生生的经历证明了这样一个定律:
成功贵有恒!
曾听到一位民间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不断的重复做!
我国古代一位伟人又以:谋定之后,行以坚毅!作为他的座右铭。
而一位著名企业的CEO也说过:……如果一个普通的仓库管理员十几、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出现过丢、漏、错、乱。我说他就是一个成功的仓管!……
成功,又是如此的简单!
近来重读名著《三国演义》,到《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一章,不禁为诸葛亮而叹息、而扼腕、而仰天长叹:既生亮,何生懿!?
为什么呢?
因为魏军统帅司马懿看破了以诸葛亮为统帅的蜀军的软肋——粮草!用他的“一以贯之”的战略指导思想——蜀军粮草不足,只要坚守不出,待蜀军粮尽时大举进攻,就可取胜!用他的“恒”和“韧”拖垮了劳师远征、粮草不继的蜀军;拖死了呕心沥血、事必躬亲的诸葛亮。
最终在对抗诸葛亮六出祁山、大举伐魏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成功!进而为以后的政归司马氏、三国归晋(司马)奠定了权力的基础!
作为一个具备政治家的素质,有着深远战略眼光的军事统帅,司马懿在蜀魏战争的一开始,就针对蜀军劳师远征,粮草补给困难的弱点制定了“避敌锋芒,坚守不出,待其粮尽,再行反攻”的总策略,并坚定不移、自始至终地贯彻执行之。
事实证明,这一战略是正确的、成功的。
诸葛亮一出祁山攻击曹魏,司马懿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占领街亭,绝蜀军的粮道。诸葛亮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军事会议上指出“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不幸的是,由于言过其实的马谡丢了街亭,不但导致蜀军全线败退,还迫使诸葛亮演了一出“空城计”。
诸葛亮二出祁山时,司马懿“因自陈仓运粮甚便,以郝昭守陈仓”。结果蜀军因久攻陈仓不下,无粮而退。
同样的,在诸葛亮四出和五出祁山时,由于“粮草问题”,蜀国方面的苟安、李严散布流言,招致蜀后主刘禅召回诸葛亮,使得两次精心准备的征伐都半途而废!
自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一出祁山始,至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六出祁山、殒命五丈原止,司马懿用近十年的时间成就了莫大的功勋!
十年的光阴,戎马倥偬。
司马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和意志坚持、贯彻了一个非常简单、明确的战略指导思想。从未因执行过程中的屡遭挫折和败绩而动摇;也从未因手下强兵悍将的不理解和激烈反对而改变!
当然,为贯彻实施他的这一思想,司马懿也采用了多种的手段,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在诸葛亮三出祁山时,司马懿因众将强烈要求出战而大败,竟然对众将破口大骂“汝等不知兵法,只凭血气之勇,强欲出战,致有此败!……”并以开杀戒、行军法相威胁。
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上方谷侥幸逃脱之后即坚守不出。
为此,他强压心中的屈辱之火,欣然接受诸葛亮差人送来的妇人之装,破了诸葛的激将之计;他玩弄权术,辗转请魏主曹睿降旨,以压制众将的反对意见。
由此可见,
坚持就能成功!
有志者就能成功!
有恒者更能成功!
祝愿天下的有志者都能成功!
祝愿天下的有恒者都能成功!
1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人人皆知。
其中,《三国演义》是把《三国志》通俗化之后所作的书。由只有高级知识分子才读得懂的史书,变成几乎连半文盲式的一般人都可以勉强看下去。
它的作者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据说他还是施耐庵的学生,曾经一起从事小说著述。
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长篇小说。他的这些历史演义,歌颂的主要是圣君贤相,英雄豪杰,表现了作者对历史上强盛时期的向往。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史小说,是罗贯中在民间讲史平话的基础上,取材史籍、民间传说和戏曲,把零散的三国故事、传奇,写成可一部七十五万字的名著。
《三国演义》主要一五条线:汉朝灭亡是引线,晋国统一天下是终局,中间是三个国家的兴衰的主线。这几条线交互联络、交叉,成为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三国演义》是以蜀国为正统写东汉末年到晋统一全国之间的史事。
尤其以魏蜀两大国之间的矛盾斗争为主干;写魏、蜀两方时,又以蜀国的故事为重点。写蜀汉时,则以诸葛亮为中心;在写诸葛亮时,又以隆重决策为关键,这说明了作者维护汉家正统的思想。
《三国演义》中有姓名和行动的人物约四百多个,其中写的出色的便是三绝。
曹操的形象,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奸”,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则是残暴和狡诈。他一方面消灭异己,另一方面又开脱自己的罪名。同时,他又不是头脑简单的暴君。虽然要一心杀死异己,他十分明确的把握着“当杀则杀,不当杀则不杀”的原则,从不一意孤行。
另一个字便是“雄”,他志向高,心怀天下,富有政治谋略,能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不计较一时得失。所以称曹操为乱世奸雄。
关羽是有名的英雄,他文武双,智勇兼备,在他复杂的个性中有民间色彩,又有封建色彩。
因此,他在劳动人民和统治阶级中,有同样的地位和威望。
诸葛亮是罗贯中着重刻画的人物。作者在他出山前和死后69年只用了五十回,而他出山时的短短二十七年就永乐一般以上的篇幅来写他的活动。由于作者的极力刻画,使他成了年近乎“完人”的人。
《三国演义》被作者写的如此惟妙惟肖,真当之无愧为四大名著之一。
2《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
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
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
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
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
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
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
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
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
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
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
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
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
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
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收起